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册历史期末联考试卷

2017-03-31

处在高二的你,临近期末,还不知道怎样复习历史的吗?是这样的话,那不妨和小编一起来做份人教版高二下册历史期末联考试卷,来热热身,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人教版高二下册历史期末联考试卷

选择题

下列制度与成语“数典忘祖”“不肖子孙”相关联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说:“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 “此次风潮”与“过激派”被《条陈》相提并论,那是因为……

A.运动方式的一致性 B.斗争目标的共同性

C.直接结果的相似性 D.社会主义思潮的关联性

19世纪初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批判”的“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广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以宣传和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这种“批判”的“主义”是

A.浪漫主义 B.自由主义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有史家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①发昌机器厂创办 ②京师大学堂建立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 ④国民党改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去年年初国内战局毫无开朗现象,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已是一片光明的远景,大半个中国今年绝对可以在安定中开始建国工作了,同时民主与反动势力的实力也是越见优劣分明了。炼污的政府,反动的集团,……让它们都随着旧年滚到后面去吧!”(《钱家骏日记》)材料表明作者当时看到了

A.共和取代帝制的现实 B.袁世凯军阀统治的彻底失败

C.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 D.解放战争即将赢得全国胜利

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了法制化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1971年,中国向世界公布了一份“公告”,其中有一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在历史的进程中,这一“适当时间”定格在

A.1971年 B.1972年 C.1978年 D.1979年

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特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社会制度

B.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C.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杜鲁门主义 B.欧共体

C.北约组织 D.德国统一

现代史学家金冲及先生说:“辛亥革命过了七年多,中国便发生了五四运动,这自然不是偶然的。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以下选项中属于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深刻影响的是

A.开展武装斗争 B.确立共和政体

C.传承民主精神 D.反对君主专制

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是基于辛亥革命

A.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分别体现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古罗马……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不可磨灭的烙印”突出表现在

A.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B.罗马法成为近代欧洲法律的源头

C.罗马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 D.罗马建成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

“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 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 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以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接受宣言,然后戴上王冠。“这个宣言”

A.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B.完善了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C.使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D.使首相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1875年宪法通过后,共和派在众议院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1877年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亲共和的内阁辞职,并解散众议院。共和派在重选中获胜,麦克马洪遭到彻底失败后承认:“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该事件对法国政治产生的影响是

A.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B.君主派顺应历史主动退出历史舞台

C.形成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 D.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各项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是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道:“……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B.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等同于英国的责任制内阁

C.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议会)负责

D.美国宪政的建立基础是政府采取强硬的铁血政策

近年来,对洪秀全及太平天国评价问题的讨论一直未曾停止。著名史学家胡绳说:“从所代表生产关系来说,资产阶级是一比农民阶级先进的阶级,但从反帝反封建的积极性上说,农民阶级远远超过资产阶级。”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

综合题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开元、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意为“士林中最显贵的出身”),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

材料二 说到科举,人们总要提起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话。……与李世民这句名言很相似,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也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英才,其术莫善于此。”一“入彀”,一“牢笼”、“驱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三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两者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

(2)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5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千秋功过话科举”为主题进行论证。(8分)(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梦想”,代表着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景。古今中外,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以“新年的梦想”为题,发表了142人的答案。 在这各色的梦里,20多位大学教授、著作家等梦想未来的中国是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废除了私有制度、实现了大同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暨南大学教授张相时梦想整个的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实现了空前的团结,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精诚合作。94 岁高龄的马相伯梦想“未来的中国,既非苏俄式的一党专政,也非美国式的两党更替,乃民治的国家,法治的国家”。著名金融人士章乃器说:“像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民族,决不怕没出路……会有一天走上了光明大道。”

——1933年的新年故事:一个时代的“新年梦想”

材料二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材料三 美国历史上的大事年表(节选)

1787年 制定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1861年 因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爆发了内战

1879年 爱迪生发明了碳丝灯泡,结束了人类的“黑暗时代”

1933年 罗斯福新政避免了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的一场大危机

1947年 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1933年这些知识分子在“新年梦想”中的主要愿望(不得照抄原文),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新年梦想”?(9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95年至1949年间,为实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梦想,“爱国主义者”所作的努力(要求指出主要阶层的指导思想与主要实践活动)。(9分)

(3)美利坚民族是一个有梦的民族,美国是一个因梦想而强大的国家。依据材料三概述在我国和平崛起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可以从美国借鉴哪些历史经验?(4分)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永远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英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英国政府不能漠视中国人民的政府已有效地控制了中国大陆这一事实,英国在华实际利益超过了任何其他西方国家,……12月以后,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三个英联邦成员国接连宣布承认新中国,英国迫于形势压力,终于在1950年1月6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郑启荣、孙洁琬《试论1945——1954年英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材料二 1948年5月,斯大林对即将派往中国解放区的苏联专家小组组长说:“我们当然要向新中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我们两国沿着相同的道路前进,那么,就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是有保障的。因此,对于援助中国共产党人我们不能吝惜自己的努力。”

——伍修权《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

材料三 冷战结束,制造出观察家称之为“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美国比十年前更占优势,可是够讽刺的是,权力也更加分散。因此,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际上也减弱了。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外交》

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承认新中国的主要原因。(3分)

(2)材料二表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是什么?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3)材料三表明,基辛格认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实际呈现什么特点?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6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