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为什么离开水会死

2017-06-06

我们从来没在陆地上看到过一条活着的鱼,鱼总要待在水里才能存活,那么鱼为什么离开水会死?小编在此整理了鱼离开水会死的原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鱼离开水会死的原因

动物的繁衍生息都离不开氧气,陆地上的动物都是通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从而获取足够的氧气,得以生存。

鱼类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它虽然和其它动物一样有着用来呼吸的鼻孔,但它的鼻孔却和口腔不相通(肺鱼和总鳍除外),仅仅只是单纯的嗅觉器官。它真正的呼吸器官主要是鳃,另外还有肠呼吸、皮肤呼吸、口腔呼吸、褶鳃呼吸、鳔呼吸等辅助呼吸的方式。

鱼类外形上分为基本型(也叫流线型)、平扁型、棍棒型、侧扁型。它的附肢为鳍,而鳍又由之鳍担骨和鳍条组成。

鱼类的皮肤非常薄,内部分布着丰富的血管、神经、皮肤感受器和结缔组织,真皮深层和鳞片中含有色素细胞、光彩细胞和脂肪细胞。

所有的鱼类,通过鱼鳞,均可分为楯鳞、硬鳞、侧线鳞三种类型。

鱼类骨骼中有着发达的中轴和附肢,它们的主要功能为保护中枢神经、感觉器官与内脏,支持身躯的整个活动。

鱼类肌肉中的横纹肌分为体节肌和鳃节肌,且整个躯干部肌肉安节排列呈弓形。

由于鱼类的呼吸器官是鳃,而水的密度大于空气,因此,只有在水中,鱼的鳃片、鳃丝和鳃小片才能得以完全张开。通过扩大鳃和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摄取水中溶解氧的机会。鱼依靠口和鳃的交替运动,不断进行吞水、排水,水流经过鳃时,便在鳃小片的毛细血管中完成气体交换。

鱼类的以上特征,均为它在水中的生活造就了先天条件。

如果将鱼儿放置于地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鱼儿一旦离开了水,它的鳃片、鳃丝和鳃小片就会黏糊糊的贴合在一起,它只能依靠鳃的外表和空气接触,从而获取空气中的氧气,而这些微量的氧气远远不足以支撑鱼儿的生存。同时,鱼儿的“鳃式呼吸法”所吸收的是溶于水中的氧,一旦离开了水,鳃片表面的水分很快便被蒸发掉,此时,鱼儿就失去了摄取氧气的能力。

并非所有的鱼类都无法离开水,比如肺鱼。

肺鱼,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有着一个结构类似于肺的鳔。对于绝大部分鱼类而言,鳔是用来帮助鱼儿在水中上沉下浮,维持躯体平衡的。而对于肺鱼而言,它的鳔却有着神奇的功能,因为它不但可以用来平衡身体,还可以将它当作肺来使用,所以它的鳔也被称之为“原始肺”。也就是说,肺鱼除了用鳃呼吸外,也能通过“原始肺”进行呼吸,而且,它在离开水之后,能存活很长一段时间。

鱼类虽然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但它却是由低级无脊椎动物文昌鱼进化而来,它们的祖先从最初便生活在水里。

鱼类的起源也很早,真正的鱼类最早出现在三亿余年前,而那个时候人类还没有出现。

为什么鱼死了还会动

脊椎动物都有的神经反射弧。鱼死了还会动是对刺激的应激反应而已。

鱼确实是死了,大脑的高级活动已经停止。但由于机体的死亡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所以撒盐后,神经反射弧就表现为肌肉痉挛的抽搐。日常生活中也能经常见到人类的反射弧应激反应。比如手指触到烫的东西,马上会有缩手的反应,但这并不是大脑指挥的。而是脊髓反射弧的应激反应。有种情况可以证明这种应激反应不是受大脑控制的。比如你端了一碗特别烫的烫,手被烫到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缩手,然后大脑会做出反应:不可以缩手,缩手会打翻碗,于是正在缩回的手被命令停止。然后这个被烫到的手一哆嗦停住,热汤被晃出来不少,手烫的够呛。上面假设的这个状况,可以证明缩手的反应不是大脑控制的。

同样,已经死亡的鱼,没有了大脑的高级思维活动,但反射弧仍然存在,你放盐刺激它,它就表现出肌肉痉挛的抽搐。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