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文章

2016-12-26

面对新形势和新一代青年 ,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面临着重大挑战 ,德育工作者通过借鉴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德育教育方法的不足。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德育教育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德育教育文章:一篇有关德育教育的好文章

我们中国有重视德育教育的悠久传统,也产生了不少道德模范,但从总体来看,人们的道德表现与社会生活实际有很大的距离。今天在凤凰博客上看到一篇相关文章,觉得观点新颖,择其要点,与大家分享。

福泽谕吉非常注意身教,认为在道德教育中,身教比言教重要得多。而这个身教就是从教育者开始及身边人物开始的举止行为对儿童的榜样教育,这比一个只用言语来教育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德育不是听其言而是观其行。”福泽谕吉的榜样教育中的榜样最重要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人物的言行举止,而不是远在天边的高大全的人物;是和平时代的平凡人物显现出来的品质,而不是在非常时期出现的个别特例;是生活常态下的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而不是在畸形状态下的极端表现。

现在的德育不能回归到古人、圣人那里去。因为那个时代存在的条件已经没有了。所以真正的德育应该是“顺乎人情”,因势而导的,不可脱离生活,不可胶离生命存在的具体形式。也不可脱离真正的社会环境与舆论气候。

德育的目的是生命与生活内在的生成物,而不是外在强加在人头上的东西,只是把生命中更有利生命成长与生活幸福的东西加以引导,顺势而发而已。所以,成年人不可以用连自己都做不到的,或者自己年轻时候也做不到的,来教育儿童,来严格要求学生。这样的谴责对儿童来说没有教育的力量。

福泽谕吉强调的榜样也就是生活中,特别是和平时代的榜样。他非常反对用战争时代的榜样来教育和平年代的儿童。认为,这不仅无效果,而且会产生严重的后遗症。在谈到道德的标准时,福泽谕吉不同意当时社会教育中普遍地把古人忠孝之言行当作儿童的教育榜样要。虽然“其言无不佳,其行无不善”(第114页。)但是因为这些言行标准往往趋于极端,一方面容易被少年儿童误解,一方面会害人害事。日本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的蒙童教材“二十四孝图”对日本的教育也产生过相当广泛的影响。但是福泽谕吉认为,这是非常糟糕的影响。他提到那个在中国著名的“郭巨埋儿”的故事。他说:“当奉养老母缺少钱财时,嫌孩子累赘而把亲生子活活埋掉。这固然尽到了孝道,不过尽孝道再没有其他的途径吗?所谓嘉言善行,讲的多是这类极端的事件,所举事例即使在古人言行中也算是最激烈、最痛苦的惨景,对普通人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同上书,第114页。)福泽谕吉认为儿童的教育应该贴近儿童的真实生活。而不应该把那些极端的例子当成典范来教育儿童。这样的负面效应是非常糟糕的。他仔细分析了这些非人的榜样出现的特殊背景,说:“现在宣扬的所谓的善行良言,不过是在人事艰难困苦时节显现出二十四孝的光辉。在中国因有殷亡周兴的变故,才出现了伯夷、叔齐的义节;在日本因有元弘建武的黑暗时代,才促成了楠正成的忠义之名。凡此种种,都是在极端不幸、非常恶劣的时势下,逼出来的特殊的忠臣孝子。其忠孝虽然是人生的美德,但从国家方面来看,这种异常事例并非可庆可贺之事。”所以,更不可把这些极端的事例用来教育儿童,因为这些东西不但离儿童的现实生活太远儿童不好理解,而且会因为理解有错误而产生负面效果。比如以为只要敢于做别人所不敢做的事就是勇敢,从而产生了破坏性的行动。做出不良后果的事来。对于国家来说,此等英雄事迹的正确对待方法是“这类特殊的忠孝行为正像藏在袋中的正宗宝刀,不可轻示于人。如果深深地铭记在人们心目中而不轻易地说出来,倒是国家的幸事,并且也可以使社会秩序安然稳定。”(第115页。)那么一方面承认这类行为的良善性,另一方面却不宜大力宣传这样的道德榜样。这不是矛盾的吗?不是的。这种极端行为如果用来鼓吹为人们的日常规范,其危害在于,不是做不到,就是普遍成为社会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的根源。这样反而把一个正常的生活秩序弄乱了。

福泽谕吉的榜样教育的要点有:

第一是必须是从日常的真实生活中来的,表现的是真实的日常生活的常态;所谓德育只是让儿童学会过正常人的日常生活而已。

第二,因此榜样不能来自因国家的灾难及特殊时期而产生的特殊事件。因为远离了儿童的正常生活,儿童很难真正理解,更容易产生相应的误解,从而因为儿童再也没有相应的环境,而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破坏秩序的后果。

第三德育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生活与生命的质量,所以德育的力量是来自内在的,是发掘出人的天性中的善,造成环境的影响力,然后顺势而导的结果。而不是脱离人的生活与人生命常态的外在强加的东西。

第四,学校的德育工作只是良好社会的反映,很难把一个欠良善的社会环境笼罩下的德育环境改变过来。也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取决于社会的大气候。学校只能在社会良好风气的前提下顺势引导,所以只有学校局部的改革是无效或者低效的。

下面再谈一点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我们国家一直很重视德育工作,但是我们的德育一直很低效。但是在寻找原因时多是从方法上去寻找,而很少考虑内容与目标是否定位准确恰当。福泽谕吉早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就发现德育问题的重要,而且看到一个转型社会里人们容易产生的一些偏差。比如所提倡的道德榜样严重脱离人的生活与人的生命本质,也严重脱离现实的常态生活。所以不但是无效的,而且是非常有害的。极端的榜样人们可以怀念他,却不可以在社会上大力宣扬,特别是不可以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而这些恰恰是我们一直,而且现在还在犯的德育上的错误。可以说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全国范围内学习雷锋这个榜样,给中国“文革”的十年浩劫,产生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使人们处在一种非常态的不正常的舆论环境中,所做出来的事也往往脱离了一个人正常生活的需要。而简单的服从与听话,非独立思考的人格更是加剧了这样的悲剧的诞生。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德育观至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正。我们一些地方,还在用累计做多少好事的办法来统计学生的德育操行。结果导致做好事成为难事,令人生厌的事,成为弄虚作假的事。从而从另一方面进行了一种恶德的教育。因为,在这样的操行比赛评定中,学生们的恶性竞争导致了人的良性的丧失。最后这样的道德教育的严重后果也在政府官员追求政绩的行为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其后果正如福泽谕吉所说:“严重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这样的经验教训是值得深思的。现在离开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已经是一个半世纪过去了,日本当年社会转型时期遇到的许多问题,也是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借他山之石,可以攻吾玉。不能因为时间久远而忽视,更不可以因为两国有过历史仇恨而感情意气用事,而盲目排斥。当然福泽谕吉曾经鼓吹对中国作战,是中日甲午战争的支持者,有强烈的军国主义思想倾向,这是我们需要批判的,但是他的富国强民思想,对我们的建设是有启发意义的,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应该学会向自己的敌人学习,而日本正是具有这样的素质,二战后他们向给予他们毁灭性打击的美国学习,并且取得了成效,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

德育教育文章: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教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为在老师的眼睛监督同学行为的同事,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老师们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认真的小脸,心里真的是——幸福。下面我将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可以造就人

我始终认为,环境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在工作中,我非常注重赏识教育,并且教育学生对待他人要宽容,学会发掘他人的闪光点,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营造和谐文明的班级氛围。

二、理解学生,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

了解学生,是真正理解他们,包容他们的过错。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生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本身,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他们的生活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已经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也碰到了很多成长中困惑的问题。对于成年人,这些问题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也许是不屑一顾的,但对于那些孩子,确是他们无法面对和解决的。

这种宽容,不仅要体现在所谓的好的学生身上,也要体现在所谓的坏的学生身上。其实,每一个学生在我的眼里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出色之处的。当然,一个班的学生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在整体上,还是在个别方面,学生的发展必然因人而异,作为班主任,我是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无论他们的优点,或所谓的缺点。我现在所教的班中就有一位特别顽皮的男学生,一直以来教过他的老师没一个是称赞他的,甚至经常被叫到办公室批评,还经常无故骚扰同学,同学很多也不愿意跟他交往。后来我改变了以往对他的教育方法,每次他犯错都耐心引导他、鼓励他,慢慢的他接受了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经过近一个月的转化教育,他思想纪律上有了进步,学习也更认真了。

三、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倾听学生的声音

为人师者,特别是班主任,我做到了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洁言洁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逐步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当某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就会想找信赖的人——那就是我,一吐为快,指点迷津。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圈子,有喜、怒、哀、乐,因此,我是从学习和生活的每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关心,与学生真心实意地融通,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我认为,要做到这些,也许并不是很难,但确确实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一直努力去做,只有用真诚的心去听,才能倾听到学生心中最真的声音……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作为一线班主任,让我们都伸出双手,拿出全部的爱,扶好我们的孩子们走出人生第一步,把基础教育的德育理念升华,教是为了不教,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去享受成长的幸福、快乐吧。

德育教育文章: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 ,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

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胁认识就较为欠缺。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的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