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散文读后感,张抗抗散文读后感想

2017-02-28

张抗抗散文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艺术素质。那它的读后感都有哪些?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张抗抗散文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张抗抗散文读后感篇一

“我家窗前有一棵树,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这是张抗抗家窗前的树,一棵悄悄然绝不哗然的树。

在张抗抗的笔下,洋槐赋予了生命,品读第二段,洋槐在春夏秋冬中间,自由的穿梭着。一点嫩芽,一串花苞,一只绿色的蜻蜓,一片耀眼的银色,近如珍珠,远如瀑布,香味甘甜,撩人心旋。如此美的洋槐让我陶醉,如此美的洋槐让我欲言又止。

张抗抗的出生经历过了抗美援朝,也许这就是“抗抗”的由来,张抗抗原名为张抗美。一个具有时代的名,一种具有时代文字。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 春来了,是战争结束后心里的一丝安慰。战争的结束,人心里经历过长期的煎熬和痛苦,一瞬间就随风飘过,远去了,就像烟一样缠绕在身边,淡淡的。“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轻松。”伴随着战争的结束,张抗抗的内心轻松了下来,没有了战争的硝烟,没有了亲人的离别,很能理解“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轻松。” 这段文字就将整个文章引入了作者的情感,告别了战争的情感。没有辛辣的讽刺和批判,没有压抑的精神与灵魂,剩下的是,张抗抗内心的情感,一种久违的平淡。

“夏日常有雨,⋯⋯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法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如此强烈的写作手法,用拟人在文章灌入了艺术价值,用文字表现了真实的画面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照亮黑暗”“始终岿然”作者是在表现一种民族的精神,不畏惧风暴闪电,照亮黑暗,指引希望的曙光。大雨过后,民族的精神经历了身体和心里上的拷打,得到了升华, 经历了战争的洗礼,象征着被洗礼过的中国“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的发亮”, “包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中国潜在力量隐藏在安详与平静下,将有一天爆发出来,让人感受到中国的力量,这也是作者的希望。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这种感动是一种面对中国的未来的期望,可以看见曙光的欢喜,一种无法言语的情感,作者在无意间流露出深深的民族气节。“自己的心似乎变得干净而澄明。”在战争的洗礼过后,人对世界有了重新的诠释,对世界思考变的更加透彻,自己的心也慢慢变的干净而澄明,也表现了一种人民思想的觉醒。张抗抗的书桌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她在过去的岁月里,在这张书桌上纪录下了多少中国的历史,人们心里未曾表达的语言,槐树化为人民坚毅的信念,融入槐树的精神里,面对着沉重的历史,依然结实有力的面对一切。

“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 对槐树的告别,对过去旧中国的告别,作者希望人民将精神上的疲惫告别,迎接中国的新的曙光。中国的发展就像是槐树一样,“陈旧”“整合”“更新”,“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

尽管面对已经经过战争的洗礼,残破不堪的中国,人民精神上的疲惫,可张抗抗并不觉的感伤和悲凉,她知道这是新的开始,新的未来。“所以凝望一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的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来。”

冬天的槐树孤独,自信,潇洒。它向我们展现着它的挺拔和骄傲,它时而庄严,时而尽显一副生机勃勃。作者对槐树所包含的,只有一心的期盼。

年复一年,张抗抗的一生之中,与槐树度过的时间即漫长又真实,六年的日子,是无声,是默契。

槐树悄悄然绝不喧哗,而张抗抗将对中国未来的期望融入了槐树的灵魂。

张抗抗散文读后感篇二

品读了好几番,张抗抗的散文很有韵味,应该说好的散文都是耐人寻味的。不单单是语言的清新自然,而且灵动的文字和富有内涵的内容也深深地打动了我。《同里之思》可以列为游记,写景记事之说。这是一篇有思想的游客展示给我们的一幅富有意境的画卷,也是一位有思想的作者带给我们的一篇有思想的文章。

江南,烟雨迷离,夕阳斜晖,亭台楼榭,山清水秀,是雨巷里一位撑着油纸伞穿着旗袍的妙龄少女,让人忘乎所以;同里,小桥流水,人家宅院,园林小筑,贴水近湖,朴素大方,古色古香,是一把被泼墨后沉寂良久的纸扇,让人神往。话是没错,但这更多的只是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没有思考的心情,看到的更多的也只是风景,少了些感性与理性相融的魅力。所以,要学会做一名有思想的游客,其实有时只是简单的开动一下小脑子,带着思考。

就像是一首写景的诗,语言总是美的,可能是华丽的,可能是素雅的,可能是田园里的惬意,可能是山野里的悠然…… 但它终究只是简简单单的在做着自然忠实的记录者,仅此而已。换句话说,这风景不过空壳一具,虚有其表,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也是要有内涵,要合时宜,毕竟有情才能有感而发,才能有自己的感情融入在自己的作品中,那是思想自然的流露。好的作品有情有景,不是要刻意去修饰的,也只是多了一份思考,悄然为作品增色不少,让作品更有看头,更深刻。所以游客也要有思想,思想是风景的骨头,有思想的游客欣赏到的风景因着思想而变得更美,更动人。当然,收获也更多。

更何况,这是江南的姿态,就更要带着思考来研读,品味。江南,鱼米之乡,历史典故无数,关于江南的诗词歌赋更不可数。皇甫松曾叹:“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东坡也曾望:“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所以,思考是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江南这方水土。江南同里的退思园,张抗抗要感慨:为什么人总要待“退”时才能思过呢?的确,你可能也有着般的疑惑,如果能在“进”时小心谨慎那路不就走得更加稳当了?可是你却没能像她那样在旅行中可以有这样的感慨。因为你不懂得主动思考。

张抗抗的一篇《同里之思》,让我领悟到很多。我也充当了一次游客,跟随她在美丽的同里转了一圈,那些桥,那些水,那些园子,那些人和事,看在眼里。带着思考,带着问号,收获些什么。

张抗抗散文读后感篇三

读到作家张抗抗的《情爱画廊》,完全出于偶然,却是近两年读得最细的一本当代小说。

有了读《长恨歌》《尘埃落定》《兄弟》等等名作的前车之鉴,阅读本书时,我一直在提醒自己,可别要求太高,毕竟咱还是初级阶段。

可读完全书,禁不着怒从心头起:作家们,你们是在比一比,谁能把小说写得更糟吗?

《情爱画廊》创作于九十年代中期,1996年由《布老虎从书》出版面市。众所周知,布老虎丛书是新时期以来,商业操作影响最大的一套丛书,叫好又叫座,影响力、市场效益双丰收。

九十年代初,所谓的“新写实主义”喧嚣尘上,其实是大动荡之后,部分作家心灵迷茫、价值观失衡、精神虚无的表现,他们怀疑爱情,怀疑美,怀疑崇高,怀疑一切让人类超出动物、让人性变得更美好的东西。于是作品里只剩下琐屑的“写实”,只剩下什么也不信的绝望。刘震云的一个小说“名篇”很合适指称这种精神状态:《一地鸡毛》。

这样的背景下,张抗抗在《情爱画廊》中用审美的眼光来写性爱,却也非常难得,值得一赞。

但难得并不能拥有对批评的豁免权。张抗抗对《情爱画廊》似乎很有信心,她称这部作品:“表达了一部分知识分子、一部分白领阶层、一部分艺术家,还有一部分向往崇高生活的普通人,心灵深处的爱情理想。…………文学作品若是在‘梦’的语境中来表现爱与美,会发现并拓展读者潜在的心理和审美需求。”

可惜,作家的思想视野、精神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实质。《情爱画廊》最致命的缺陷恰恰是太世俗太委琐太空洞——仿佛一只漂亮的苏绣枕头,剥掉华丽的外壳,令人难堪的看到一堆肮脏、发霉的稻草。

这种委琐、空洞,即体现了作者的精神实质,也部分再现了一个时代的主流精神氛围——那就是没有精神;精神缺失,灵魂死灭!

张抗抗散文读后感相关文章:

1.张抗抗散文读后感3篇

2.张承志散文读后感3篇

3.张小娴散文读后感6篇

4.小说和散文的读后感

5.张抗抗经典散文欣赏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