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90后创业事迹

2017-03-10

近些年来,电子商务的普及、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政府政策的鼓励,促使网络创业迅速兴起。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关于互联网时代90后创业事迹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互联网时代90后创业事迹一

合肥“三瓜公社”,一个做生态农业的电商,在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的一个小村庄里,围绕民俗、文化、旅游、餐饮等多个领域,综合现代农特产品生产、开发、线上线下交易、物流等环节,正尝试走出一条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农村的探索之路。

一个米其林大厨的农村生活

这是位于合巢经开区东洼村里一片不到3000平米的废弃厂房,墙上痕迹斑驳,当年留下的“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生产标语依然在目。小院里摆了几对造型别致的桌椅,又开垦了一个小菜园,在一个鹅卵石小水渠围成的洼地里,番茄秧苗已经攀起长藤。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做的。”此间的主人陈耀说。材料就地而取,鹅卵石、砖头乃至水渠里的水草,都是从村子里搜集而来。经设计师统一设计打扮之后,这个荒废的地方重现生机。

陈耀的本来身份是米其林的星级主厨。集团公司的一纸调令,他就从酒店老总变成了“三瓜公社”项目负责人,他则更愿意称自己是“南瓜村长”。

“来,什么话都等会说,先尝尝这只瓜。”甫一见面,戴着一副圆边眼镜、脑瓜锃亮的“南瓜村长”陈耀,像个热情好客的老农。

桌子上的大果盘里,切好的香瓜和小番茄红绿相间。三十多度的高温天,我压下满腹的问题,一片瓜入肚,凉沁心脾。

我突然有点明白这位米其林星级大厨喜欢东洼村的原因了,但是他以及他所管理的“三瓜公社”,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还是一个疑问。

一个二维码,能做多少文章?

陈耀负责的“三瓜公社”项目由淮商集团投资,计划投入资金3亿元,建设周期36个月。

“我们已经用完一个春天了,所以说是‘给我两个春天,还你一世春天’。”陈耀说。

我开门见山:“三个春天,3个亿,你们想做成什么?”

陈耀拎来了一小袋包装好的米,上面常见的标识之外多了一个二维码,陈耀指着示意,“扫一扫。”

一个H5页面打开,点开其中一个“产品溯源”标签,里面显示出了米的生产地、产品周期、营养元素、处理食谱等等,看完返回,旁边即是“我要订购”的标签。

“这就是公社要做的事。”陈耀说。

将本地的农特产品搬上pc端、移动端、微商,建立本地的农村O2O平台,引入第三方物流平台,搭建本土的旅游电商平台……二维码,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如今看来,陈耀已经非常愉快地融入了角色:厂房前半部分是农产品展示区,展示台和木架上摆满了环巢湖地区的农特产品;后面是办公区,这里是陈耀和同事们实现“一世春天”的主阵地。而未来,三瓜公社项目还将预留创客空间,吸引附近和外来的大学生在这里扎根,创业。

一条产业链,带动多少未来?

陈耀介绍,三瓜公社由三个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村组成。冬瓜民俗文化村将挖掘还原巢湖地区的农耕民俗文化,你可以在这里看到油坊、布坊,可以在这里看到庐剧、买到手工土布等等;南瓜村解决食宿,这里将出现15家风格迥异的农家乐与30家民宿,游客可以通过餐饮公司的APP下单消费,消费结束后线上打分,新游客就可以根据满意度选择;西瓜村则是电商村,让村民在家里将好东西卖到全国各地去。

“我们跟淘宝、1号店、京东都有合作。也在做自己的电商APP平台。”陈耀说,公司跟顺丰、邮政、四通一达都有合作,未来的物流配送,将直接从村里走。

“像这只瓜,吃完了关系链就结束了。但是有了这些,就不一样了。”陈耀说,怎样增加旅游区的游客黏性,“你吃完了,想带走,下了单等你到家,瓜也到了,送人?一样没问题。”

陈耀说,三瓜公社未来将流转土地1000多亩,实现农业产业化有机化生产,吸引农民做产业化工人,“我们想把年轻人留在农村。当其他老百姓看到我们种的东西好,能卖好价钱,自然就会跟风学了,这就叫市场倒逼产业升级。”

从半汤温泉到郁金香高地再到三瓜公社,合巢经开区集民俗旅游、电商、新型农业为一体的乡村生态经济圈初具雏形。

“淮商集团涉及的行业很多,而我们董事长对农村很有感情。之前到郁金香高地考察时,特别喜欢这边保存完好的环境。”陈耀说,让农村更像农村,留住青山绿水,这就是集团投资的初衷。

这个目标与经开区的发展原则不谋而合。于是管委会帮忙引荐了乡村建设专家孙君,在尽可能保留原貌的前提上,为12个自然村进行合理规划。合巢经开区的相关负责人说,经开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优厚,“我们有得天独厚的温泉,有高铁站和高速入口。但正因如此,才不能肆意挥霍。”

“以前我们不知道互联网可以加什么。”陈耀说,但是现在他知道了,当互联网加农村时,这就是电商的未来。

企业家说

安徽“三瓜公社”项目负责人 陈耀

近年来,我国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具备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但也存在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我们在探索“互联网+农村”经验中发现,“互联网+农村”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把农产品卖出去,而是要真正解决农村健康发展的生态圈,我们采取“政府引导、龙头带动、村民参与、市场推动、基层运作”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让“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能在在农村生根落地,更多的年轻村民能够留下来创业就业;让互联网+倒逼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与生态健康的发展,真正的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互联网+让美好乡村更加的美好。

互联网时代90后创业事迹二

近年来,有关农产品滞销的新闻屡见不鲜,一边是城市里的农产品价格高,一边是农民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能不能将地里的特色农产品直接送到市民家呢?带着这种想法,青农大毕业生沙海壮和他的同学们成立了农产品专卖团队,通过“小苹果”快送网,将农产品直接送到市民手上。目前,团队每天的营业收入已接近6000元。

理想:帮助农民卖水果

出生于的沙海壮是山东聊城人,3年前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刚出校门他被一家农药化肥公司录取,做起了产品销售。那段时间里,沙海壮奔走于田间地头,接触到了许多非常有地域特色的农场、合作社。沙海壮发现,一些地方出产的农产品尤其是水果,质量和味道都非常好,但是却常常陷入滞销的境地。例如山东蒙阴的特产黄桃,非常好吃,但是知名度不高,销售不畅,有时候一筐桃子只能卖几块钱,而市民从市场上买桃子价格却非常贵。

这引发了沙海壮的思考,通过互联网,将农民和市民联系起来,省去中间的批发环节,是不是可以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沙海壮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几位同学,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响应,于是在春天,沙海壮组建了团队,“小苹果”快送品牌便诞生了。

团队成立之初,获得了青农大校方和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学校为“小苹果”提供了免费办公场地,很多同学在上课之余队帮忙宣传。

无论通过何种渠道销售,产品质量都是关键。为了确保买到优质的产品,沙海壮和同学们开着车直接跑到地头上进货;为了节约成本,沙海壮在位于青农大不远处的沟岔村租了一套民房,作为仓库和临时办公、住宿地点。一位懂电脑技术的同学帮沙海壮开发了一套网页系统,可以实现商品售卖、下订单、支付等基本功能。在各方面的齐力协助下,今年1月,“小苹果”快送团队正式上线运营。

艰辛: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创业伊始,每天凌晨4点,沙海壮和他的小伙伴们就坐上开往莱西、平度的配送车,到合作的农业基地提货,7点钟回到城阳的大本营时,后勤组的小伙伴们已经把订单打印出来。接下来就是配货、包装、派送,一直忙活到中午,简单吃几口饭,稍事休息,下午又得和几个伙伴们一起进社区、搞推广,晚上回来还要整理一天的订单,讨论一天的收获。

项目刚开始的时候,沙海壮和他的团队遇到了重重困难,“我们最初只想到用最原始的方法做推广,发单页、贴海报,每天忙到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却总是费力不讨好,网站的浏览量一直很低,即使有顾客打电话过来,也大多是咨询电话,不是真正下订单。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想起当年在青农大读书的时候,老师讲‘要让客户真正地看到产品’,所以我们决定进社区做宣传。”

“最开始联系的几个社区都不乐意让我们进,还有一些社区开出高价活动场地费。好在几次碰壁之后,有几个社区觉得我们年轻人创业不容易,就同意让我们进社区做推广。”沙海壮说,为了能更好地吸引人眼球,他们费了不少脑筋,“当时正好赶上儿童节,我们团队的几个伙伴就玩起了cosplay,扮蜘蛛侠陪孩子们一起过节,一次活动下来,脱下厚厚的蜘蛛侠服装,全身都湿透了。”

“现在我们把进社区当做我们的‘路演’,每天下午在不同的社区组织宣传推广活动,还有试吃环节,效果不错,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我们小苹果外送网,就连当初那些将我们拒之门外的社区,也开始邀请我们去做活动了。”沙海壮说。

收获:粉丝已近三万人

目前,在城阳范围内,“小苹果”已经可以做到上午下单当天下午送货,下午下单第二天上午送货。

打开“小苹果”快送网页,可以发现除了水果和蔬菜之外,还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农产品,“我们将产品定位于中高端,只做特色农产品,以品质来吸引客户。”沙海壮说。

现在,小苹果快送网粉丝数已接近三万人,经常购买产品的活跃粉丝也有两三千人,由于物流覆盖范围有限,“小苹果”的粉丝大部分是城阳人,“城阳有三百多个小区,我们当下要先把这个市场做透。”沙海壮说。

说到未来的规划,沙海壮跟他的小伙伴们笑了笑,“其实我们也没有想太多,现在还是起步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稳扎稳打,保证好顾客的购买体验,真正对我们产生信赖。今后,我们也会慢慢延伸,做成青岛最好的农产品快送网。”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互联网时代90后创业事迹相关内容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