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论文

2017-05-27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最本质特性,能够使内部审计师做出公正的裁断,有利于内部审计的正常实施。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论文篇1

浅谈内部审计独立性

【摘 要】独立性是审计的核心要素,内部审计独立性直接决定着内部审计的质量,影响着内部审计在改善单位管理和提高单位效益方面功能的发挥。本文在界定内部审计独立性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审计制度基础薄弱、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欠缺客观公正等方面,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内部审计;独立性;制约因素;对策;措施

单位通过内部审计可以查找出经济业务、管理活动中的风险点,分析责任岗位,从而建立风险防控措施,制定或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保证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提高单位运作的效益性,保护单位的宝贵人才。而影响内部审计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内部审计独立性,内部审计独立性越高,内部审计质量也越高,即越能为单位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为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出谋献策。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概念界定

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也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管理活动的独特之处。独立性包括两个方面,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是指审计部门和人员呈现出一种客观、公正不受影响的独立身份,即周围的人认同他们是客观、公正的。实质上的独立是指审计人员时刻保持客观、公正的内心状态。独立性对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要求是一致的,但内部审计部门、人员与单位的关系决定了内部审计独立性比外部审计独立性更难实现。内部审计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可以不受限制地查询各种记录、获取审计证据、询问相关人员,并且不受被审计对象及其相关管理部门、领导的干扰与控制。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制约因素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审计,内部审计对被审计对象有一定的了解,能更有针对性的查找出问题,提高审计的效率。但这也往往是影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重要因素,因为审计人员可能会对被审计对象存在偏见,无法客观、公正的做出应有的职业判断。此外,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隶属的领导层,内部审计人员的调配、晋升等管理,经费由单位拨付,都对内部审计形式上、实质上的独立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而言,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内部审计制度基础薄弱

(1)单位未建立相关指导意见、实施细则以确立内部审计地位,使内部审计工作不可能得到相应应有的配套,如:独立的机构、专职的人员等。

(2)不明确、不完善的制度使内部审计权利受到限制,如:审计前,审计计划、实施方案的编制受到限制;审计时,当管理部门、被审对象不配合时,或当各种权限,如:查询权、询问权、观察权,受到限制或干扰时,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制度的支持,只能被迫妥协、放弃,内部审计范围受限,甚至无法取得重要、关键信息,大大影响了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可靠性;审计后,整改跟踪工作也难以落实。

(3)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若没有相关的细则指引、监督,则内部审计工作很有可能被迫按领导的指意进行。特别是与领导相关的审计问题、审计建议最终很可能无法形成报告,后续的跟踪整改也不了了之。此外,公正的内部审计人员也可能会受到威胁,使工作无法进行,甚至被迫离开内部审计岗位。

单位缺乏内部审计制度保障内部审计地位、内部审计权利、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都难以实现,内部审计人员是否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职业判断备受质疑。

2.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形式上的独立)性

(1)未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隶属其他管理部门,如:纪监审办公室、财务部门、综合办公室,或者临时组建内部审计小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受到限制,领导部门级别越低,受到的限制也越大,内部审计质量也越低。

(2)若内部审计的业务或对象与领导部门有牵连,内部审计形式上的独立更加难以令人信服。

3.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实质上的独立)性难以保障

(1)现阶段,很多单位主要还是根据内部审计任务临时组建内部审计小组,内部审计人员以兼职为主,因为内部审计人员常以原部门职务参与各种业务活动,难以避免自我审计的现象,如:财务人员审核的报销单据、预算;业务管理人员审核的合同等,内部审计人员可能会对过去参与过或即将参与的业务存在偏见。

(2)内部审计人员平时工作中不可避免与被审部门人员来往,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会存在利益关系。

(3)由于单位的管理机制是双重领导体制,内部审计人员既为管理部门人员,受单位领导,却又承担着监督的职能,从根源上,内部审计人员就很难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身份心存疑惑,无法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目标。

(4)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升迁均由原部门领导决定,使内部审计工作也可能受原部门领导的影响,存在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如实上报审计问题及建议的可能性。

上述的原因都可能会影响内部审计人员的内心状态,严重损害其职业判断的客观、公正性,内部审计实质上的独立难以保障。

三、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对策措施

如前所述,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审计制度基础薄弱、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欠缺客观公正性等,建议从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公正采取措施,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完善单位管理,具体如下:

1.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基础,创建内部审计法制环境

首先,国家颁布有关内部审计的指导意见,主管单位制定相关的制度,单位制定实施细则,如:《审计法》《内部审计工作条例》、《纪检监察审计工作暂行办法》《经济业务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实务指南》《内部审计工作指南》《审计信息系统运行规范》,对内部审计目的、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内部管理、审计工作程序、内容和要求、整改与问责等做出具体、明确的条文,从而明确内部审计地位,赋予内部审计权利,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据可依,保障内部审计独立性。其次,随着具体环境、管理要求的变化,单位需要定期评价各条例是否仍然适用,否则,应及时做出反应,修订相应落后的条款,使内部审计独立性长期持续的得到保障。

2.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内部审计形式上独立

根据组织的分离程度与地位高低,内部审计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主管单位成立内部审计机构并集中分配内部审计人员、单位设置独立内部审计部门、附属单位其他部门或临时组建内部审计小组。

(1)主管单位内部审计机构集中分配内部审计人员

主管单位成立内部审计机构,由下属各单位按要求按比例配备内部审计人员,主管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按年编制对下属单位的审计计划,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各种内部审计,如:领导届中届满审计、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内部审计人员应实行回避制度,即不参加自己单位的审计,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做出客观、公正的职业判断。此外,主管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还有监督作用,可以定期检查下属单位内部审计整改工作落实情况。

(2)单位设置独立内部审计部门

单位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地位、权利得到保障的同时,审计报告、审计建议直接提交最高层领导会议,直接与最高领导层沟通,对最高领导层负责,避免了审计报告、审计建议在逐级上报审核中被修改、删减的可能性。

(3)附属单位其他部门或临时组建内部审计小组

单位若未有条件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尽量提高隶属领导部门的级别,减少审计报告逐级上报的级数,并使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利、范围更有保证,也能对内部审计提出的问题及建议做出更迅速、有力的反应。

3.时刻保持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保证内部审计实质上独立

(1)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客观、公正的职业判断

实施内部审计前,内部审计小组制定内部审计实施方案时不应受到外界的影响,不能刻意避开某些领导管理的领域,或某些存在利益关系的部门、人员等,应根据被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及其特点,实事求是地制定出全面、不偏不倚的内部审计实施方案。此外,内部审计实施方案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不能因领导的指意,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而轻易放弃或改变原本制定的内部审计实施内容和范围。

实施内部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被赋予充分的权利,在整个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可以直接地接触单位的账簿、凭证、报表等财务资料以及制度、合同、会议记录等非财务资料,可以自由地询问与被审对象相关的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搜集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从而做出客观公正的职业判断。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不得因为管理层、被审人员的干扰、不合作态度或某些私人关系原因,缩小内部审计范围或放弃搜集某些重要的审计证据,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报告。

实施内部审计后,内部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工作底稿、问题底稿,内部审计小组编制审计报告时,应该根据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客观、公允地反应审计情况,提出审计问题、审计建议。内部审计人员不得因压力或其他任何原因,在审计报告中使用含糊的词句,更不得改变、剔除审计报告的内容。

(2)单位创建客观、公正的内部审计环境

首先,单位在指派内部审计人员和分配内部审计工作时,应考虑以下因素并尽可能避免:①备选内部审计人员现任以及曾经担任的职务、负责的工作领域,应尽量避免“自我审计”,以防出现不客观、不公正的判断。②备选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的关系,过分亲密或互不友好,都可能因为利益、偏见影响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的职业判断。

其次,单位应定期轮换内部审计人员,若内部审计人员长期审计某一领域,难免会与此领域相关的人员、部门变得越来越熟悉,甚至发展成过密的私人关系。同时,长期审计同一领域或对象,内部审计人员会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可能会认为某些方面不会有审计问题,而疏于实施既定的审计程序,造成错误的审计判断。

另外,单位需定期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特别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最后,单位应完善人事管理机制,建立单位考核制度,减少领导对考核结果的影响,使内部审计人员可以独立、大胆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综上所述,单位领导应重视内部审计发挥的参谋作用,根据自身单位的具体情况及制约因素,采取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对策措施,同时加强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宣传,使大家认识到内部审计实质上是为单位最终目标服务,共同创建独立的内部审计环境。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改进内部审计质量,使内部审计为单位传递更有效的信息,这也会让领导更加重视,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颜晓燕,饶婧婧.关于内部审计独立性问题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2] 韩晓梅.浅议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涵义与实现[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年5期.

[3] 肖章大,张孝兰.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理性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6年第5期.

[4] 张丽.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风险因素及其强化对策[J].会计之友,2008年第11期.

[5] 崔依剑.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建议[J].时代经贸,2008年第109期.

[6] 陈燕君.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建议[J].经济师,2011年第4期.

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论文篇2

浅析内部审计独立性

摘 要: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最本质特性,能够使内部审计师做出公正的裁断,有利于内部审计的正常实施。完善中国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行业的要求,是内部审计目标实现的要求,是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现状的要求,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保证。但目前中国内审法律、法规不健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且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不合理。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必须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建立新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

关键词:内部审计;独立性;必要性;现状;建议

一、中国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要独立履行其职能,实现其目标,必须充分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1.审计行业的要求及《审计法》的规定。

保持独立性是国际内部审计行业的一贯要求,也是中国现行《审计法》的明确规定。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专业实务部发表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一书中“独立性”被作为内部审计实务的具体标准来发布。中国现行《审计法》第5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可见,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公认的内部审计执业条件,它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维护内部审计结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内部审计目标实现的要求。

内部审计的目标:一是查错纠弊;二是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履行职责;三是增加价值和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经营目标。内部审计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开展审计工作,而审计工作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必然要求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如果内部审计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其审计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可信性就要大打折扣,基于其结论作出的决策和建议就没有落实或执行的必要了,内部审计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3.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和内部审计职能实现的要求。

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经济监督和经济评价。通过监督和评价活动,在为经济单位增加价值和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内部制约、防护、评价、参谋等建设性作用。内部审计要实现其职能,发挥其作用,主要通过一系列的审计活动来体现。这就涉及到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问题。因此,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离不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4.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现状的要求。

中国的内部审计是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行使审计职能,这种在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下开展的审计工作,如果不特别强调其独立性,就会使审计工作流于形式或完全被单位管理层的意志所左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就被削弱了。

5.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保证。

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体现在其审计结果应该是真实的、客观的、公正的。如果在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没有坚持独立性原则,而是以某些人的意志为依据得出的审计结果就不可能是客观、公正的。只有确实按照独立性原则开展工作,才能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才能体现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中国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现状

1.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中国已颁发了针对国家审计的《审计法》和针对民间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法》,而针对内部审计的只有审计署颁发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并未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且酝酿很久的《内部审计条例》也迟迟未能出台,这导致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地位上的巨大差异,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内部审计没有具体可操作的部门、行业规章和制度,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无具体规章可循,使有些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无法坚持客观性和公正性,因而从根本上制约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2.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目前,有些单位未能配备专职审计人员,而兼职审计人员因为分管的其他工作本身任务重,致使内部审计工作只能挤出时间完成。这样,审计的人员、时间得不到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势必受到一定影响。其次,从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与结构上看,对新的审计理念、审计方法技术学习掌握不够,有的对会计知识较为熟悉,但对审计、工程、计算机、法律、经济等知识却知之甚少,缺少复合型人才,缺乏能自如驾驭工作的能力。再次,在审计项目编制计划中,因受某些因素的制约,对人员的组成难以进行科学的分配控制,未能配备与该项目相适宜的小组成员,人员的经验、知识结构往往与项目的审计目标不相匹配,造成审计成本浪费,审计价值降低,审计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功能难以发挥作用。

3.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

从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上看,由于审计工作容易引发利益上的冲突。所以,同等条件下,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不愿意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从而导致一些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专业不精、工作人浮于事。有的甚至未经过专门培训,缺乏审计专业知识,审计工作往往局限于查账,又何谈独立性。因为,内部审计人员能否完成其使命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具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和审计判断水平,是否熟悉企业经济活动,是否了解资本市场及其相关的投资、融资规则和惯例,是否具有与他人沟通的技巧等。

4.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不合理。

审计工作的性质就是监督和服务,客观上要求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要高于一般业务人员,但待遇却普遍较低。因此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不愿意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从而导致一些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专业不精、敬业精神不足、人浮于事,不能很好地发挥和显示审计职能。

5.内部审计职能过于狭窄。

中国现行的内部审计范围狭窄,主要包括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范围。从空间上讲,目前,中国内部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其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此外,从时间上来看,目前中国的内部审计绝大多数都是事后审计,几乎不涉足事前审计。少数涉及事前审计的,也仅仅是做做表面功夫,起不到任何作用。

三、强化中国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措施建议

1.加强内审法律、法规建设,增强权威性。

法律建设是确立和巩固内部审计地位,明确内部审计宗旨、职责和范围的重要方面。用法律规定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结构、层次,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得到法律的保障;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使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得到法律的保障。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才能依法依规地开展审计工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得以体现。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

加强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是落实审计制度、促进审计工作持续开展、实现审计目标的关键。在业务素质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

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在职业道德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具有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在新的形势下,对内部审计人员要进行经常性的职业道德和后续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

首先,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国家审计署应制定内部审计人员考试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应通过相关的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后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其次,通过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制度;扩大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点范围;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加强对内部审计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创造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积极推进内部审计人员资格化和人员结构多元化等措施;优化群体结构。

4.建立新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

首先,内部审计人员管理实行由单位“自聘”、国家审计机关备案的方式,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资质,国家审计机关可划定一定的条件,如学历、工作年限及经历、以往工作业绩等等,内部审计人员的调离也需报备国家审计机关,并要有正当理由,这样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保持内部审计人员的相对稳定性。

其次,内部审计计划和审计报告在上报单位领导的同时报备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查出的问题并已得到整改的,国家审计机关再审计时可给予减轻处罚或给予免责,这样就提高了内部审计地位和权威性,也加强了对单位领导的民主监督。

同时,内部审计部门的撤并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任免应由监事会确定;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经费、人员经费单列入公司预算;内部审计人员不得承担经营管理责任,不能参与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和执行,而只应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责任;内部审计人员应定期轮换。

5.内部审计部分职能外包,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

内部审计部门在公司业务内容、程序、控制制度有效性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审计专业性和独立性方面还存在着客观的不足。要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就要扬长避短,通过部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的形式,即由第二方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工作来提高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其目的是在保留内部审计部门优势的条件下增进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方式的具体做法是将企业的首席审计官处于内部审计的主导地位,利用服务或咨询公司的专业外部服务人员的技能和资源来补充内部审计人员业务处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进而提高内部审计在组织内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文兵.论内部审计独立性[J].苏盐科技,2009,(2):22-25.

[2]卫 蓉.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因素与保证[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1):35.

[3]盂 捷.内部审计独立性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3):145-147.

[4]鲍淑春.内部审计独立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8-10.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