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季羡林读后感3篇

2016-12-02

我的童年季羡林读后感1

《我的童年》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文章,适逢先生诞辰100周年,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先生在文章中讲述了自己读中学前的一些生活琐事,虽然是生活琐事,亦正如作者所言,“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是啊,儿时的生活学习经历仅是一些简单的生活琐事,童年时小小的孩童还不知道树立远大的理想,还没有坚定的信心,可这儿时所有经历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先生的言行,以至于影响了先生的一生。写到这里时便不由得想起了制造战争的希特勒,有资料显示希特勒的童年缺少家庭亲情,是在扭曲的亲情环境中长大的,于是缺少爱的希特勒便成长为一个战争狂人。季羡林先生虽然度过了一个缺衣少吃的童年,可先生却拥有一个充满爱的童年,有爱他的父母,有关心他成长的叔父,疼他的同村的奶奶,所有的爱丰盈了他的心灵,这些爱让他能正确的认识世界,让他在爱的道路上成长为大师,成长为造福人们心灵的人。

读着先生的童年,回忆着我的童年,心里竟然微微发酸,童年里有扔沙包,跳皮筋,有打猪草,摘棉花,有小鸟,有蛐蛐,有清清的小河,有蓝蓝的天空,有《故事会》,有《少年文艺》,有兄弟姐妹,有小伙伴,有充满爱的大家庭,所有的经历让我懂得去热爱这世间的万物,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看着女儿的童年,不由得去深深的思考,女儿的童年有各式各样的高科技玩具,却少了滚一个铁圈能乐上半天的快乐,有便捷的网络及电视带来的丰富的知识,却少了看童话故事长大的那种带着些许蒙昧的童真。看着女儿成人化的童年,我想,这一切都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我们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份子,不论是季先生的童年,还是我们的童年,还是孩子们的童年,最重要的是童年一定要充满爱,因为,充满爱的童年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我的童年季羡林读后感2

多年前的人、事、物,娓娓道来,没有大喜大悲,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阅尽沧桑后的平静和超然,可谓苦而不伤,悲而不泣,言语话家常,淳朴而不乏味!

大家都知道,季羡林是一位学者、翻译家、作家,他不仅精通十二种语言,还去过许多国家留过学。他的坚持、刻苦和努力,造就了他自己的一生,并成为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和终身教授。季羡林的害怕浪费、厌恶虚荣被后人称为“布衣教授”。但这样光辉的季羡林的童年却是无比的单调和灰暗!

季羡林出身贫农,既没有令人难忘的幸福和欢乐,也没有令人怀念的平静安稳,大部分有的只是物质生活的贫苦、教育的落后,带给季羡林的童年记忆中“吃半个白面馒头就算奢侈的了”;想要吃盐,要上盐碱地里扫土,再在水里煮后,用盐水腌盐菜,一年到底,吃不到什么,就吃这种咸菜。

而如今的我们,连大鱼大肉都不爱吃,吃不完的饭菜都要扔掉,可季羡林当时奢侈的白面馒头,恐怕已经没有人在吃了。季羡林到了该上学、读书、识字的年龄,却没有私塾和书籍,教育贫乏。可如今的我们,坐在教室里,享受着父母的一切,又在浪费父母的一切,浪费着所有人对我们的期盼!现在的我们,恐怕幸福得都不知道什么是“苦”了!

我们应该学习季羡林,在灰暗、贫穷的条件下,学有成就!我们应该对自己“狠”一点,毕竟没有苦,哪有甜?人在童年时期,可能会经历贫困、苦难,但这些往往成为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身处逆境之中,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从哪跌倒就要从哪爬起继续奋斗!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感激命运,感谢苦难的生活,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去超越真实的自己,去做最努力的自己!

我的童年季羡林读后感3

我不想在此多说季羡林童年的转徙、穷苦和童趣了,他的文字摆在那里,只要你去读,就会读出不同的咂味儿来,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视觉和年代里,咂味自己的苦楚和甜美,我很想谢谢这位密友,我曾一度的放下笔,不想甚或是不敢再提起,因我是那种自愿泡在旧事里不肯出浴的人物,每每会在旧事的某个细节里泡出个痛来,如此也停了三两年,这期间虽有小写篇头即想的时候,却总是写写停停的,就都是半成品搁置在箱底了,现在读季羡林《我的童年》,却不曾想,竟读起自己的旧历来,当我打开他的文章,捋着他的文字走下去的时候,他转徙的经历和少不谙事的情景就在我的眼前幻化了,陈年旧事就一股脑的都回到记忆中来……唉!谁知这一读,脑子里就再也没能静下来……

我很小的时候,家里也没什么钱,买东西都是要凭票供应,家里人多,赚钱的人又少,只有爸爸,妈妈来供养,我记得爸妈合起来的收入才有三十六元钱,奶奶爷爷只是伸着手要,四个姑姑只嫁出去一个,小叔比我大不了多少,我家住在“冂”字形大院的后拐角,也就是现在看上去“冂”形的左上角的地方,大院也没有那么规整,总是有些迂回的,很多人家挤在框子里,那个角其实是有个窄胡同通进去后再左拐的,路不太好走,也不宽敞,直直地对着我家的小院门,门是用那种最常见的松木板皮拼钉的,上面用铁丝捰了一个锁扣,一把铁牛锁就斜吊在上面。房子很低矮,院门也窄得可怜,只能侧身挤过一个人,进院要跨过较高的门槛,进屋就又像掉进地窖里,猛然的就低下去一段,我小,也没什么零食,也没什么乐趣,每天就在这里爬上来,跳下去的,妈妈忙得没什么精力照看我,每天浆洗劳作,有时也会呆坐着哼一支熟悉的悲歌。门外,是一个木板子钉成的大公厕,全院子里大概有二十来户人家,多数人都来这里如厕,每逢雨天,那厕里就无法插脚,总有人找几块砖头来,垫在脚踩处。爷爷奶奶住的房子临街,就是“冂”字形的右下角,钩钩的地方,要从大院子里绕出去,向西一拐,那里也有一个大的公厕,只不过这个公厕是用红砖垒起来的,院子里的一些人也来,过路人也来,里面也是脏得一塌糊涂,奶奶家紧邻着女厕,是一张方块式的园,后来春夏也栽一些菜,奶奶在时却没有人栽,姑姑们那时白日里都不知去了哪里,小叔总是背着个挎包,现在想起来可能是上学吧。记得爸妈忙时,我也跑到奶奶家去玩过,爷手里抱着棵大白菜,在门仓里挪来挪去的,那时我从来也没有认真的观察过爷爷,以至于到现在,在我的记忆里,无论如何也再找不回爷的形象来,只知道他个子不高,人精瘦。我就穿过爷的身边,直截进里屋去,我听到爷爷匆忙的吼我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早都冲进屋里去了,奶奶穿着一个黑色的掩襟大棉袄盘腿坐在炕上,在我的记忆里,奶奶总是梳着一个溜光的发髻,穿着她那个偏大襟的黑棉袄,盘腿坐在炕上的,腿窝里有一个马粪纸的包包,见我进来,慌忙的裹了掖进怀里去,我爬上炕去,喊奶奶,奶奶恨恨地问:“你咋来了?”那时我还不会看眼色,反正知道奶是不喜欢我的,也不知是为啥,“是谁让你来的?”奶又问,“没谁,我自己想来的。”“你爸干啥呢?”“上山,采菜”,“你妈呢?”“洗衣服呢!”说完我就靠在奶奶的臂膊上,奶一只手圈了我的肩,一只手仍捂住大襟,问“你妈在家说奶奶了吗?”,我看到奶奶慈祥的瞅着我笑,我就大胆地伸手摸她的大襟袄,她一手拍掉,“问你呢,小胖,你妈在家说奶奶啥了?”“没啥。”我搓着被拍红的小手背,她就一把将我推下炕来,“去去去,回家去。”我崴了脚,坐在土地上嚎起来,爷进来,领我回自己的家,门后奶奶吼着:“你去问问那个小贱人安的什么心?”爷爷闷着头连拉带扯的把我拽回家,爸爸正好刚回来,从车架上卸麻袋,爷没好气的把我推搡给爸,头也不回的就走了。

从哪以后,我很少再去奶家,我知道先是奶不喜欢我再去,后来是妈死活不让我去,后来听说是我一去奶家,爸爸就会挨训,爸爸就回来和妈妈吵架,妈也不去的,但爷爷却总是来家里要钱,如果爸妈没钱,连四个姑姑也站在门口骂妈,那时候,爸妈的工钱还没领到手,就被爷爷在厂里截走了,这还不够,爸还在厂里借了好多的债,妈稍有不满,就会被爸爸打,我吓得哇哇哭,妈总是怀里搂着我,任爸爸踢打,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很怕奶奶,爷爷,还有姑姑们,我恨爸爸!因此我总是看见妈半夜里坐在炕上,晃着哼一首很熟悉的悲歌,姥姥很远,坐火车要两天的路,我总是看妈在静静的落泪,也不知是想家还是什么,妈不善谈,总是不语,有时抱着我摇晃着哼着悲歌,眼泪穿了线样的掉下来,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