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文书法_篆体书法作品图片

2017-03-10

作为中国书法最早的书体,篆书(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无疑也能体现出中国人早期的审美意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篆文书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篆文书法欣赏

篆文书法图片1

篆文书法图片2

篆文书法图片3

篆文书法图片4

篆文书法图片5

篆字书法与篆刻

篆刻对篆字书法的要求非常严格,因为篆刻就是篆书在印章上的表现形式。如果字写得不好,印章的质量就不高。如何在印章上把字写好?第一是识篆,也就是解决入印文字正确与否的问题。明、清时代培训篆刻人才首先是学习古文字。第二是写篆,文人刻印不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技艺,而是要展现入印文字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趣味。明·程名世说:“夫图章之难,不难于刻,而难于篆。”笔法上的轻和重、屈和伸、来和往、粗和细、强和弱均须精妍,这说明印章的好坏首先决定于书法的水平。

再次,篆刻对章法的要求也很高。图章的印面极小,要在很小的平面上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姿态,必须布局巧妙。篆刻的章法是要处理印面文字之间的相互关系,上下左右相顾、相让、相粘、相承、并列等等。

疏和密是布局中最常见的现象,篆刻和书法在疏和密的处理原则上是一样的,应注意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不可疏得有走马之处,密不可密得无处容针。篆刻者在安排布局时,常在图纸上设计印稿,反复构思,必达完美的地步而后止。

明·徐上达在《印法参同》中有一段话谈到印章布局最终应达到的效果,意思是:“(篆刻)如同盖房子,助外面看,有门墙的开与合,从里面看,有厅室的浅与深。上下相接,层次安排参差合理,内容、形式,配合协调。分而求之,各有姿态;合而求之,总体连贯。看上去很有高馆楼阁的气象,没有小家子气,这才是具有大家风范。”

最后,刀法是完成篆刻的重要一环。篆刻使刀,是技能也是艺术,是用刀法代替笔法。总之,篆刻开始于篆书,形成于章法,完成于刀工。

明代有两位对后世影响颇大的篆刻家——文彭与何震。文彭是明代书画家文征明的长子,他把文人用石章进行创作的走势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文彭的篆刻有书卷气,典雅而平和,如“寿承氏”。何震原是文彭的学生,他对古印的借鉴是广征博采,在此基础上,努力创新,形成猛利清健的艺术风格,如“云中白鹤”。文、何二人被称为篆刻之祖,作品在明代被奉为典范。

清代篆刻有三个主要流派:

徽派,创始人程邃,行刀老涩,线条苍劲,印章奇古,如“程邃之印”。

浙派,创始人丁敬,篆刻刀法金石韵味很浓,行刀细碎,在强化刻刀的意味,印章有阳刚之美,如“两湖三竺万壑千岩”。

邓派,创始人邓石如,印章出自书法,行刀如走笔,书法中的用笔深刻地影响着篆刻的风格和情调,他把深厚的篆书功力用之于篆刻,扩大了篆刻的表现范围,苍劲庄严,流利清新,开创了一代印风,如“春涯”。

在印面以外的四个竖直平面上也可以镌刻文字,阴文称为“款”,阳文称为“识”,内容署作者名号、刻制日期、地点,有时注明该印师法的来源,是印章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都刻阴文,称边款。

清代篆刻家在印章边款上开拓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边款书法。在边款的处理上,刻刀俨然就是铁笔,一刀下去,可分出篆刻家书法水平的高下。边款文字各体兼备,形式极为丰富,刻真、行、草者居多,如清代书画家、曾任浙江杭州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的吴昌硕所刻的真、行、篆边款三幅,自辟门径。清·赵之谦极取古器物文字的边款形式,创造出新的边款风格,他以魏碑书体入款和以阳文雕刻的边款,别具一格。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