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小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
导语:这些不良的环境和价值观,对于是非判断能力处于发展阶段,自制力不够坚定、善于模仿、敢于冒险的青少年来说,充满了诱惑与挑战,稍不留神,就会 被腐蚀,产生只讲实惠、不思进取、人际关系冷漠、社会责任缺乏、贪图享乐、追求高消费等问题。
管理小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德育管理的重视不够。
在对信阳市某中学的学生与教师调查研究中发现,学校并不是很重视学生的德育管理,在访谈中问及德育教育的表现形式,基本上都是以思想政治课的表现形式来呈现的,很多学生和老师认为学习成绩应该更重要一些,因为考虑到升学的原因,所以都是学校目前为止还是比较重视学生学习的整体成绩,而并没有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很好的管理。学校的内部并不能够将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和德育的关系处理好,学校因为要重视学生升学,所以更是存在着与其他学校之间的竞争意识,从而加强学生的成绩提高管理。通过对一部分学生的家长访谈了解到,家长们很多认为德育在学生学习中并没有智育重要,并且认为德育只是学校教课的责任的,另外学校、家庭和社会并没有很好地联系为一体。在面临社会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都只用学习成绩来认定学生的优良。[3]调查中发现学校关于学生德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少,学校并没有全面落实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任务,学校德育工作存在许多新问题。
(二)学校德育管理中者的观念有偏差。
在对信阳市某所中学的一些德育管理者调查发现很多人认为,德育教育就是思想政治课,学好政治课就是做好德育管理了。但是信阳市的这所学校德育管理者对于德育教育的观念是没有更新的,虽然学校对于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是主要的,但是社会和家庭同样负担着这样的责任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抛弃旧的传统德育管理的观念,更新新的符合社会观发展需要的管理观念。德育管理工作应当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体的主体能动性。德育教育并不仅仅是每学期的思想政治课,这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德育的成分和德育的重要性。[4]现在的教授方法完全是教师与学生受于外界的压力为了升学。而学校德育管理中者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这都是因为他们的的观念有偏差。
(三)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不高。
现如今,信阳市的某所中学学校的德育管理因为很多原因而效益不高,比如学校的德育管理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德育管理观念与现代文明之间存在矛盾等等。种种问题的存在让信阳市的某所中学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实效性不强,学生也无法适应这种管理。针对这一情况,学校的德育管理并没有采取很有效的措施。特别是经过调查,这所学校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孩子都是特别关爱,导致学生的自主独立能力比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在加强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生活自理、自我教育方面的培养和引导,要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讲正面教育和反面例子都展现给学生。
管理小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
1.小学德育重视程度不高
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相比之下,思想文化教育方面比较薄弱。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用人需求重视学历,学校过分看重升学效率,而忽视小学德育建设,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较少;同时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我国的传统价值理念受到很大冲击,价值理念变化较大,缺乏专门从事教师德育培训的机构或者培训措施,教师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能力不足,导致小学德育管理的成效不高。
2.家庭德育的缺失
当前的农村小学学生家长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在教育孩子的方法方式没有章法,过分溺爱或粗暴蛮横的现象严重。再加上当前很多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很多学生成为留守儿童,学生通常被隔代看管或者寄养,更有甚至孩子处于无成年人看管的状态,只是靠年纪稍大一点的姊妹照顾。这种生活环境下的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严重缺失,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交往礼仪,学生的身体健康性差,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出现严重缺陷,家校联系严重脱节。
3.教学目标抽象、内容空洞
当前的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对于德育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较浅,注重智力教育而轻视道德教育的思想严重。很多教师在实施德育教育时,未能从学生实际情况考虑,对学生的要求比较“成人化”,空洞抽象;针对学生所受社会的消极影响,轻视德育应有的作用,对德育管理工作不做深入探讨,对德育规律认识不全,对于德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教育内容要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来制定。然而在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多数德育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并且乏味无趣,视养成教育为德育工作的整体内容,学生受教育的主体性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性比较突出,学生的学习地位被动,缺少建立在平等基础层面上的沟通环境下的德育管理不具有实效性。
4.受网络文化负面影响严重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受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比较严重。新技术、新手段、新条件,不仅为小学德育管理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德育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目前,小学德育管理受网络文化负面冲击日趋严重。
管理小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内因
1.道德认知存在偏差
有些学生对个人、家庭、公共生活等领域的道德规范知之甚少,自然会导致一些不良行为。
有些学生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和善恶评价标准,不辨真假、不分是非、不分美丑。例如,有的学生把“哥们儿义气”看成真正的友谊;有的学生将影视作品中的“黑老大”看成“英雄”。
有些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必要的理想和信念。例如,有的学生崇拜极端个人主义,而缺乏集体主义精神;有些学生崇拜金钱的能力,片面追求物质享受,而缺乏勤劳的美德和远大的理想。
2.意志薄弱,自制力差
从心理学上来讲,儿童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不同阶段的学生,其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特点也不相同。例如,小学阶段的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不够精确、不够全面,缺乏稳定的道德信念,容易出现言行脱节的现象。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有了某些道德行为的愿望,但自觉性还很差,而且不坚定。高中阶段的学生,其道德意识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日益加强,他们的世界观初步形成。
3.心理问题及学业不良
自卑、较强的挫折感、嫉妒、多疑,冷漠等心理问题也容易导致学生的品德行为问题。其中,有些心理问题是学业不良所致。许多学生产生品德行为问题的前奏就是学业不良,成绩差、厌学,加之学校的舆论导向多重视学科成绩,使他们自卑感加强,导致自暴自弃。
4与年龄特征相关的因素
逆反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逆反心理较重。存在逆反现象是正常的,但是逆反也是有一定的度,逆反心理过强就会引发一些问题行为。
不诚熟的成人感
中小学生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和社会交往方面,通常会模仿“成人”的模式,尤其是中学生有着较强的成人感。然而,他们参照的成人世界有时是善恶混杂的,凭着肤浅的社会阅历、简单的生活经验和是非模糊的价值观,他们会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些镜头和情节,由此导致一些品德问题的产生。
好奇、冒险、从众和感情用事
好胜猎奇,敢于冒险,喜欢从众,遇到问题容易感情用事,缺乏理解,这些也是中小学生的明显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刺激,他们很容易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
较强的心理防卫机制
心理的自我防卫机制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作用。如果中小学生在生活中依赖于心理防卫机制,而不去学习更为有效的克服挫折的方法,会使心理防卫机制成为个人应付问题的占支配地位的反应形式,为了保护好自己,他们会采用否认、退化、压抑、文饰等反应形式。在曲解、掩盖或否定的现实中生活久了,容易导致病态心理,加重一些品德问题的形成。
(二)外因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环境对中小学的道德品质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些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环境的消极影响是导致学生品德问题产生的外在因素。
学校德育的偏差
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学校教育措施不得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这些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品德问题。从内容上讲,学校德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如果学校在德育内容方面出现泛政治化的倾向,即过于强调德育中的政治教育,而忽视其他方面,或者学校的品德教育脱离社会现实,目标和要求过高,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过远,都会对学生的品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另外,由于当代中小学生生活环境安逸,艰苦生活的磨难较少,如学校德育内容不能加强磨难教育、挫折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也不利。
从德育环境来分析,学校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好坏都会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例如,如果学校重智育轻德育,过分强调考试的功能便会引发“恶性竞争”,使教育的内容片面化;如果学校制度管理松散,教师缺乏民主,使师生之间变成监控与被监控的关系,同学之间充满竞争而缺少合作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品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教育的缺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社会现实的理解、态度、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父母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孩子的言行举止;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如果家庭中父母或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如果父母或长辈教育方法不当(过于溺爱或过于专制),正确引导不够;如果父母或长辈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忽视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和品德行为的培养;如果家庭结构缺损......,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孩子的品德发展。
社会的负面影响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虽然我国法制正在逐步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威力逐步加强,外界条件有所好转,但散步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录像、书刊、网络时有出现,带有色情、赌博色彩的舞厅、卡拉ok厅、电子游戏厅、台球室等屡禁不止;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弄虚作假、炫耀富贵等不良价值观通过网络、广告、影视作品等直接影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