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成功故事3个

2016-12-02

创业其实首先就是创新。我们要有一个真正创新的点。这个创新的点,并不是你随便想出来的一个小窍门或是比较有意思的想法,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当你有了创新点后,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你的能力或是企业的能力与创新相结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创业成功故事,欢迎阅读!

农村创业成功故事1:

毕业后的胥学恒眼见射洪水产养殖优良的自然条件,怀着对水产养殖的满腔热情,毅然放弃了在北京水世纪湖北分公司月收入过万的工作回到射洪,在父母的帮助下租下沱牌镇凤凰村200多亩土地,开始了自己的农村创业梦。如今,在胥学恒的14个鱼塘里,宽阔的池面上波光粼粼,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弋。他养殖的鱼苗远销重庆、陕西、甘肃等6省市,上门购买鱼苗的养殖户更是络绎不绝。

怀揣梦想

大学毕业回乡创业

2006年,自小喜欢生物学的胥学恒考上了四川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大学期间,他刻苦学习水产养殖专业知识,立志毕业后成为一名水产养殖专业技能人才,用学到的知识实现理想抱负。

大学毕业后,胥学恒一直想回到家乡射洪这一方水产养殖“沃土”。从2010年12月开始,在北京水世纪湖北分公司工作的胥学恒多次回射洪考察,拜访养殖户,了解射洪养殖行情。经过多方选址,最终在县水务局的帮助下,将养殖场选定在沱牌镇凤凰村。

说干就干。2011年3月,胥学恒在家人的帮助下承包了该村260亩土地开始修建鱼塘。为了让资金早日回笼,胥学恒一边修建一边养殖,修成一个使用一个。同年6月,胥学恒就销售了他养殖的第一批鱼苗,同时,他发起的竹源水产专业合作社也正式成立。

到现在,胥学恒的水产养殖基地已经小有规模,14个鱼塘一字排开,养殖了草鱼、团鱼等十余个品种,鱼苗远销重庆、陕西、甘肃等6省市,本地及周边上百家水产养殖户到基地购买鱼苗。

因热爱小动物

选择了水产养殖专业

“选择水产养殖专业,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小动物。”胥学恒透露。

“池塘里不停移动的红红小虫,只有水质好的水塘里才有,是小鱼的天然饵料,”胥学恒说,“微生物其实就存在于泥土里,只要池塘没有污染,一旦有水后,里面自然就会长出一些微生物。”胥学恒说这种食物链最低端的生物的形成。

“都说小鱼吃虾虾,虾虾吃泥巴。”其实泥巴指的就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微生物。胥学恒的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里养殖了10个品种的鱼,除了常规品种鲫鱼、草鱼、鲤鱼等外还有桂鱼。“桂鱼价格贵,主要是因为它只吃活鱼,要吃四斤活鱼它自身才能长一斤,养殖成本较高。”胥学恒说。

艰辛路上

热血青春挥洒田间

创业4年,胥学恒有收获的喜悦,更多的是付出和艰辛。

什么时候喂料?什么时候加氧?什么时候投放药物?鱼儿生病了怎么治?胥学恒虽然毕业于水产养殖专业,但创业初期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还是让他犯了愁,晚上常常睡不踏实,生怕出现什么差错。胥学恒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翻阅各种书籍,请教大学教师。现在,他不仅能够解决鱼儿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还能为周边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

销路是困扰养殖的一大难题。为了拓宽销路,胥学恒在各大网站投放销售信息,同时亲自上门推介,以真诚打动顾客。2014年,遂宁的龙斌建成了200多亩的养鱼基地,为了争取这一客源,胥学恒十次登门拜访,免费提供技术支持,最终打动龙斌,双方达成购销合作协议。

“这些年经历了很多,‘9·10’洪水给基地造成了巨大损失,车也坏在了送鱼的路上,让全部家当付之东流……”胥学恒说,很多时候都想放弃,是家人的帮助和从小的梦想激励着自己前行。“现在好了,基地走上了正轨,客源也基本稳定了。”

心系群众

拓宽产业链助农增收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自己羽翼渐丰,如何发展完善产业链,让更多人参与水产养殖致富成为胥学恒思考的问题。看着周围很多养殖户利用水库、池塘养鱼,“小打小闹”,因为没有专业养殖技术和销路,制约养殖户发展时,胥学恒主动承担起技术服务和成鱼代售,帮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明星镇大明村7组的何明方承包了30亩的鱼塘。今年5月,鱼塘里的鱼陆续死亡,从每天几条到每天几十条,这可急坏了何明方。胥学恒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查看周围环境,并将死鱼带回去研究。诊断出鱼儿患细菌性出血病后,胥学恒又指导何明方消毒及防病。几天后,鱼儿病情得到控制,为何明方减少了损失。

船山区永兴镇的刘海多年养鱼,苦于没有技术和销路,一直没怎么赚钱。今年,他在网上看到了胥学恒发的信息,于是主动联系请求帮助。从放鱼、管理到防疫、销售,刘海严格按照胥学恒的要求操作。现在,胥学恒已经为刘海联系好了销路,几天后就有人上门收购,估计今年产值在20万元以上。

“我打算进一步拓宽产业链,提供上下游全程服务,让更多群众参与进来,共同致富。”胥学恒如是说。胥学恒已经融入到这方土地,正值青春年少的他就这样在乡间打拼,坚强的脸上似乎能看出他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农村创业成功故事2:

俩小伙放弃城里待遇,返乡创业搞养殖

“这些鹅都很大了,可是我们卖不出去。如果继续养的话,每天要好几百元的花销。”返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蔡造亮看着自己养殖的成群白鹅喜忧掺半:喜的是,他们的养殖获得了成功;忧的是,这么好的鹅却找不到销路。

蔡造亮和唐功强都是海南儋州人,蔡造亮2009年毕业于武汉的一所高校,专业为生物制药;唐功强毕业于海口的一所中专学校,学的是临床学。“我们原来并不认识,后来同在一家制药厂工作时成了好朋友。”唐功强透露,在这家制药厂,他们都属于技术类的工种,待遇很好。

工作几年后,蔡造亮与唐功强都有了一些积蓄。他们经过商量,做出了一个让村民及家人难以理解的举动:返乡创业。蔡造亮说,当时村民们对他的做法都无法理解,父母对他的做法也感到很惊讶,难以接受。

随后,蔡造亮和唐功强在海南省儋州市三都镇文昌村租下了一个场地,决意从事养殖业。

坚守荒郊野外,养鹅获得成功

看到他们在农村的干劲,家人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逐渐支持他们,同意他们在农村尝试创业。

经过反复考虑,两个年轻人就选择了养鹅。一方面是养鹅的技术容易掌握,另外当时鹅肉的市场行情不错。去年10月份,蔡造亮和唐功强在一片质疑声中,脱下了在城里穿的时髦服装,换上了皱巴巴干农活的衣服,戴上草帽,挽起裤腿,扛起锄头,在租来的地上开荒、平整土地。为了节约资金,大多数的活都是他们自己干,自己铺路、砌鹅舍、建瓦房。足足干了一个多月,一个养殖场终于初具雏形,大学生返乡创业也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接着,两人购买回鹅苗,看着这些白绒绒的小东西,他们笑着说:“毛茸茸的,很可爱。”从那时起,他们就当起了全职的“鹅爸爸”,白天喂它们吃东西,晚上轮流看着它们睡觉。“小东西喜欢挨着压着睡觉,要是不把它们分开,第二天就会有小鹅被压死。”蔡造亮回忆起当初照顾鹅苗的经历。

为了养好这些鹅,两人买来专业养殖书籍,并从网上查阅相关养殖技术资料。“我们学的专业对养鹅有一定的帮助。有一次,一只鹅突然生病死了,我就拿来解剖,查看是什么病因,原来是支气管发炎,幸好不是传染病,不然就麻烦了。”唐功强笑着说。

在荒郊野外,两个年轻人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驱走寂寞和孤单,养殖获得了成功。

遇尴尬,辛苦养大的鹅卖不掉

一转眼两个月过去了, 两个年轻人历尽千辛万苦,养鹅最终获得成功。当初那群“毛茸茸很可爱”的小鹅如今变成了漂亮的“白天鹅”,每只体重达到8至10斤,马上就可以出售了。由于这些“白天鹅”是以放养为主,鹅肉结实肥美。两人对鹅的销路充满了信心。

但是,事情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和一帆风顺。由于对市场不太熟悉,400多只肉鹅尽管一天一个样,但却找不到销路,白鹅面临销售难的问题。

春节临近,他们信心满满地以为可以卖个好价钱,现实却给他们当头一棒。摆到市场上的鹅无人问津,不是嫌贵就是说鹅的个子太大了,不想买。他们只能到澄迈、临高、万宁、海口等市县四处联系买家,跑了大半个海南,买家给的价钱都比成本价低很多。

眼看着含辛茹苦养大的鹅体重一天天下降,一天卖不出就要多花费几百元的花销。这一尴尬境况,让两个年轻人束手无策。“第一次创业,我们不想亏得太惨,只求能把鹅卖出去,收回点成本,才能开始第二阶段的创业。”蔡造亮说。

“下次养殖,我们一会先做好市场调查,找好销路,未雨绸缪。”唐功强一边抚摸这些白鹅,脸上写满了无限的惆怅。

农村创业成功故事3:

卖房回乡创业

年收入五六十万元

梅万付是芜湖县花桥镇花桥村人。1999年从淮南联大毕业后,先后在浙江的几家企业打工,他从业务员做起,很快升为区域经理、销售总监、公司副总。2005年结婚后,虽然夫妻俩的薪水颇高,在温州还买了房,但考虑到在外面只是替别人打工,况且老人只有他一个儿子,在妻子的建议下,2007年两人决定回乡创业。

他们卖掉了温州的房子,再从亲戚朋友同学那里借来一些资金,走上了创业之路。2007年底,他成了天津一家兽药的安徽总代理,并常住宣城拓展市场。由于营销得力,2007年至2010年这三年间,他们的信誉度越来越高,知名度越来越大,销售额也逐年增加,3年内,他所代理的产品就在本地市场占有率上升到了前三甲。到了2010年,夫妻俩的年收入达到了五六十万元。

一次偶然的机会,妻子马荣花在学驾驶期间,巧遇芜湖县农委副主任,获悉芜湖县发展蔬菜基地,政府扶持菜篮子工程,以及芜湖县正在实施土地流转,夫妻俩经过考察后,萌生了回乡种植蔬菜的想法。

大学生回乡种地

遭到亲邻不理解

2010年,芜湖县出台了土地流转政策。花桥镇一直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导,镇里多年来一直想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这条路上给农民增收创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可是苦于没有资金没有投资者,农村产业化发展之路走得并不平坦。夫妻俩先在本村周围流转了154亩土地,加上购买农资、投资基础设施,第一年就投入了70万元。

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迈出农门后到了城市里工作,积蓄已有几十万元,生意做得好好的,为何非要受苦去种地呢?对于梅万付夫妻俩的行为,父亲梅旺寿十分不理解:“你种地,还能种得过我吗?我种了一辈子的地,好不容易把你培养出去了,现在又回来做老本行了。”

梅旺寿自然有他的道理,到2010年时他已种了40多年的地,也没有发财,而且种地是一项非常苦的活,儿子儿媳妇何苦要干这个呢?那段时间,梅旺寿都成了村里人笑话的对象,一向爱出去串门的他,一连好多天都不出门。村民们也不理解,嘲笑梅万付流转了这么多土地,马上要成“地主”啦。就连妻子的娘家人,也是专门从河北过来,找到他们,反对他们干这个。

但梅万付夫妻俩清楚,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大势所趋,科学种植肯定能有收获。夫妻俩觉得,有国家农业政策的支持、地方政府的扶持,加上他们的努力和科学种田,一定能闯出一条路来;只有把地种好了,种出个样来,才能打消父亲和乡邻们的疑虑。

科学种田

让村民刮目相看

流转了土地后,夫妻俩一头扎进了大棚里,种上了无籽西瓜苗等。2011年2月,栽下去的西瓜苗长期不见长,当地百姓断定这些西瓜苗肯定不行了,建议把这些西瓜苗拔了。但是梅万付没有放弃,通过上网查资料、向专家请教、到种植无籽西瓜技术成熟的公司实地考察,发现自己是技术上不过关,错误施肥,导致黄苗期过长,采取勤浇水、少浇水、不定期适量施肥的办法,让西瓜苗成活了过来,而且还是高产。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他收获的喜悦,梅万付开着自己的运货卡车,到处笑眯眯地给乡亲们送西瓜。

种了一辈子地的村民们没有想到,两位大学生种西瓜,竟然还要“整枝”、“打头”,一棵西瓜秧上,正常可以结七八个西瓜,但梅万付只留两个藤子,一个藤子负责供应养分,另一个藤子负责只长一个西瓜。对此,别说村民了,就是父亲也很不理解。按照村民的传统做法,恨不得西瓜秧上长很多藤子,能长20多个西瓜才好呢。因此,当梅万付让工人们整枝、打头时,工人们不理解更舍不得。“实际上,长10个瓜,还没有我一个瓜大;瓜大后,价格也就上去了”,梅万付说。事实胜于雄辩,当大家看到一棵瓜秧只长一个又大又甜价格又高的大西瓜时,大家对梅万付夫妻俩才佩服起来。

村民们种冬瓜,都是让冬瓜睡躺在地上;梅万付种冬瓜,却是让冬瓜吊着长。原来,冬瓜平时贴在地上,贴地的一面有“伤疤”,而且口感差;梅万付在大棚里竖起了架子,让冬瓜吊着长,冬瓜四周很均匀,外观好、口感好,而且个头也不差,吊着的冬瓜要比躺着的冬瓜每斤要贵0.2元呢。而且,吊着长的冬瓜,节省了空间,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村民们一亩地能出七八千斤的冬瓜,最多能出1.2万斤;而梅万付的一亩地,要出1.6万斤左右的冬瓜。

流转土地538亩

去年纯收入79万元

目前,梅万付夫妻俩已经流转了538亩土地,其中大棚地有220亩,2014年共产蔬菜478万斤,年产值630多万元,扣除各项费用后,去年纯收入79万元。

梅万付负责企业管理和营销,妻子是河北农业大学毕业,负责田间技术,夫妻俩珠联璧合,用事实说话,让村民们刮目相看。同样是种西瓜,村民们一亩地产4000-5000斤,价格低、质量不好;但梅万付一亩地却产7500-9000斤,而且口感好、价格高。

除了提高产量外,梅万付还善于打“时间差”。以花菜为例,他们种植的有机花菜,今年上市时间为3月28日至4月15日,这时市场上没有货、价格高,每斤卖到3.2元;而村民们的花菜,要到4月20日后才上市,这时市场上供应充分,价格也掉到了1.3元/斤。通过科学技术,梅万付让花菜提前上市20天,就赚了个盆满钵满,光这一茬花菜一亩地的收入就是1.5万元——要知道,一亩地一年可以种两茬花菜和一茬茄子呢,照此推算,他这一亩地年收入至少要3万元。

同样是一亩地,普通农民一年种水稻、小麦共两茬,每亩毛收入约为2600-2700元;而梅万付种大棚蔬菜,平均亩产值为1.65万元/亩,至少是村民们的五六倍,这也让种地50年的父亲不得不佩服起来。

推广农业技术

带领乡邻共同致富

由于梅万付大棚里产出的豇豆、西瓜等蔬菜水果,不管产量还是品质都是一流的,当地老百姓都没见过,而且这些产品不止能卖个好价钱,还不愁销路呢,于是很多百姓开始主动向他请教科学种植的技术,他也不嫌麻烦,一遍一遍地教,他成了当地农业产业化项目带头人。

2013年5月,他成立了芜湖县能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当地31家农户开展蔬菜种植业,给他们提供种子选育、生长管理及产品销售一条龙服务,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2014年,这些农户的收入都比2013年翻了一番。很多农户看到了发财致富的新路子,不仅开展露天蔬菜种植,而且准备和他一样开始投资兴建钢管大棚。在他的带动下,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2014年,梅万付的公司固定资产已过千万,同时公司也被评为“芜湖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在,他的蔬菜主要销往芜湖长江市场园、合肥周谷堆市场、南京众彩批发市场以及芜湖县的批发市场,他还在芜湖县设立了蔬菜直营店,并供应芜湖多个高校、企业的食堂。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