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发展史及健身功效

2017-02-15

太极拳在武术历史上已有多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太极拳的好处深受人们欢迎,近几年,太极拳教学流传至国外,很多外国人追起太极拳潮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发展史及健身功效。欢迎阅读!

简述太极拳的发展史及健身功效

太极拳有很多门派,且各有各的风格特点,初学太极拳者应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流派练习。

一. 太极拳的概论

经历代人的实践、努力、探索、充实、总结和提高,逐渐形成、演变和发展而来,并非如传说的由某些个人原创。

二. 太极拳的流派

1. 民间流传有陈、杨、吴、孙诸氏。

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起源最早的,始祖陈王廷当初创拳的目的是供人们修身养性的,同时希望能帮助人们延年益寿。

2. 24式简化太极拳,自建国以来,国家集以上各氏之所长,根据国人特点,以杨氏大架为基础,创编了24式简化太极拳,易学易练,动作舒缓,适合中老年及体弱多病的群体练习。

3. 48式太极拳,在24式的基础之上,集各流派所长,由简而繁,简繁交替,动作舒展大方,步法变换灵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对24式的充实和发展。要领与24式一致,增加了技术内容和难度。部分动作难度较大,可由人自行掌握,例如“掩手撩拳”,本属陈式套路,揉在其中,既可打出弹抖劲,也可蓄而不发,化劲撩拳。

24式太极拳又被现在人们称作24式简化太极拳,也是现代人依据古人留下来的精髓改编而成,是现代人们练习最多的养生拳法。

三. 太极拳的要求

1. 形

套路的招式变换应连绵不断,行云流水;动作应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步法应点起点落,轻起轻落。

2. 心

制心入静。

四. 太极拳的作用

1. 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肌肉收缩力,提高闭眼单腿独立的时间,提高老年人的平衡能力。

2. 调节血糖、血脂,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对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干预效果明确。

3. 调养身心、磨练性格、改善情绪。

4. 打拳时,外在的是形体的舒展,内在的是内心所感受到的开阔、豁达的境界。

5. 在拳路的起承转合中,有形的是拳势的沉稳,无形的是心境的恬静和情绪的改善。

五.初习太极拳调身

初感悠闲、易学,继而又感顾此失彼,太难。首先,太极拳对肢体各个部位(指、腕、肘、臂、腋、肩、头、眼、颈、腰、胸、腹、胯、档、臀、膝、足)均有严格和特别的要求,要领悟各要领,兼顾各部位,故常令初习者顾此失彼。

其次,套路编排复杂、微妙,或全身皆动,或此动彼不动,或此先彼后,穿插变换,令初习者茫然;再次,招式衔接疑似有意刁难,亟易出错;其实,此恰为其独到之处。

太极拳是一种“静功”,其最高目标是“制心入静”。复杂的动作设计、编排,和严格的肢体协调控制,正是为了使习拳者能全神贯注,高度集中精力,锻炼习拳者的“制心”能力。

此一“调身”阶段,最为艰苦,身体反应也最为强烈,肢体多处(肌肉、韧带、骨骼、关节、脊椎)均感酸痛。甚至还现麻、热、胀、痒现象,此即为细小的血管得到疏通,血液循环得到改善的同时,与之附着的神经也受到了相应的刺激。

此为好事,切记,可遇不可求,要顺其自然。否则,造成注意力的转移,和意识的紧张,反而影响练拳。

此一阶段,与其说是“调身”,倒不如说是“调心”。“调身”是手段,“调心”才是目的。

1. 肢体控制

腰灵活,腿有力,才能练好太极拳。

① 手绷指

指肚微向后张,使腕部、小臂、大臂的骨骼发胀,仿佛灌气,实为籍拉动手上的经络,牵动全身的经络。同时,虎口要圆,五指间留隙,便于气血贯通。

② 翘腕

手掌上翘,掌根下坐,手腕不断转动,以活动筋脉,催动气血,疏通经络。

③ 坠肘

肘部一般不高于腕、肩,以免因抬肘而至肩部肌肉紧张,阻遏气血流通。

④ 沉肩

双肩勿耸,自然下垂。肩为气血流通之关隘,耸肩,受碍。

⑤ 开腋

手臂勿贴肋骨,以防挤压,影响气血贯通。

⑥ 旋臂

手臂动作走弧线,并不断地向内、外旋扭。以拉动和锻炼肌肉、皮肤,活动腕、肘、肩的关节,催动和疏通手上的经络,带动全身的经络。

2.练身

① 引颈、敛臀

头部中正,下颌内收,恰似一绳牵颈项上引。同时,臀部微微内收,不使外突,可致腰部下垂,内陷的腰椎外拱。如此,上引下敛,可将脊椎拉直,椎间隙加大,以利于督脉的疏通。

② 含胸、松腹

不挺即含,不翘即松,否则,将致胸腹肌肉紧张,不利于任脉的贯通。

太极拳的发展史及健身功效相关文章:

1.太极拳运动的健身特点及作用

2.太极拳的养生健身八大功效

3.太极拳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4.陈氏太极拳的健身养生功效

5.太极拳健身思想、技术特征及健身功能

6.太极拳的健身原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