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怎样让小班幼儿不哭闹

2017-03-03

开学第一天,不少家长如释重担,但也有不少孩子开始闹腾了。看着孩子大哭大闹,该怎么办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让小班幼儿不哭闹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让小班幼儿不哭闹的方法一

1.事先带孩子熟悉环境

孩子不愿去幼儿园终归是由于不适应,家长可以在开学的前一个星期,带孩子到幼儿园参观,和孩子说一说以前在幼儿园里发生的好玩的事情,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开学期望。鼓励孩子在公共场合和其他的小朋友玩,让孩子有个过渡期,提前适应。

2.跟孩子说明不能一直陪着他的原因

面对不想上学的孩子,有些家长会暂时编一些谎话(比如陪他上课)来安抚孩子的情绪。其实,欺骗孩子,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家长的谎言是给孩子希望,当孩子发现这个希望落空时,落差感会让孩子更加伤心,对幼儿园更加排斥。所以,与其欺骗,家长不如告诉孩子实情,比如告诉孩子自己现在不能陪他上课,因为必须去上班等。

3.交代清楚接孩子的具体时间

一些孩子对幼儿园排斥,是对自己要离开父母的孤独情绪造成的。家长不妨告诉孩子来接他回家的具体时间,这能让孩子感到安心,可以耐心地等待父母。而且,家长送孩子进幼儿园后,不要逗留太长时间,也不要再三回来查看情况,否则会引起孩子更强烈的不舍情绪。

4.态度要坚决

有些家长送孩子去幼儿园,自己会流露出不舍情绪,这会牵动孩子的不舍,带来更为严重的哭闹。另外,一些家长在孩子哭闹后,心一软,对孩子妥协,这只会变相地鼓励孩子以哭闹来达到见父母的目的。

5.转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认为幼儿园没什么乐趣,就会一直有排斥情绪。为缓解孩子的不适应,家长可以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带一些孩子喜欢的玩具。当孩子在幼儿园哭闹想家的时候,这些熟悉的玩具可以很好地转移他的注意力,孩子注意到玩玩具的快乐时,自然会忘却自己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让小班幼儿不哭闹的方法二

1提前带孩子熟悉幼儿园

建议家长在入学前带孩子到幼儿园熟悉一下环境,条件允许建议可多去几次,让孩子知道幼儿园里都有些什么有趣的事情,这样孩子对幼儿园甚至会有所期待。

2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

有的孩子由于幼儿园生活作息跟家里的区别较大,比如午睡时间不睡觉,到了上课时间又想睡觉,孩子可能会觉得幼儿园不如家里好,于是开始想家,接着开始焦虑不安和哭闹。家长应该尽早让孩子在家里培养跟幼儿园一样的作息时间,以便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3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焦虑的产生有时还因为孩子的生活能力差,在幼儿园需要自己动手的事情不会做。在孩子入园前,家长应该给予生活技能上的指导,比如学会自己吃饭、喝水、穿衣、上厕所等。如果是年龄较小的孩子,不会自己做这些事,则应教会他(她)向老师求助,比如告诉老师自己要尿尿。

4帮孩子寻找归属感

对于孩子来说,幼儿园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会让他们感到害怕。因此让孩子在幼儿园里找到归属感。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专属用品,如自己的书包、水杯、毛巾、枕头和被子,甚至是一两件心爱的玩具,这些熟悉的东西能给孩子一些心理安慰。

5帮孩子找小伙伴

很多家长都会选择离家较近的幼儿园,如果自己小区有孩子也上这家幼儿园,可以让孩子跟小伙伴一起上学,有熟悉的人,孩子的分离焦虑也会减轻很多。

6给孩子安全感

孩子哭闹时,不要责骂或呵斥,给他(她)一个拥抱并好好安慰,告诉他(她)妈妈(爸爸)一定会准时来接他(她),等孩子冷静下来再离开,而不要硬把孩子拖进教室然后强行离开。接孩子放学时一定要准时,第一个星期可以带着孩子喜欢的玩具或零食去接他(她),让他(她)觉得自己足够被重视,以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7增强幼儿园的吸引力

家长接孩子放学时,不要接了孩子马上就回家,可以陪孩子在学校的户外活动场地先玩一会儿。当孩子玩得高兴时,家长要表示应该结束了,并答应他明天再来玩,这样孩子可能会“怀念”在幼儿园玩耍的情景,就会有明天再来幼儿园的动力。

8和孩子交流幼儿园的趣事

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家长应多跟孩子交流关于幼儿园的事物,比如问问孩子老师今天说了什么,你认识了几个同学,同学跟你一起玩了什么等等。久而久之,孩子会发现幼儿园里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也会更爱上幼儿园。

9家长要调整好心态

当孩子哭闹着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很多家长会心软、动摇。要知道,孩子虽然年龄小,但对爸爸妈妈的情感、心态却是十分敏感的,当他察觉到爸爸妈妈的动摇时,会强化他不愿上幼儿园的想法。所以家长一定要把握好心态,保持愉悦的情绪状态送孩子去幼儿园,并对孩子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鼓励。送完孩子后,不要躲在外面偷看孩子,以免被孩子看到家长身影,更加哭得厉害。

10积极和老师沟通

入园时一定要将孩子的基本情况告诉老师,比如是否能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等,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后才能照顾得更加到位,孩子就不会因为这些不适而对学校产生抗拒。孩子上学后,家长也应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以便跟孩子更好的交流和引导。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