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乃珊散文

2016-12-10

感悟来自母亲的心田。母亲的一席话,再普通不过,生活就是那样让人无助,厌倦。但我们还得走下去,面对无限的困难险阻,只有坚强的勇者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的泪水;下面是有程乃珊散文,欢迎参阅。

程乃珊散文:今天我们如何做母亲

从小就听到一个十分古老、流传很广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一个杀人强盗在押至法场斩首前,看见人群中痛不欲生的妈妈,强盗向侩子手求情:“让我临死前再吃一口妈妈的奶吧!”岂料,当母亲慈爱地把他如婴儿般抱在怀里时,他一口把母亲的乳头咬掉,然后痛心地谴责母亲:“妈妈,当我第一次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时,当我第一次出手伤人时,你为什么不教育我?”

其实,一位优秀的母亲不一定要有什么高学历,最重要的是她要有一颗朴实、善良的心。笔者终身难忘一位母亲,我既不知道她的姓名,也不知她来自何处,但我真的很想找到她。这应该是1966年文革抄家盛行时。那时,因为“革命不用介绍信”,那些挽着红卫兵袖章的青少年可以随便闯进他们认为是地主、反革命或是资本家的家,任意搜抄钱财,被抄的家庭是不敢违抗的,我们家已经来了好几批。一天晚上,又有人咚咚敲门,进来一个衣着简朴,一副劳动妇女样的母亲,拉着自己十五六岁的儿子,只见母亲铁青着脸问儿子:“你确定是这一家吗?”在母亲严正的目光逼视下,儿子眼皮也不敢抬,嗫嚅着点点头。母亲又说:“把东西交出来还给人家!”儿子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是我妈妈的部分首饰。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这位母亲当着我们的面给儿子两个耳光,一面骂着:“你下次再敢随便拿人家的东西!”然后就拖着儿子走了。好久我们才醒悟过来,这个少年一定是参与抄家的红卫兵,浑水摸鱼拿了这点东西,这在当时是见怪不怪的。可敬的是,这个看似没有文化,衣着也十分简陋的母亲如此明了是非。她当着我们的面掌儿子,除了教诲儿子之外,也是为了在儿子前表达她做人的节气。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少年也即将退休了,不知他一路走得可顺利,但有这样一位母亲,相信他一定走的是正道。

现时,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让当今的母亲们苦不堪言。孩子还在娘胎已经要找高价月嫂,要为上什么小学操心,甚至在哪里出生(境外、国外)也费煞心计……母亲们没有星期天只有星期七,因为这天,她们要陪着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到儿女已论婚嫁之时,还得老母亲去相亲角奔波操心……而今教育普及,母亲们的学历也大大提高,但为什么总觉得现在的母亲与她们的上几代母亲相比,总还欠缺了一些。到底欠缺什么,似也一言难尽。讲得老派点,就是缺乏懿贤和良淑。现今的母亲,孩子已经好大,仍可保养得十分风姿绰约,到处可见辣妈、潮妈,出于母爱的天性,她们当然宠爱自己的孩子,可惜只有宠没有爱。她们十分在乎自己的孩子走出来不能比别的孩子差,可惜只看重外在(如衣着、文具,包括成绩单上的分数),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灵。她们使尽浑身解数,似乎一心要把孩子培育成精英,却失去了做母亲的平常心……

中国传统,“母仪天下”是对优秀母亲的最高赞誉,懿范和淑德是传统女性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行。百年前西风东进,西方的女权与中国儒家的贤淑很温柔地相融,从而形成温婉坚韧的东方母亲形象。我们今天的母亲们,能不能比上几代母亲做得更好呢?

程乃珊散文:土黄色的端午

旧时的老商号都没有礼拜天休息日,但一年中四个大节也会破例放伙计假,那就是过大年、清明、端午和中秋。可见,这四大节日在传统上的分量。

如果用颜色来形容节日,过大年当然是大红喜庆的,清明应当是青嫩色的,就像青团的颜色,充满怀念却又因为在春天里,无处不布满生机;中秋是温馨的,所以我觉得她的色调是温暖的蓝色;端午又称端阳,已近盛夏,“火”很重,再配着艾叶和菖蒲的烟熏味,还有童年时代听到的凶煞的法海和尚的传说和充满悲情的屈原投江的故事。我也不喜欢端午的香袋,那种香带着浓浓的中药味,老让我联想起那恐怖的又黑又苦的中药。赛龙舟我也不会欣赏,在从前沉闷的农业社会,娱乐少,年轻人有使不完的力气,倒是十分热闹。现在大热天的,汗流浃背的,让人看着都觉得累,只是图个热闹。总觉得端午的色彩是黄颜色的,不是那种明快的黄,而是带点悲怆的土黄。

幸亏端午有粽子,那清香翠绿的粽叶为土黄色的端午抹上一笔悦目的色彩。笔者不太喜欢吃粽子,但粽子包裹着太多的童年回忆。老上海人家,习惯自家裹粽子,然后作为节日人情互相赠送,很少去买现成的粽子。端午前一个礼拜,弄堂里各家后门口——上海人家的厨房总是在后门,后门虽然比前门要简陋,但风景远比前门生动。从各家后门飘出的饭菜香,你就能触摸到时令的脚步。上海人端午节的厨房的繁忙和热闹,大约是仅次于大年夜和中秋佳节。后门口一溜儿都是忙着裹粽子的女人们,孩子们则端着板凳坐在边上,听着许仙白娘娘和法海和尚的故事,有人还会学着名角在越剧或沪剧《断桥》《借伞》的唱段,还真学得惟妙惟肖呢!这样的风景而今已经永远消失了。自家裹好的粽子,第一个相送的就是左邻右舍,然后是出嫁女儿,或者至爱亲朋。粽子本身并不值钱,主要是一份情意,让女儿感到娘家的温暖,让老亲老友重温笃实的交情。上海女人的手就是巧,裹出来的粽子硬扎又精细,你真想象不到,看似娇滴滴、嗲悠悠的上海女人,手劲会这么大,或许这就叫软硬功吧!

如果你认为上海的小姐太太只会跳跳舞、逛逛马路那就大错特错了,笔者的婆婆(北京西路绿屋的大千金,中西女中出身),甚至包括绿屋的女主人(贝家九小姐)都做得一手好菜,结得一手好绒线,当然也裹得一手好粽子。道理很简单:自己不内行,如何指挥和管理保姆?笔者的婆婆健在时(她在88岁高龄去世),每一年端午节都要带着保姆亲手包粽子,连豆沙都是自己捏自己炒的。裹好的粽子放在一个个网线袋里,每个袋里都写着备送人家的名字,那多为婆婆几位出嫁的姑娘,还有她娘家的姐妹和她的老同学,如此七大姑八大姨的,那副腔调堪为壮观。煮肉粽也有讲究,一定要与咸蛋一起煮,如此,咸蛋里的咸蛋黄会特别油,而肉粽会特别香,这就叫互相渗透吧!

自家裹的粽子与外面买的截然不同,除了用料更加讲究,还富有个性,外面的粽子是行货,自己裹的粽子是原创的。大家一面品味着亲朋好友送来的粽子,一面评着谁家的粽子好吃。我真后悔没有跟婆婆学一手。

随着家庭结构的转型,好多家庭传统文化都失去了传承,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

程乃珊散文:老上海的夏日小菜

老上海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人所皆知。所谓精致,讲究的是心思,与花钱多少无关。

炎炎夏日,多数人会食欲不振、厌食。记得我外婆就有几手夏日佐餐的绝招:买一小块大头菜,切成细细粒粒的小丁,热油重糖与毛豆子一炒,即时碧绿生青香气四溢;那种麻将牌大小的醉方白乳腐,浓浓地淋上几层麻油,入口香糯细滑十分下饭;外婆家是绍兴上虞人,绍兴人特别善于做腌、霉食品。外婆自己腌的咸菜,只取咸菜梗,不取叶子,开瓫后仍旧生青碧绿,像翡翠一样呈半透明状,用滚水泡过后,切成小丁,撒上几丝红辣椒和一层黄砂糖,吃时糖还会被嚼得“嘎吱嘎吱”响,满口“清、甜、香、鲜”,吃了也不拉肚子。外婆每年夏天还要做几瓫笕菜梗,其实就是老米笕梗,粗细如甜芦粟,切成二寸左右的小段放在瓫里腌霉数日后,一开瓫醇香四溢,不过这犹如榴莲,喜欢的人说香,不喜欢的人说臭,然后连卤一起盛出,淋上厚厚一层熟油,隔水蒸,吮其丰厚的内壁纤维质,鲜美无比,或者与豆腐一起烧,开胃又下饭。上述几样小菜,特别适合下蛋炒饭。再加一碗冬瓜番茄扁尖汤,是我记忆中最美味的夏日佳肴,而且价廉物美,一般老百姓都承受得起。现在不对了,餐馆里一小客笕菜梗豆腐,要卖数十块,而且笕菜梗只有小拇指那么粗细,纯粹的清蒸笕菜梗根本看不到,可能成本太高了吧?现在都说腌霉食品不健康,但我们都很健康,这大概与选材与精心制作有关。

婆婆是苏州人,苏州人更是食不厌精。每逢夏日,总有一碟洋菜冻丝拌蛋皮丝、火腿丝和香莴笋丝,色香味俱全。洋菜冻丝是用琼脂自己做的。有时撕半只烧鸭丝,与绿豆芽、茭白丝榨菜丝清炒,鲜美可口,爽口而一点不肥腻。天热吃不下饭,婆婆就会自己摊春卷皮,就如现今吃烤鸭一样,上述两个菜用春卷皮现包现吃,再熬一锅稠稠的百合绿豆汤,有时候是香喷喷的锅巴粥,真是不开胃也不成!冷拌面也是我家婆婆的拿手,主要是面浇头千变万化,有葱油开洋、浸蕈油……,南风肉,是夏日最好的菜肴。炎炎夏日,正是南风肉上市的季节。南风肉蒸百叶、清蒸南风肉、冬瓜蒸南风肉、南风肉煲汤都是夏日佳肴。南风肉的肉质比火腿嫩,而且价钱也便宜多了,所以广受老百姓欢迎。婆婆最拿手的是火夹鸡,即一层冬瓜片,一层南风肉片,一层鸡胸肉片,再盖一层冬瓜,如三明治般夹起来,隔水蒸,原汁原味,清口又鲜美。这道菜功夫就在火候,既要肉熟,又要冬瓜入味而不烂。

说起南风肉,不得不提起火腿。北万有全专有售一种现批现卖的薄薄的熟火腿片,有上舫的,也有腿筒薄片,整齐地排列在油纸上,外套一个纸袋,可直接入口,绝对卫生。犹记得九十年代初,静安寺的正丰还有售。上海人重人情,即使是酷暑当日,总也免不了要走亲访友,烈日当空拎只奶油蛋糕,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