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个厨房旅行的名人故事
鄭永駿是出生在加拿大的混血兒,爸爸是祖籍廣東潮州的越南人,媽媽是有華人血統的老撾人。媽媽是一個非常會做菜的人,做菜的時候又非常注重細節,比如淘米水的水溫她都會很在意。“人家買菜十分鍾,我媽要花一個多小時。她對買菜很講究,總會告訴我這個怎么選,那個怎么挑。”14歲,媽媽把鄭永駿送到一個親戚開的中餐廳打工,廚藝基本功就是在那裏練成的。
回到加拿大,他對廚藝的興趣已經日漸濃厚。對於做菜的熱情,用他自己的話來講,是“只有談戀愛才能找到相同的感覺”。大學時如願進入加拿大L.C.大學讀法式料理專業,他白天上課,晚上到各個餐廳打工,和形形色色的廚師交朋友。
期間,他偶遇加拿大名廚Susur Lee,酒逢知己千杯少,這位名廚講起他青年時候學藝的故事,他告訴鄭永駿,要成為大廚,不能光從書本上學習,要多出去走走,到不同的地方了解不同的風土人情和菜系風格,然後把這些變為自己的經驗,用不一樣的方式創新出風格。
那一刻,鄭永駿少年時看過《丁丁曆險記》後渴望周遊世界的夢複活了。他決定出去旅行,找尋自己的廚師故事。作為環球遠行的第一站,他選擇了澳大利亞,帶著一只幾十斤的大包,裏面不是日常用品,而是重達6公斤的一套菜刀,幾公斤的菜譜和一塊滑板。他覺得有了這三件寶,走遍天下都不怕。
在悉尼東北部的Cairns城,鄭永駿品嘗到了澳洲的特色飲食——袋鼠肉和鱷魚肉,這讓他無比興奮。為了更好地了解當地食物的性味和營養成分,他經常逛當地的市場,與小販聊植物的種植特點與營養成分。一次,他還特地來到一家橘園打工,幫農民種橘子,熟知了栽培特點和食物屬性後,他得出了當地食物最佳的烹飪方案。
有一天,鄭永駿在途中遇到同樣旅行的雕木頭的手工藝人,他們到處拜師訪友,自由自在,想去哪裏就直接去,找當地的木雕師傅一起做東西,不用給他們錢,只要給他們吃住就行。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會離開,再去下一個地方拜師。
鄭永駿被這種傳統的修煉手藝的方式觸動,覺得自己可以用類似的方式鍛煉廚藝。事實上,踏上旅程後,他發現“廚師”是頗受歡迎的旅伴。在路上,只要他說自己是廚師,很容易搭到順風車。人們也願意留宿他,因為鄭永駿會幫他們做一頓豐盛的晚餐,他們只要在旁邊打打下手買菜洗碗就行。
以廚藝換免費搭車和食宿,鄭永駿很享受這種旅行方式。他跟眾多背包客相同的是:以能省則省的原則,不僅要遊曆更多的地方,還要擁有深度的旅行體驗;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的行囊裏裝著秘制的調料和刀具,每走到一個地方,他就想方設法走進當地人家的廚房,學到主人的獨門好菜。作為交換,他也會奉上幾道自己的拿手菜。他把這種做法稱作“借廚房”。
通過“借廚房”,鄭永駿一路走過泰國、柬埔寨、緬甸、老撾、越南、中國。他遇見過很有經驗的老廚師,對他傾囊相授;也遇見過熱情的旅遊同好,和他一起尋訪美食。
為了學習如何灌制臘腸,他曾千裏跋涉,來到廣西的一個小山村。制作臘腸的老師傅告訴他,臘腸雖然普通,但想要做得好吃,不僅材料要精挑細選,對刀工、填裝、風幹時間,都有嚴格的要求。必須用細致的刀工把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均勻切碎,灌進最新鮮的腸衣,當然,最關鍵的還是調味。
類似這樣看著簡單的食物,制作過程都是很嚴格的,“錯一點點都會影響口感”,這個遠道而來的小夥子深有感觸。幾年下來,他收獲多多。他在老撾學會了竹筒菜,在越南海邊親自下海撈過扇貝和龍蝦,在西藏品嘗過酥油茶和犛牛肉幹,還親眼看過天葬。
不過,不是每一次“借廚房”都能如願以償,尤其在向廚師同行提出學廚的請求時,接連被拒也是常有的事。作為同行,鄭永駿對此表示非常理解。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自學成才,仔細品嘗這些廚師的菜品,然後自己推測制作手法。
4年前鄭永駿才到中國生活。很早之前他就有一個夢想,就是在中國開一家餐廳,讓父母不再勞累。
在廣西,每天早晨,鄭永駿都要去菜市場轉轉,看看各個攤位上熱鬧非凡的景象。切肉的師傅刀法又狠又准,砸白果殼的大叔力道精准,殺魚的大媽身手麻利,這一切都讓人驚歎不已。而且,他們幾乎都能言善道且熱情善良,在得知鄭永駿的來意之後,便不斷為他推薦各種各樣的當地食材和菜式。鄭永駿更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了此行的第一個老師——劉阿姨。她是地地道道的桂林人,這一天正准備買白果給剛生了寶寶的女兒做一道豬肚白果湯。在征得家人同意之後,她就答應了鄭永駿第二天上門學藝的請求。
這正是鄭永駿所期待的旅行:在最當令的季節,到最盛放的產地,從街邊市集到田間地頭,不僅去挖掘食材的原味記憶,更要尋找平凡食物背後的有趣細節和故事。他的這種旅行理念讓旅遊衛視《行者》欄目的制片人很贊賞,在一次偶遇之後,他獲得了主持《誰借我廚房》的機會。自節目播出以來,鄭永駿有了不少的關注者,網友留言說:“看你的《誰借我廚房》,我感到整個大自然都是你的!”
2012年在北京,鄭永駿圓了自己開餐廳的夢。每次旅行回來,鄭永駿就把沿途學會的美食放入菜單。於是各個國家的飲食文化就集中在了這百十平米的餐廳中,中國的、外國的、各個膚色的人都被吸引了過來,再加上餐廳共有四個房間,鄭永駿便把自己的第一間餐廳命名為“肆角餐吧”。正如當初Susur Lee大廚對他的建議一樣,經過這么多年的借廚學藝,加之吸收、融合、創新,鄭永駿創造出了蘊含多元文化的美食佳釀。
除了做節目、開餐廳,鄭永駿一直在和幾個朋友計劃拍一部美食紀錄片,沿著三條絲綢之路的路線,從中國到意大利,拍下一路的飲食變化,試著追溯意大利面、披薩等食物的起源,找尋中意兩國美食之間的聯系。
14歲拿起廚刀,用行走提高廚藝,借過158個廚房,拜訪過96位師傅,鄭永駿覺得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做菜。他說:“不管任何時候,只要想做什么就竭盡全力去做。不要讓現實的麻煩擾亂了你的美夢。”現在鄭永駿一邊經營自己的餐廳,一邊還繼續著借廚房的遊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