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结束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逐渐形成到日趋瓦解的历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近代史纲要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近代史纲要论文篇一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对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彰显中华儿女社会责任感的历史;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责任;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应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责任感;大学生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处处彰显了中华儿女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肩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帮助大学生“认识、理解和关心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前途,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具备了社会责任感,大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国家建设中形成一种不畏艰难困苦、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动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应成为《纲要》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一、中国近现代史彰显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救国救民的求索精神源自于社会责任感。中国自古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了空前的民族危机。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中国的仁人志士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尽千辛万苦,苦苦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先是农民阶级走上反抗的道路。后来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洋务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开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在这生死存亡关头,中国人没有退缩,而是更加执着地担负起了探索国家出路的重任。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表明了资本主义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出路还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担负历史使命接下了历史的接力棒。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胜利,并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总之,近代以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再到无产阶级,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出路都进行了艰难的探索,这种不屈不饶的求索精神彰显了先贤们可贵的社会责任感。
2.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在漫长的中国近现代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的先进分子为了救亡图存、富国强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种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正是其社会责任感的高度体现。早在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六君子”惨遭杀害。其中,谭嗣同原本可幸免于难,出走日本,但是他认为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于是康慨就义。监刑前,他悲壮地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了为变法维新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在辛亥革命期间,也有众多的仁人志士,如著名的有秋谨、宋教仁等,为民主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则出现更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把自由视作高于生命的革命伴侣陈铁军和周文雍、“杀头不要紧”的夏明翰,以及像警予、杨开慧、江姐等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是他们心中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3.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表现了社会责任感。中国近现代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艰苦奋斗、乐于奉献、改变社会贫穷面貌的历史。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家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打击下,艰难发展,在夹缝中求生存,为中国经济近代化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秉承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开展大生产运动,“一面动手开挖窑洞解决住宿问题,一面动手开垦荒地”,使“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其中,八路军第三五九旅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继续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验体系,使落后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一建设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结果。
4.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展现了社会责任感。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再到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无不彰显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这些改革事业都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特别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中国在危难中奋起”,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代呼唤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实现“中国梦”需要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纲要》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目标,其中包括强化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过去,一代又一代中国先进分子不畏千辛万苦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今天,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生力量,同样需要社会责任感,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壮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2.完善人格修养需要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正处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正确的政治方向;还需要高尚的人格修养。一是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荣誉观,自觉克服享乐主义思想,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和责任意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二是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抵制影响秩序和形象的不良行为,如黄、堵、毒。同时做社会公德的表率,爱护公共财产、公共卫生、维护公共秩序,于日常生活中、于细微处表现出社会责任感。三是养成良好的家庭美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和万事兴”。大学生需要养成良好的家庭美德,包括孝顺长辈、忠于爱情、热爱亲人等,以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邻睦关系。 3.攻坚克难需要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肩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长期过程。因此,大学生要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气概。要像“铁人”王进喜那样发扬“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敬业精神;要像焦裕禄那样,做“人民的好公仆”。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1.课堂理论教学途径。课堂理论教学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主渠道,在理论教学中,应注重从两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是阐述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紧密关系。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进步和发展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出来,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肩负历史责任、艰难奋斗创造了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总之,社会进步都凝聚了一代代中国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紧密关系。二是点评历史人物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风云变换的近现代历史长河中,出现一批一批的先进人物,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在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李大钊、湘军的创立者曾国藩,以及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历史伟人。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成为探索国家出路的领路人,谱写出了光辉的历史篇章;此外,还有众多的革命烈士为了民族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以及众多的劳动模范为了人民富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课堂教学中介绍和点评这些历史伟人、革命烈士、先进模范事迹,让大学生在历史人物的言行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启发对社会、民族和国家的责任心。
2.社会实践教学途径。实践教学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开设好实践课教学,对于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实践课教学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首先,开展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使大学生了解国家建设过程中的成就,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从而领会自身的社会责任。其次,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一般结合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立了若干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学生可以通过参观活动,缅怀先辈,激发意志,启发灵魂,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此外,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可以与校团委、学工部等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组织大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队、“三下乡”活动等。通过这些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杨凤霞.创新教学模式,突出育人功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堂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73-74.
[2]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3]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大学近代史纲要论文篇二
《五四运动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摘要:20世纪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在苦苦挣扎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极大的刺激了爱国人士。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关键词:近代史,耻辱,爱国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一步步丧失独立的地位,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每个有识之士的心头。
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西方思想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人们再也无法沉默,无法继续忍受下去。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成为了每个爱国者的信念。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日激战,于11月7日占领全部的德国租借地胶州湾。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知,并发布该协定,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起了不少反日的活动。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 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4月30日还是签订了《和约》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前夜,中国大地似乎笼罩在一片黑暗中,革命处在低潮。北洋军阀中的皖系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着中央政府,正在叫嚣“武力统一”。环顾海内,仿佛没有什么足以同黑暗势力抗衡的力量。谁也没有想到,在原来相当沉默的民众中竟会爆发出如此惊人的大风暴来。一场暴风雨式的群众运动的冲刷,常常可以使大群大群人们短时间内在思想上发生剧烈而巨大的变动。运动中,学生们去街头演说,到工人区进行调查,举办平民学校,冲破以往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接触社会,发现在自己周围还存在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开始看到自身存在的弱点,于是提出要把“小我”融于“大我”之中,奉献给“大我”。这种成千上万人的思想大变动,在一般情况下往往多少年也难以达到,也不是几个刊物或者几次演讲的影响所能相比的。
五四运动不是凭空发生的,也不是单靠少数先进分子的主观意愿和决心就能够发动起来的。它是历史大趋势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爱国救亡怒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说到底,人们被那时祖国苦难境遇激发出来的满腔悲愤,对创造合理的新社会的强烈追求,是五四运动能够发生的内在动力。它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它的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史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发动了群众,工、商、学联合起来,农民也有部分参加了,实际上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从形式上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在政治上,五四运动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革命爆发以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工人阶级在运动中显示了强大的政治威力,它以不再是资产阶级的追随者,而作为运动的主力军在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学术上,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和发展,它把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由知识分子推广到全国群众。使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成为一种风气,同时也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和广泛发展,开创了中国文学时代,使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在思想上,五四运动促进了全国民众的思想解放,西方的各种新思想陆续传入中国,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思想和政局带来巨大影响。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创造并留下了值得让几代人学习和自豪的“五四精神”。 五四前后的各种思潮中,最终引领中国走向解放的是马克思主义。我们当代还需要继续坚定不移地选择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首先给了我们一个透彻深邃的眼光,它能将事物矛盾中最根本最核心的东西提取出来。然后再以这核心为基础,对矛盾和问题展开分析。能够得到更加全局性、更宏观、更接近真理的解答。
1919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爆发于这一年的“五四”运动以及由其引发的新文化运动把中国带入了现代史。历史是一段段螺旋上升以助民族抵达一个又一个高度的阶梯。“五四”运动及其引发的中国巨变的92年,就是利用这笔宝贵的资源和财富,锻造我们走向未来的钥匙。我们要从五四精神中汲取营养,作为当代大学生这个充满希望的群体,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奋斗不止。
青年始终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部分力量。90多年前,青年是五四运动的急先锋和主力军。在五四运动中崛起的青年群体,肩负的是民族存亡的神圣使命,承担的是建设新文化新道德的历史责任。9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当代青年正肩负着时代赋予的更加艰巨而伟大的历史重任。五四运动所带给青年和时代的启示更要为青年所记取。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不仅要铭记五四那段厚重的历史,更要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努力实现五四先驱者留给我们而至今尚未完成的伟大事业,创造一个崭新的时代。
当代青年要传承五四精神,就要自觉地担当起社会历史责任。五四时期,广大青年为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不惜断头流血,显示了无与伦比的牺牲精神。在20世纪初那个特定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下,担当社会责任,主要表现为“振兴中华”的爱国行动,表现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表现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行为。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所激起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深深植根于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在当今中国,广大青年担当社会责任,首先体现在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把为民族的伟大复兴真诚奉献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统一起来,把满腔的爱国热忱、强烈的爱国之心转化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行动,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承担起社会历史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传承五四精神,才能引领时代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第6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1月第一版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