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工程论文
加强对结构改造工程的造价管理是提高改造工程经济效益的关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造工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改造工程论文范文一:城区主干道扩容改造工程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人口向城市的快速聚集,以及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加,城区内交通堵塞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在老城区内,受土地、空间布局的限制,交通资源已达到极限。因此,充分利用有限的交通资源,对老城区道路扩容改造,优化交通组织管理,将是短时期内解决老城区交通拥堵的有效方法。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老城区主干道路扩容改造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平、纵、横设计以及管线、照明及交通组织设计问题,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道路;扩容改造;设计方案
城市内交通资源是有限的,交通量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导致交通拥堵现象。系统化的、大型交通布局的构建固然是从根本上、长时期内解决交通拥堵状况的最好选择,但无疑也是时久、效慢的。充分利用城市有限的交通资源,通过改造横断面、整合综合管线、梳理交通组织等方法,扩充道路的承载能力,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最有效、快捷的办法,也可以为调整城市交通架构争取时间。本文以徐州铜山区黄河路改造工程为例,阐述了城区道路改造设计思路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能给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1工程概况
黄河路位于铜山城区中部,东起迎宾大道,西至大学路,是城区东北向最主要的贯通道路。其中在铜山城区段(北京路至大学路段)与403军事铁路专用线及玉泉河并行,北京路至华山路段为双向4车道城市主干路,宽37m,可用地宽度为68m,华山路至大学路段为双向6车道城市主干路,路幅宽41m,可用地宽度为45m。北京路以东至迎宾大道段受京沪铁路和拖龙山阻隔尚未贯通,计划近期实施。本文主要论述黄河路铜山城区段的扩容改造,即北京路至大学路段的改造工程设计方案。黄河路总体上位于翟山片区和铜山片区之间,黄河路以南以居住、行政、企事业地块为主,以北以商业、居住地块为主。黄河路既承担着东西向过境交通功能,又承担着南北2个片区内部的交通转换功能。
2交通分析
2.1交通现状
项目路位于三环南路与珠江路之间,是区域内“三横五纵”路网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路至大学路段整体位于铜山城区内部,全长约4.8km,12条纵向道路交叉。目前项目路北京路至大学路段高峰小时断面平均交通流量为1103pcu/h,其中泉新路以东路段交通流量相对较大。
2.2交通预测
三环高架东、西、北环连通后,项目路将作为城市南部片区的东西向交通干道,有效分担三环南路交通流量。根据预测,道路建成后将分担三环南路30%的交通量。设计年末北京路-大学路段高峰小时断面平均交通流量约为5126pcu/h。
2.3交通存在问题
(1)现状道路交通容量不足,难以承担有效分流三环南路交通流量的功能;(2)交叉道路数量多、间距短,沿线企事业单位进出口多,交通延误时间长,难以快速的分散从三环南路吸引来的交通流量;(3)道路位于紧靠商业、居住区,路边违章停车现象较为普遍,对道路通行能力影响较大。
3改造措施
3.1横断面扩容改造,增加道路通行能力
横断面改造方案一是要着眼与道路远期的功能定位,二是有针对性的解决现状交通存在的问题。推荐采用的道路路幅布置为:采用3块板型式,用地宽度52.5m,机动车道为双向6车道,中间设置0.5m双黄线,并采用移动式护栏进行隔离,机动车道宽度23m,侧分带宽度2×2.0m,辅路宽度2×7.5mm,人行道宽度2×5.25m。该断面方案主行车道为双向6车道,较之前增加了通行能力;两侧各设置两车到宽辅道,供沿线企事业单位车辆及公交车通行,有效减少主行车到横向干扰,增加道路运行效率;设置了2.0m宽侧分带对路面进行了功能分区,在主行车道边缘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视野开阔,简洁大方。
3.2优化平面线形,充分利用路侧空间
为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原则上平面设计拟合老路中线,道路向两侧加宽。针对黄河路两侧地形、地物实际分布情况,为充分利用现有空间,保证道路边缘和沿线建筑物间有足够的距离,个别路段对道路红线和中线有所调整。如项目路北京路至海河路段,道路北侧为商业办公和居住区,南侧为403军事铁路专用线和玉泉河,道路南缘和铁路之间距离约20m。经仔细核算,该段落道路中线向南侧偏移5m,可以使得建成后的道路位置比较理想,和北侧建筑物及南侧铁路专用线之间均有合理的缓冲地带。因此,在道路改造平面线位设计过程中,要把握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对规划进行调整,保证设计方案合理、可行。
3.3优化纵面设计,方便车辆进出
城市道路中,两侧建筑物地坪高出道路标高的现象较为普遍,在道路拓宽改造过程中,由于路幅变宽,路拱横坡下降的高度变大,同时与建筑物间距离减少,图3北京路至海河路段路线方案布置图若处理不当,将会使建筑物地坪和道路边缘高差太大,沿线企事业单位、小区、门面等进出困难,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本项目在北京路至南京路段,现有道路外缘较北侧建筑物地坪约低30~50cm。通过平面中线的调整,建成后路面外缘距离建筑物距离不变,但由于路幅变宽、路拱横坡降低的高度仍然存在。因此,在纵断面设计过程中,适当抬高道路设计高程,同时北侧辅道横坡设置向内的反坡,以尽量减少道路外缘和建筑物地坪之间的高差。
3.4合并交叉路口,疏通主干路网
项目路全线12处交叉路口,9处T形交叉。其中泉新路和嵩山路两处T形路口相距217m,黄山路和圭山路两处路口相距225m。上述两处“双T形”交叉对黄河路交通造成较大延误,改造设计中综合考虑交叉口用地条件及拆迁数量后,拟将两处“双T型交叉口”合并为十字交叉,增加节点转换效率,减少交通延误。
3.5交通组织设计,增加运行效率
道路工程建设是硬件,交通组织管理是软件,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项目路改造过程中,针对现状交通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优化措施:(1)减少信号灯数量,部分支路路口右进右出,充分利用辅道空间进出出路,减少交通干扰点。(2)优化交叉路口车道配置和信号灯配时系统。(3)合理规划人行过街通道,交叉口设置人行二次过街等待区和机动车左转弯等待区。本项目位于铜山中心城区,全线在商业和居住密集区共设置4处人行天桥。(4)加强停车厂配置和停车监管,减少停车干扰。充分利用道路与铁路之间的绿化空间,结合绿化方案设置停车位,引导车辆规范停车、文明停车。
3.6雨污分流,管线合建
(1)雨污分流现状黄河路是雨污合流排水体制,在黄河路北侧现状有D600雨污河流管道,由于管道使用多年,管道及检查井破损严重,现状雨水口淤积现象严重。同时由于城市片区不断开发,居民小区和商业片区不断增加,现有的排水管径已不能满足排水流量的需求。因此,本项目综合分析城市现有排水来源及规划开发规模,计重新进行雨污水设计,采用雨污分流体系,雨水两侧布置,污水单侧布置。北京路-泉新路的雨水通过现有过路箱涵排至铁路南侧的玉泉河内。泉新路至大学路段雨水流向维持原有体系不变,据本段落自然分水岭,雨水进行分散排放,分别排放至文新路雨水管网、华山路西侧自然排水沟内以及大学路雨水管网内。沿线污水分别排至大学路、华山路、文新路及北京路现有污水管网内最终均通过珠江路污水管道排入新城污水处理厂内。(2)管线合建项目路沿线其它管线有燃气、热力、给水、电力及通信管(道)线,由于现状管线较多,管线所属单位庞杂,例如弱电线路,电信、移动、联通分属不同单位管理,项目路上的热力管线分属两家热力公司。城市道路上密布水、电、通信等各类窨井盖的现象比比皆是,即对行车舒适性产生影响,又造成地下管线混乱无章。本项目在管线综合设计时,事先联系管线所属单位,联合政府部门开展管线改造调度会,对于同类管线合并建设达成一致性意见,形成以下实施原则:①道路建设管线,走向应平行于规划道路中心线,尽量避免干扰交叉;②同类管线原则上应当合并建设,架空线路应随着道路改扩建逐步进入地下;③新建管线让已建成的管线;临时管线让永久管线;非主要管线让主要管线;小管道让大管道;压力管道让重力管道;可弯曲的管道避让不宜弯曲的管道。
4结语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老城区主干路进行扩容改造的设计思路以及需要考虑的问题。现总结如下:(1)在进行城市道路扩容改造设计时,应依托规划,结合现状,合理、灵活的确定设计标准和技术指标。(2)城市道路改造过程中,管网设计是重中之中,设计前要详细调查现状地下管线情况,必要时采用“挖探”、“物探”等技术手段确定管线分布;设计时要征询各管线所属单位的改迁意向以及近远期管线改造和预留计划,留够充足的路由,避免二次改造。同时,征询管线建设管理单位及各管线单位的意见,努力促成综合管廊的实施,以最大成都节省空间资源,节约综合成本。(3)道路工程建设是硬件,交通组织管理是软件。合理设置信号灯和公交专用车道,封闭次要道路部分转向,完善交通信息提示系统,增加公共停车场地、规范停车管理,建立交通管理指挥中心等措施,对于增加道路承载力,提高道路同行效率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参考文献:
[1]郝世杰.城市道路改建工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太原科技,2008.
改造工程论文范文二:城市道路改造工程设计要点
摘要:市政道路是关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旧路改造,从旧路面病害产生原因、旧路病害处置方法及路面结构补强方案等几个方面对统一路改造设计作了简要的分析,以便对后续道路改造设计提供启发或参考。
关键词:城市道路 旧路改造 路面病害 就地热再生
1概述
统一路作为一条东西向城市主干路,于2005年全线通车,且全线机动车道缺少4cm沥青混合料AC-16上面层。经过十余年运行,现状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较为严重的病害,道路服务水平较低。现状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较为严重的病害,主要有纵横向裂缝、网状裂缝、松散、坑槽、层间剥离、拥包、沉陷、车辙等不同程度的病害,网裂、坑槽病害在该路表现的尤为普遍。随着统一路两侧土地开发程度的逐步提高,道路两侧商业氛围逐渐浓厚,人流、车流逐渐增多,统一路大修改造已迫在眉睫。同时,该项目的实施也将促进整个片区的经济发展。
2旧沥青路面病害原因剖析
结合统一路实际运行情况,对统一路沥青路面主要病害成因机理进行,主要病害产生原因如下:
(1)松散、露骨破坏: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偏低、混合料压实不够、沥青使用多年老化等原因,使集料颗粒与裹覆沥青之间粘结力比正常情况下的小,甚至是丧失粘结力,导致颗粒脱落,使沥青路面出现松散现象。
(2)横向裂缝:产生主要原因有a、该路行驶的重载车辆较多,致使沥青面层或半刚性基层内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其疲劳强度而断裂。b、因温度变化时产生的温度疲劳裂缝。
(3)纵向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沥青面层分路幅摊铺时,两幅接茬处未处理好,在车辆荷载与大气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开裂;另外一种是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或路基边缘受水侵蚀产生不均匀沉陷引起。
(4)网状裂缝:主要是由于路面整体强度不足引起。其原因是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路基路面压实度不足,路面材料配比不当或拌和不均匀等;路面出现横向或纵向裂缝后未及时封填,致使水分渗入下层,加剧了路面破损。沥青在施工期间及长期使用过程中的老化,也是导致沥青面层形成网裂的原因之一。
(5)水损坏: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生产的变异性大,摊铺过程中沥青混合料局部离析和路面压实不够等多种原因造成沥青路面空隙率过大,使雨水极易浸入,滞留在路面面层中,尤其是连续雨天时路面面层将长时间处于饱水状态,路面造成严重损坏。降水对沥青路面的破坏可视雨水在沥青面层中滞留的位置不同而造成不同形式的破坏:表面层产生坑洞。当雨水进入并滞留在表层沥青混凝土的空隙时,在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动水压力(空隙水压力)使沥青从碎石表面剥落,局部沥青混凝土变得松散,碎石被车轮甩出,使路面产生坑洞;表面层和中面层同时产生坑洞及局部表面产生网裂和变形。当雨水渗入并滞留在表面层和中间面层内,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沥青混凝土中部分沥青剥落,导致表面产生网裂、形变(下陷)和向外推挤,使路面产生坑洞局部破坏;唧浆、网裂、坑洞。如雨水透过沥青面层滞留在半刚性基层顶面,在行车荷载作用下,自由水产生巨大的压力并冲刷基层混合料表层的细料,形成灰白色浆体,数量较多时产生坑洞;数量较少时,使路面产生网状裂纹或者变形,产生网状裂纹和形变后,雨水更易透入,最终导致路面破坏。
(6)车辙:该路段重车比例较大,车辆都按车道行驶,形成了渠化交通,由此,行车道上的轮迹带承受着大量重车的反复作用。在每年的高温季节,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和劲度大幅度下降,在大量重车的反复作用下,轮迹带逐渐变形下凹,轮迹带的两侧逐渐鼓起,形成车辙。
3旧沥青路面病害处理方法
3.1基层病害处理
路面存在龟裂、沉陷处,通过钻芯取样发现基层表面已松散,需要对路面进行翻挖。翻挖深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开挖后清除松散基层并压实,喷洒透层油,采用5%水泥稳定碎石回填,压实度98%。
3.2沥青面层病害预处理
(1)车辙维修处理。对于波峰与波谷之差小于1cm的轻微车辙,可不做处理。对于大于1cm的车辙,应将车辙波峰凸起部分铣平。
(2)拥包维修处理。对于小于1cm的轻微拥包,可不做处理。对于大于1cm的拥包,应将拥包凸起部分铣平。
(3)横向裂缝、坑槽维修处理:对于轻度横向裂缝、坑槽,就地热再生工艺可对其进行直接修复。对于重度横向裂缝、坑槽,热再生施工前需要进行预处理。经过现场考察,调研国内外类似工程处理方案,拟采用纤维抗裂贴并使用就地热再生设备治理横向裂缝。
4旧沥青路面补强设计
4.1旧沥青路面补强设计方案
通过以上路面病害分析及对现状统一路破损状况的调查,得出采用就地热再生施工工艺对现状路面进行再生补强。就地热再生就是将原路面加热软化,耙松后,加入再生剂、新沥青、新骨料拌合而成的新的沥青混合料,然后摊铺,压实后形成再生后的路面结构层。先处理现状沥青面层的结构性病害,例如:基层沉陷,坑槽等;再采用热再生机械对全线进行加热整形3~4cm,最后一次性加铺4cm厚SBS改性沥青混凝土上面层AC-16。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局部病害预处理阶段和整体热再生阶段。局部病害预处理阶段主要任务是对现状路面病害进行维修处治;整体热再生阶段是将全线沥青面层进行统一热再生,最后全线加铺4cm厚SBS改性沥青混凝土上面层AC-16。
4.2就地热再生补强方案优缺点分析
优点:就地热再生施工周期短,对车辆通行影响小,就地再生列车对旧路面再生后,经压路机压实后数小时后即可恢复交通,施工成本相对较低。同时,此种施工工艺能充分利用原路旧料,利用率高达100%。将现状沥青面层就地整形热再生,该工艺可以完全处理现状机动车道面层非结构性病害;现场热再生避免了沥青摊铺中的冷缝,沥青路面整体性强,就本工程而减少铣刨料1225吨,对环境保护有利。缺点:就地热再生工艺专业机械化程度要求很高,工艺过程控制较为复杂。对施工企业专业化水平要求较高。
5总结
统一路道路改造工程设计目标力求做成精品工程,合理组织交通,充分体现了“节能减排”的设计理念。就地热再生以其成熟的工艺在路面非结构性病害较少的沥青路面改造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就地热再生改造工艺也为市政道路管理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杜军.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2008.09.
[2]《沥青路面维修与改造》.王松根,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09.
[3]《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改造工程论文相关文章:
1.建筑改造论文
2.建筑论文格式范文
3.浅谈工程项目管理论文
4.浅谈工程管理论文
5.建筑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