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新闻学术论文

2017-03-28

概念语法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经济类新闻中表现出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经济类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经济类学术论文篇一

经济类新闻报道的策略

【摘要】在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经济信息尤其如此。本文试图对经济信息报道进行科学定义,找出目前国内在经济信息报道策略上的不足,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经济信息;报道;策略

1948年,美国传播学家H·拉斯维尔在一篇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即所谓的“五W模式”或“拉斯维尔模式”。这五个基本要素包括“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等。从人类传播活动的过程以及所得到的传播效果来看,无论哪一类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怎样传”的传播技巧问题也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它直接关系到传播者是否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等问题。

经济类新闻报道策略,是指在进行经济信息传播活动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传播学原理、知识和技术,为达到预期传播效果而采用的传播策略或传播方法。经济新闻报道策略既要遵循信息传播规律,又要遵循经济信息规律。传播者只有对经济信息传播的本质规律有了深刻认识,才能形成卓越的传播策略。同时,经济新闻报道策略的形成与发展也反映了经济信息整合、制作、传播的规律性。

在经济信息时代,经济新闻报道策略既是对经济信息内容的“包装”,同时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传播干扰和传播障碍。传播者必须掌握多方面的传播技巧,将经济信息巧妙、灵活地传播到经济信息的接受者,使其积极参与经济活动,实现良好的经济信息传播效果。

经济新闻报道的特点

相对的独立性。经济新闻报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可以单独服务于经济报道内容,使经济传播内容得到一定的修饰,更加生动活泼,吸引受众。因此也就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表现形式,并可以单独地予以分析和研究。经济新闻报道的这种独立性决定了一旦某种传播技巧形成以后,这种传播技巧就可以在经济新闻报道活动中反复使用。

使用的稳定性。经济新闻报道具有使用的稳定性,亦即它可以被反复使用。然而,这种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拒绝一切有益的变革和发展,也并不意味着传播者在设置传播策略时应该永远重复使用同一种传播技巧,不求创新,不思变革。

丰富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事物前进的根本,没有创造性,事物就变得呆板、毫无生机。经济新闻报道的策略也要具有丰富的创造性。传播者不仅要熟练使用传统的传播技巧,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一定水准的新的传播技巧。但是,对经济新闻报道的创造性追求,不能违背经济信息传播规律和经济常识。同时还要顺应经济信息受传者已形成的接受习惯和思维定式,不可盲目求新、求变。

目前我国经济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教条味”浓厚。“教条味”浓厚主要是指一些经济信息传播者用老思路来报道经济信息,长篇累牍,缺乏经济特色,能够体现高质量的经济报道和经济评论寥若晨星。

可读性差。一些经济信息呆板生硬,充斥着数字、概念、术语,干巴枯燥,读之无味,主要原因是不少传播媒介还没有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指导者”转变为市场经济时代的“引导者”,仍将经济信息报道与经济工作混为一谈。

缺乏信息感。由于经济信息的开发、挖掘需要经过比较对照、综合概括等一系列深加工,并非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利用。国内传播媒介则因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的经济信息报道工作还处在低级阶段。就具体的经济信息传播而言,微观信息多,宏观信息少;无价值的信息多,有价值的信息少;杂乱信息多,有序信息少;重复信息多,独家信息少等。

针对性不强。综合经济信息表面上看似乎包罗万象、气势恢弘,能够满足各类经济传播受众的需求。但是,实际上这类综合经济信息没有真正反映哪一方面的经济信息,还埋没了很多有价值的经济信息。究其原因,主要是传播者没有注意到合理地利用传播技巧,对经济信息的传播没有针对性,没有将经济信息传播的受众进行细分。

准确性不够。由于经济信息具有鲜明的实用性,一旦通过传播媒介大范围地传播出去,往往会被人们用于指导经济决策活动。如果经济信息的准确性不够甚至错误,会给信息传播的对象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应对策略

第一,实现经济新闻报道策略的途径。

经济新闻报道的策略不是单纯为了追求标新立异、花哨独特的外在形式,而是为求得对经济信息传播内容的清晰、生动、通俗、简练的表达,以得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经来获得经济新闻报道良好的传播效果:

切实掌握传播理论。传播理论对于传播实践包括传播技巧的运用具有指导意义。传播者只有正确认识传播理论和传播知识,才有可能正确认识各种传播活动,分析传播现象,解决传播问题。

了解经济信息内容。经济信息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从宏观层面来说,包括经济政策、经济建设成就、宏观经济走势等;从微观层面来说,有信息消费需求、信息消费者行为,以及信息市场竞争等;从中观层面来说,包括有关产业经济信息、区域经济信息、城市经济信息等内容。设置经济新闻报道策略时,传播者应该了解基本的经济信息内容,掌握基本经济知识,避免出现不应有的常识性错误,影响传播效果。

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传播学是一个“舶来品”,这就决定了在研究传播技巧时,不可避免地要大量引用和借鉴国外的传播学理论。然而,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传播者应该主动了解自身的传播史,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发掘前人的传播技巧为我所用。在使用传统的传播技巧时,始终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一方面,传播者主动合理地接受和借鉴具有活力的、合理的传统传播技巧;另一方面,传播者应该坚决抛弃那些毫无生气、僵硬的、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传播技巧。

深入经济报道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济报道实践活动是经济新闻报道的来源,反过来,经济新闻报道又不断引导经济报道实践活动。传播者如果仅仅满足于对传播理论的掌握,而忽视经济新闻报道的实践活动,那么掌握传播技巧就成了一句空话,因为,很难想象没有深入经济传播实践活动的传播者能对经济新闻报道进行很好的设置。

第二,需要坚持的原则。

要为经济新闻报道的内容服务。在经济新闻报道的活动中,传播者不但要提供真实、可靠、丰富的信息内容,还要有一定的传播技巧。这就要求传播者把报道技巧与经济传播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技巧更好地为传播内容服务,而不要脱离经济传播内容,故弄玄虚。没有传播技巧,传播内容就会显得生硬、晦涩;同样,离开了传播内容的传播技巧,充其量只是文字游戏而已。

配合经济报道的长期战略。这一原则主要是针对宏观经济信息传播而言的。如果某一经济信息的传播与某一种传播策略存在着内在联系和互补关系,那么,传播技巧的运用就应该很好地反映传播策略的总体构想和长期意图。相反地,如果运用一个与总体构想相悖的传播技巧,或是运用一个不适合进行长期传播的传播技巧,就会导致整个传播意图的失败,达不到期望的传播效果。

报道策略要求具有可行性。经济信息传播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传播效果最终要在经济传播实践中得到检验。因此,传播技巧的设置必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而不是流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形式。如果传播技巧的可行性不强,对传播者来说,无疑会增加操作难度,浪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

报道策略应该具有可变性。由于传播技巧是为传播内容服务的,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经济信息的内容随时可能出现传播者未曾预料到的新情况、新变化。对传播者来讲,在设置传播技巧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时刻把握传播的主动权,密切关注各方面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传播技巧,使每一个传播技巧都切合实际、扬长避短。

要符合受传者的接受习惯。不同的信息接受者在兴趣、爱好、需要、习惯以及文化程度上存在着差异,因此,传播者在运用传播技巧时不能千篇一律、毫无变化,而应该对经济信息的接受者进行细分,并根据不同受众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传播技巧。这样有针对性地运用传播技巧,可以使受众更易接受经济信息,大幅提高经济信息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

经济类学术论文篇二

经济类新闻的英语翻译浅析

摘 要: 翻译活动是跨文化交际活动,带有十分强烈的社会性。近年来,随着阐释学的发展,翻译研究逐渐呈现对“译者”和“译者主体性”过分强调的趋势,导致译者忽视对原文本的深入研究。本文从翻译的客体研究入手,讨论了非文学文体中经济类新闻文体的特点与翻译方法,并举例分析,对此类文本的翻译有一定的帮助与启发作用。

关键词: 翻译的客体研究 经济类新闻 翻译方法

一、翻译的客体研究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执行者,被广泛地认为是翻译活动中的主体;而原文本作为译者运用其主体性的作用对象,自然被认为是客体。自“文化转向”后,原本处于边缘和附属地位的译者一跃成为翻译活动的“操纵者”,而翻译研究也逐渐步入了对“译者”和“译者主体性”的过分强调的趋势中。这样的趋势给翻译研究带来了部分不良影响,导致译者忽视对源文本的深入研究。[1]

原文本具有双重性质,它是一个“被决定了的同时又是开放的世界”[2],文本一旦产生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原作者主客观世界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其中涵盖的作者的思想虽说有一定的空白与不定点,但是总体上的结构框架已经形成,有一定的定向性,指引着译者的翻译方向;文本也有开放的一面,原作者的表意受所处时代与主观因素的影响,或不甚明了,或言不及义,这些都会增加文本的不定点与空白,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空间可以发挥。必须明确按照广为接受的“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文本对译者的要求是翻译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也就是要忠于原文。这种忠实性在不同的文本类型,即文体中有不同的要求。

二、经济类新闻文体的特点

文体学在国内通常分为文学文体学、非文学文体学。非文学文体学,内容包罗万象,因话语范围不同而形成各种语言变体,如广告、新闻、体育、外交、商贸报告等。近年来,该领域越来越受中外学者的重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研究理论和成果可应用于教学、翻译等其他领域。新闻英语作为一门应用语言,有鲜明的语言形式和特色,也是新闻报刊上的重要版块,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

总体而言,经济类新闻相对于其他文本类型而言具有特殊性:(1)使用共核语以使各个阶层的接受者受到同样的信息,不雅不俗。(2)语言特点具体明确,除了评论性的文章,多数情况下实事求是,不偏不倚,拒绝多种阐释和歧义性。(3)语言结构简洁明了,无论是报纸还是电台,版面及时间都很有限,接受者也不希望在这方面浪费时间。但是当我们细细分析此类英文原文本时,就会发现,其相对于中文新闻而言,有不同之处:经济新闻由于其文体的朴素客观,中英标点符号稍有不同,段落主要是由两段以下的句子构成的;词汇层次上英语新闻有较多的政府机构或金融组织而构成的缩写词,大量的前置和后置修饰语在新闻中得到了应用,英语新闻比汉语经济新闻在数字对比方面更加灵活;语法层次上,作者通过统计发现汉语的句长要普遍高于英语,英语主要以复杂句为主,主动语态和过去时态是英语新闻时态特点;词义方面,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经济新闻中词义很多是不对等的,像一些新的金融现象和机构组织,还缺少准确的翻译,翻译工作者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斟酌。

三、翻译举例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清楚地认识了经济类新闻英语的特点,在翻译时,应注意做到直译与意译将结合,归化与异化相结合,对待文化信息,尽量以异化为主,突出对原文本的忠实。具体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对于文化信息的传达要准确。新闻翻译涵盖范围极为广泛,信息内容多元新颖,涉及不同文化社会中的独特概念,要准确翻译原文中的“Prime Minister”(首相or总理)、“President”(总统or国家主席)。[3]

(二)对长句的处理,英语的句子特点是强调调形式和功能,因而英语的句法特征是形合(hypotaxis)[4],这与汉语重意合(parataxis),即强调逻辑关系与意义关联而不在意词语之间和句际之间的形式衔接是截然不同的。因而在翻译时,我们要通过名词的性、数、格,谓语动词的时态语态,主句与从句之间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和连词把握其中的逻辑关系,将其翻译成地道的汉语表达。如The Economist中一篇谈及中国经济“硬着陆”问题的文章说道:“President Barack Obama signed a bill that restores his administration’s power to impose tariffs on countries like China and Vietnam,when their goods are reckoned to be subsidised or dumped on American markets.”对这个长句可以做如下试译:本周,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一项议案,如果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受到本国政府的补贴或是有倾销行为,美国政府将恢复对外国商品征收进口税的权利,比如中国商品和越南商品。这样的翻译更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读者更明白其中的含义。

四、结语

新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的大众传播形式,它的涉及面极为广泛,其中经济新闻更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热潮深入人们的生活。经济类新闻的译者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其次要严守译文的正确性。知识再丰富的译者迟早都会碰到自己不熟悉的专业领域,除了勤查资料和专业词典之外,也需多请教各领域的专家,最忌为了赶稿而望文生义,或译名前后不统一而不自知。最后,印刷媒体开始效法电子媒体,用字遣词愈来愈口语化和流行化。虽然新闻的文字使用无需过度讲究庄重典雅,但不能落入俗套,使用过多的俚俗语,降低译文品味。经济类新闻翻译工作在促进经济方面交流与发展方面发挥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广大译者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许均.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15.

[2]吕俊,侯向群编著.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65.

[3]周凝绮,陈亚斐.新闻英语句式特点与翻译新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7).

[4]陈宏薇,李亚丹主编.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53.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