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专题片摄影技巧有哪些

2017-06-21

纪实性专题片摄影有哪些技巧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纪实性专题片摄影技巧,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纪实性专题片摄影技巧

同期声讲话的拍摄技巧

1、用同期声拍摄座谈会与小范围讨论场面,对比较长的讲话稿,应让讲话人做好认真准备,避免出错。如有可能,可采取分段,或中间几段改用画外音(即插资料片、空镜头等)的办法拍摄和录音,还可按照提问的要求,一段一段拍后剪接。

2、要使讲话人的表情、动作自然,让讲话人熟悉讲话内容,适应对着镜头,话筒讲话要多增加采访者之间的交流,增进采访中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

3、讲话时,现场的环境、气氛很重要,应尽可能在现场拍摄,设置好角度,把镜头里的人物身前身后的景点布置好,过于多的人头像,或者背景不符合谈话内容的,不可选取。

被访者的选择技巧

1、制作高质量的专题片,要找到与我们采访目的有直接关系的当事人:事件的参与者与目击者,以及其他最了解事件情况的人。只有他们才能给你反映详细、生动、科学的事实材料,只有他们说话才有权威,这种权威包括法律权威、行政权威与理论学术权威。另外,真正的受益(害)者说话有权威,某些有特殊形象者(老百姓)说的话也有“权威性”,要找这种生动形象来打动人,影响周围的人。

2、所选访问对象的外在形象、相貌、环境气氛都要典型。如选择商场经理就应该有经理特有的形象,受访的营业员不能是满脸胡子、不修边幅、不讲卫生者。如果是重点人物,则应重点诱导,把他身上发生的事都用某种提示性提问反映到画面上来。

3、选择容易与记者(采访者)配合,口音清晰、表达较自如的访问对象,性格急躁、情绪易冲动、多言快语者更受欢迎。患者、专家一定要找本地、本县、本市的。

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1、在采访对象面前不要显得傲慢或粗鲁,应直截了当的提问,不高傲自大。提问要有礼貌、有自信、使旁观者感到此人懂行,提的问题有水准。

2、冗长复杂的问题不可取,采访提问应当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多用肯定语气,而不要用否定语气。不要用一个很生僻的词来提问,以免引起被访者的反问。

3、提问应注意诱导,多加提示,把你想要采访的答案由被访者回答。如果某主持人在商场采访不相识的购物者,开门见山就问:“请问先生您是第几次买***了?”对方回答:“噢,我是第一次买。”又问:“您知道***的疗效吗?”又答:“我没服过,我不知道”。这种提问方式,从一开始就使双方感到尴尬,彼此都无意再提问或回答了。如果我们转换一个角度,问:“我刚才看到您手里拿着***,请问您为什么要买***?”回答:“我只听说效果不错,就来买几盒试试。”又问:“以前您听说过***吗?”又答:“听说过,我同事**……用了都说不错”。这样双方就能很愉快地交流,将创意者真正的意图透过被访者表达出来。

4、挡驾采访时,千万要注意,不能让被访者陷入紧张、为难的心理状态,以免产生不利的影响。

5、采访提问时,应尽可能按事先同对方商定的顺序进行,不要搞临时性的、突然的袭击,免得对方不知所措,手忙脚乱,影响采访效果。

价值意义

美学价值

一、纪实摄影的出现是摄影本身的一次解放,更是意味着摄影走出绘画的惟一出路。纪实摄影以反映社会人为本质,摒弃那种唯美及人工的倾向,创出了新的美学领域:在纪实摄影活动中,艺术被淡化了,美学意义却更强了。因为纪实作品并不是什么美的原则,丑的原则或是均衡,对称等所能阐释的,纪实摄影的一切都是统摄在人的这面旗帜下,关于人的一切就是纪实作品的一切,人性的涵义也正是美学意义最重要的部分。

二、纪实摄影冲出了绘画的美学上的樊笼,挣脱了绘画本身的专制解放了自己,而且在前后一大批“新视觉”的实验者们的努力下建立了一整套有关摄影本身的美学主张,并以自己独有的摄影性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视觉领域。

三、像十七世纪玄学派诗人的那些令人意想不到,云谲波诡的奇喻的诗逼得读者注意诗的文字本身一样,纪实摄影体现了本世纪初出现的新批评美为思想对作品本体的崇拜。

社会价值

“一张照片的价值不能仅用美学的观点去衡量,还必须从对人类和社会在视觉上的表现强度去判断”(纳吉)[4] 纪实摄影作为社会的见证者,从一开始就为人类的自身尊严、存在、人性的回归作出不懈的努力。如20世纪初美国摄影家路易斯·海因对童工进行的摄影纪实提醒了公众注意穷人的困境,促使美国人相信有必要制定一部关于童工的劳动法;20世纪70年代美国摄影家对日本的水银中毒事件的曝光引起全世界对公害的重视。这都是人类利用摄影这一利器为人类自身利益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典范。

历史价值

纪实摄影具有深刻的力量,从字义的分析,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又分为:人文摄影和新闻摄影。都是来源于生活和真实,如实反映我们所看到的,换句话说,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所以,纪实摄影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的独一无二的资格。

另外,提问谈话要考虑对方的身份,提问要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要尽可能适应电视谈话的环境与气氛。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