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梦与中国梦
空军值班机4009航班又准时降落在鼎新机场。这个被沙漠重重包围的小小机场,连接着人们通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唯一通道。太阳依旧能把人晒晕,航天城依旧静悄悄。从2011年9月29日至今,不到两年的时间,我四次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报道“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的现场发射情况。
航天城的“老熟人”
一赴酒泉时,看见沙漠、胡杨林、航天城、航天人、发射场……所有的一切都新鲜,都兴奋。
今年6月8日,第四次到酒泉报道“神舟十号”飞船发射情况,我成了航天城的“老熟人”。很多人跟我打招呼:“又见面了!”我也像个熟知情况的“资深记者”,不断向第一次到来的同行介绍种种情况。
承担如此重大的任务,心里不免紧张忐忑。但每次出发前,报社都制定了详细的报道策划方案,后方人员全力配合,给我最大的支持。这次执行“神舟十号”报道任务,发射刚刚结束几分钟,我就接到了何东平总编辑打来的电话,为我指明方向:不要受束缚,抓细节写现场,多介绍知识背景;航天员是走在实践中国梦前列的人,写出思想性。领导的支持和关注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很幸运的是,在“神九”和“神十”两次任务的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上,我都有机会在第一时间分别向航天员刘旺和王亚平提问。他们从容自信的回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王亚平说:“我将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和满脑子的想象,去充分体验失重环境下的太空生活。”喜欢旅行的王亚平展开了自己的首次太空之旅,同为“80后”的我,也幻想着有生之年,有飞天梦想的人们都可以去太空看一看。不过,太空梦虽还遥远,新闻梦却在一步步实现。我们既是中国梦的见证者,又是中国梦的参与者。
航天城里航天人
航天人,航天城里最美的风景。为了一个年少时懵懂的梦想,很多航天人付出了一生去探索,他们是真正执著的追梦人。
“神舟十号”发射任务中,“0号”指挥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总工程师叫周晓明。高中时,《啊,哈军工》这本书,促使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报考了前身是“哈军工”的国防科技大学,并选择了火箭发动机专业。毕业分配前,得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要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施,周晓明立刻写了志愿书,申请到大漠中去。
大漠里黄沙漫漫,只要走出营房100米,眼前就再也看不到一点绿色。“自己是追梦来的,必须让梦想化为现实。”周晓明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每天查资料、看图纸、学原理,再经留学深造,终于成为发射站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安静,航天城最大的特点。一条主干道宽阔干净,车辆偶尔静悄悄地低速通过,跟我们熟悉的城市景象大不相同。遇到一位年轻的机械工程师,我问他,静得吓人的环境里,是否会觉得孤独。他笑了:“习惯了。再说,搞科研的人,还是安静点儿好。”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些在宁静中奉献于中国航天事业的英雄,让“神舟”飞得如此高远。一个伟大的梦想,由一个一个的梦想组成,由一个一个的人去实现。每个岗位上的航天人,共同托举起了航天梦、中国梦。
面向一个开放的未来
太空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有人希望在太空里看看地球:“在家里用望远镜就能看到金星、火星、土星、木星,可是唯独地球是只有离开地球才看得到的。”还有人要看看没有大气阻隔的星空。更有人把有生之年进入太空作为切切实实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没有科幻家的情怀,也不具备美术家的慧眼。每一次在发射现场,深深感受到的是一次次腾空而起的震撼。
2011年9月29日,我第一次在酒泉采访。21时16分,秋天的沙漠太过寒冷,户外数小时的等待,人们手脚都冻透了。但当火箭托举着“天宫一号”腾空而起,黑幕下喷吐着橙色的火焰,热浪袭来,心脏随着大地震颤,那一刻的心情,难以名状,只是不断重复着:太震撼了!
“神舟九号”发射时,一想到航天员们就在飞船里,心情莫名地紧张担心。这一飞,承载着太多的梦想,承载着航天人太多的付出和勇气。眼泪不住地在眼眶中打转,为梦想而战,总能带给人感动和力量。
从“天宫一号”到“神舟十号”,一次次的发射、升空,让普通人的太空梦想走在前行的路上。在对太空的探索中,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面对深邃的无限,像火箭抛掉地球引力那样抛开了固守的心态,去面向一个开放的未来。
在“神舟十号”飞船发射现场,一个小男孩安静地看着火箭离去后的发射塔架,我不知道他的小脑袋里正在想什么,但我知道一颗梦想的种子已经种下,他将注定有机会,看到或参与到更多更伟大梦想的实现。(本报记者 尚文超)
读者来信
驾“梦”飞翔天地间
《光明日报》的“神舟十号”飞船特别报道,站在实现中华民族航天梦、太空梦、科学梦、中国梦的高度,以弘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传播普及航天知识和探索太空奥秘为“酵母”,不断升华和“发酵”报道内涵,释放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神十”报道催人奋进。从高视角与激情满怀的评论《望舟行九天 盼中国梦圆》,到《这一刻,很震撼》和《梦之队 从这里起航》,从《“天宫”“神十”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到《这一课,太空梦启航》,从《关注神十》到《太空授课与民族未来》等等,篇篇报道都跃动着中国圆梦的铿锵节律,诉说着科学探索和自主创新的动人故事。理据充实、饱含深情的文图浸润着读者心田,让读者感受到了伟大祖国的雄厚国力与发展成就,充分展现了历久弥坚的中国力量与中国精神,见证了中国航天梦、太空梦、科学梦的实现。
“神十”报道益知启智。《光明日报》的“神十”报道,植根于信息与知识土壤,全面客观地对“神十”的背景信息、技术特点进行深度解析和介绍,使读者一目了然。“神十”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和太空授课的精彩演绎,延展了人类对宇宙世界的认知,拓展了人类的思想维度与自由活动半径。
“神十”飞天,国人梦牵;太空授课,释惑一绝。“梦牵”的是,“神十”再次激荡了普天下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生发了用科技强国的科学梦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一绝”的是,历经五千多年文明的中国人终于站在自己的太空“讲台”,面对面交流释惑,彰显了中国人积极探索、敢于挑战、勇于登攀的科学精神。(黑龙江大庆读者王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