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基础审计发展思考论文
风险基础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是适应审计环境变化、审计准则国际协调及审计工作的客观要求。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风险基础审计发展思考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风险基础审计发展思考论文篇1
降低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量的思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因素及表现形式,并着重从“审计实施方案制定、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复核”等关键环节,明确风险控制点,加强风险控制,确保审计质量。
关键词:规避 审计风险 提升 审计质量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存在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经营的多样化,关联交易增加,经济往来日趋复杂,加之内部经济关系有的尚未理顺,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等,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判断问题缺少依据,获取正确审计意见的难度增加,审计风险加大。
(二)内部审计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涵盖的内容广,审计信息和审计结果应用的层次高,范围广
如某些专项审计结果及审计信息,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提交的审计报告,为企业组织干部管理部门考核任用干部的提供依据;基建工程竣工决算审计结果是核实工程投资造价的依据等等。审计信息和审计结果应用的层次越高,范围越广,审计的影响越大,相应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
(三)内部审计其独立性是相对的
提出审计意见时既要符合财经法规和政策,又要维护企业合法利益;既要考虑合规性,又要注重合理性,还要考虑企业的经营环境及实际情况等,由于发表审计意见不恰当或不正确的可能性增大,形成审计风险。
(四)有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
会计核算不规范,发生财务错弊的可能性增大。在此基础上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存在问题;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所有的经济事项进行全面审查,容易出现审计疏忽和审计遗漏,得出的审计结论容易出现偏差,产生审计风险。
二、降低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量的途径
(一)企业内部审计在审计前,必须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实施方案
编制审计工作实施方案重点是在充分开展审前调查、广泛积累资料的基础上,做到责任明确有的放矢,首先要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经营管理。经济效益、财务管理以及以往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等情况进行分析,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通常经营规模大,经济关系复杂,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经营管理问题较多,经营效益起伏大,审计次数少的单位,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大。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的测试,摸清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环节,审计人员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对产生审计风险可能性大的单位,在确定主审人选、投入审计人员力量、审计时间安排等方面要予以充分考虑,周密安排,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风险。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制定审计工作方案时,注重分析评估审计风险,可起到防范于未然的作用。
(二)审计实施一是要精心组织,切实搞好审计力量的有效整合
审计组成员的专业经验、业务能力、团结协调能力是审计质量的保证,因此,抓好人力资源的控制,就是要挑选合格的审计人员和主审,为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审计过程中,第一,要合理利用审计人力资源,在人员分工时,尽量发挥每个审计人员的长处,把最有限的力量用在刀刃上。对一些难点、重点项目的审计,对审计力量统一进行调配;实行审计力量的最优配置,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整体效能。
第二,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突出重点是保证审计质量的根本要求,如果没有一定的面,就难以全面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内部控制情况,从而缺乏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以致影响整体作用的发挥。第三,要坚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对审计发现的有些问题,尽管是合理的,但不一定合法;有些问题虽然合法,但又不一定合理。在审计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法律法规,对一些难以定性的问题,及时向领导及相关部门反馈,使审计工作更加贴近实际,更好地服务企业经济的发展。
三、要规范操作,防范审计风险
在实施审计中,要认真执行审计署颁布的审计准则,严格审计程序,加强审计日记和工作底稿的现场
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日记以书面记录为工作方式登记,记录审计过程中的相关事项,搜集审计报告所需的相关资料。审计工作底稿记录审计人员的工作过程,记录审计的主要成果和查出的重点问题。审计底稿是编制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书的依据,审计日记是检查审计人员审计实施过程的工作情况,分清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审计实施过程应实行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两种文本,前者记录审计人员工作过程,包括查看了哪些账目、资料和文件,做了哪些取证工作,找哪些人了解过情况等等,后者主要记录审计成果,包括资金来源、收入和支出情况、查出的主要问题。审计组要加强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对审计日记和工作底稿不规范,没有达到目标要求的,要及时返工、补救,确保审计质量。
四、防范和控制出具审计报告的风险,应把好审计工作底稿质量关
首先,项目主审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必须仔细认真地审查工作底稿,对审计证明材料的充分性和可靠性进行分析,对不符合要求的审计工作底稿要求重写或补充完善。实事求是的将发现的问题如实报告,不隐瞒实情,更不能少报、不报和谎报,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在反映情况时,要尽量做到原汁原味,不随意截留和隐瞒情况,特别是重大案件线索等,也可以一事一报。其次,必须分清审计责任和被审计单位责任,被审计单位要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审计人员仅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
再次,文字表述应持谨慎态度。审计报告的对象大多是领导,因此,审计报告要以非专业人员看懂读懂为标准,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使之一目了然。同时,要根据情况,合理调整报告的结构,突出报告的重点。对一些违纪违规“金额大、影响大”的问题要集中反映,增加对审计发现问题及产生原因的综合分析,从加强企业管理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的审计意见及建议,切实增强报告的可读性、通俗性和效果性。
五、必须建立一套严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对审计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检查和控制
应建立和完善项目主审负责制,审计业务质量复核制,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等内部管理制度,以保证审计工作的高质量。
(一)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复核工作制度》
内部审计复核制度是强化审计人员认真履行职责的重要保证。复核由审计部门领导、专业管理科和审计人员进行,复核工作制度内容主要包括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是否完整,审计程序是否实现了审计目标,收集的审计证明材料是否具有客观性、充分性和合法性,问题定性与审计证据是否正确,审计评价意见是否恰当,审计建议是否有利于改善经营管理等方面。
(二)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督导及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内部审计督导应由上一级审计主管部门进行。质量责任追究可由上一级审计主管部门或企业决策层实施。督导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审计工作是否按照审计目标计划和审计方案进行,工作过程及结果是否有记录,所有重大问题是否已解决或反映在审计报告当中,预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已实现。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主要应包括审计项目质量责任的主体、范围以及追究的形式。这项制度主要通过奖优罚劣,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
六、内部审计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的内审人员队伍
同时,应强化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克服“内部审计不存在审计风险,即使产生审计风险也不负法律责任”的想法,充分认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性及产生审计风险的危害,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主观努力,最大限度地避免产生审计风险,减少审计人员的风险责任损失。要在审计系统广泛开展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员工创建活动,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坚持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武装队伍,牢固树立严于律己、敢于碰硬的凛然正气,努力打造成为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精的职业化的审计团队。
七、抓好审计项目资料整理归档
总之,审计工作质量提高了,才能防范和降低审计质风险。审计质量涉及到法治环境、决策和管理水平、审计技术和方法、审计人员素质等方方面面。因此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除抓好上述“八个环节”外,还应加大人员素质的培训力度。有计划地进行业务培训,将培训与自学结合起来,促进审计人员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提高业务能力,进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在审计中严格按照审计项目作业规范指导具体的工作,加强审计质量制度建设,防范审计风险,逐步使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规范化、制度化,使内部审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焕亮,尚锐.关于提高审计质量的几点思考《会计文苑》2004年第(10)期
[2]邓百灵,李叔全,吕兰侠.谈谈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方法和措施《中国内部审计》2005年第(11)期
[3]高林.关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思考《会计文苑》2006年第(12)期
风险基础审计发展思考论文篇2
关于风险基础审计在我国发展的思考
[摘 要] 近十年来,风险基础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是适应审计环境变化、审计准则国际协调及审计工作的客观要求,鉴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已成为审计基本方法发展的国际趋势,本文介绍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在我国未来发展设想。
[关键词] 风险基础审计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检查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方法,它是战略管理理论和系统理论在审计实践中的运用所推动的审计方法的新发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是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来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进行取证,其特点是:它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整个审计过程。它与制度基础导向审计相比较,具有以下优势:
1.现代风险基础审计适应了当今社会经济环境的需要。
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企业经营环境越来越难以预测,面临的不确定性与多变性大为增加,经营风险相应增大。市场经济的高度不确定性使人们对审计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如何处理好与社会公众的关系是注册会计师应该考虑的问题。而风险基础审计正是适应了公众对审计期望值不断提高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以满足公众的要求。
2.现代风险基础审计符合现代审计目标多样化的要求。
风险基础审计的目标是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为此,风险基础审计强调审计战略,要求制定适合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审计计划;要求不仅应检查与会计系统有关的因素,而且应检查企业内外各种环境因素,风险基础审计将被审计单位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经营目标、战略规划到经营方式、业务流程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并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从而在审计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审计风险的评估上,并通过审计程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3.风险基础审计是对原有的审计资源进行重新调配。
对一些风险因素比较大的环节多投入一些,而对风险比较小的环节缩减审计资源。当事务所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之后,实质性测试就可以减少,追加的审计成本也会相应减少,并且风险基础审计还会为审计客户带来增值服务。风险基础审计转变了传统审计思维定式,主动控制审计风险。
通过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以做出相应的审计策略,将风险评估与审计程序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时能据此将审计资源恰当地分配到高风险领域,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不过,我们还应看到实施风险基础审计需要更多的风险评估和职业判断,对注册会计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多有经验的高级审计人员参与。因此,会导致人员成本的上升,使审计成本提高。但是,风险基础审计并不是无所不包,并不是处处平均用力,更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大大增加审计成本。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促进风险基础审计的实施,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在这方面的差距。
一、完善我国风险基础审计的建议
风险基础审计是在制度基础审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对审计风险问题的全新的审计模式,它的实施需要一套具体的程序作指导,同时,在实践中必须有相应的审计规范,统一的审计标准以及具体的审计方法作配套措施,而且对于审计人员个体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在如何降低审计风险,实务操作中必须有一个规范性的、原则性的技术指导。
首先,我国应在借鉴国际审计与鉴正准则理事会修订和起草的审计风险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有关审计风险准则进行修改和完善,为风险基础审计在我国的运用提供指导。
其次,针对注册会计师执业中发现的法规政策不一致、行政执法和监管不力以及会计主体经营管理活动不规范的事项,注册会计师应及时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促使其改善经常与司法界、政策界和实务界联合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及其执业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第三,由于低法律风险较易导致低审计质量,因此,为了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应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法律责任及加大其违规成本。这需要从我国整体环境上提高相应的法律风险水平,包括对举证责任的修正、赔偿风险的提高以及诉讼条件的放宽等。
第四,风险基础审计的实施,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更高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以及提升注册会计师谨慎的执业专业判断能力,完善制定执业后续教育准则的具体准则,加大对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培训,不断在后续培训中提升注册会计师的综合能力。
二、风险基础审计在我国审计实践中的未来发展
通过以上风险基础审计在我国运用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采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可以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将审计资源在高风险和低风险的领域合理分配,能够有效地利用审计资源,但同时,我们也应清楚的看到,由于我国经济尚处在转轨时期,注册会计师行业建立得较晚,尚不成熟。因此,我认为,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全面推行风险基础审计的条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应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逐步地推进风险基础审计。
1.采用混合审计模式阶段。
在我国现阶段,可以考虑选择以下两种混合审计模式:一是以制度基础审计为主,结合风险基础审计的混合审计模式。这种模式常常用在上市公司、跨国公司、企业集团中。由于这些公司的资产、资本规模较大,经济业务比较复杂,经营范围比较广,组织结构庞大,所以这种公司不是靠一个或几个管理者来管理,更多的是依靠企业的一种比较健全的管理理念和比较完善的内控制度,采用制度基础审计可以在保证审计效果的同时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结合风险基础审计的混合审计模式。主要适用于小企业,通常其资产、资本和经营规模比较小,业务流程简单,经营范围单一,管理层次很少,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形同虚设,不适宜采用制度基础审计。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审计模式,都应该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结合风险基础审计的理念。
2.全面推行风险基础审计阶段。
随着混合审计模式的实行,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会逐步增强,审计人员的素质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而我国的法律环境也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法律风险也会逐步加大。这一切使得开展风险基础审计的主客观条件逐步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出台风险基础审计的规范性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风险基础审计。从而提高我国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促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推行风险基础审计应用的展望
1.提升风险基础审计准则在我国审计行业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事务所审计能力较差,审计技术落后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大多数国内事务所还停留在账项审计阶段。由于实施风险基础审计准则会增加审计成本,国内事务所很难有实施新准则的主动性。因此有必要全面研究风险基础审计准则,逐渐推广实施风险基础审计准则,提升我国会计师的职业能力。
2.风险评估是一把双刃剑。
风险评估是否得当决定了整个审计工作的成败。风险基础审计的审计起点是风险评估,风险评估适当,审计工作成功;风险评估不当则会导致整个审计工作失败。风险基础审计十分注重从企业的各个方面去把握、评估企业所面临的整体风险,其内在逻辑是大部分经营风险最终都具有财务后果,从而影响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考虑经营风险是否可能导致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误。这对审计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3.风险基础审计准则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从根本上说,风险基础审计如同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传统风险基础审计一样,都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划分,不能把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寄望于风险基础审计准则。忽略其他问题,单纯把治理资本市场舞弊和审计失败的全部希望置于风险基础审计会陷入“工具主义”的泥潭。
参考文献:
[1]贾新宇:浅议我国的风险基础审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6)
[4]谢 荣 吴建友:现代风险基础审计基本内涵分析[J].审计研究,2003
[5]罗红霞:风险审计应用研究与思考财会通讯,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