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徐志摩的文章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写徐志摩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写徐志摩的文章一:诗人徐志摩——爱在人间四月天
前言:在这《人间四月天》里,为了追寻人间真爱,诗人徐志摩发出了灵魂深处的呐喊:“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旧中国的社会,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在这个男权社会里,女人一生的命运是身不由己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命好的,也有遇上如意郎君,钟情一生的。命不好的,则是自己嫁的男人,还没等你的年华渐老,花容失色,就往家里三妻四妾地娶。女人为了得到夫君更多的宠爱和在这个家的地位,整日争风吃醋,勾心斗角,醋雨酸风迷漫了整个家里。旧时的中国男人,永远是多情而不愿专情,更有甚者,流连外面的风花雪月,乐不思蜀。这就是中国旧式婚姻的模式。
回溯影片《人间四月天》,1922年秋天,诗人徐志摩从英国剑桥留学回国,石破天惊地发表了一篇——徐志摩离婚通告,文名尚未远播的他立即以此头号新闻震动了中国,造成了近代史上头一宗西式离婚事件,挑战了百年前中国的封建婚姻制度。志摩的一纸西式离婚通告,在当时那个年代,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啊。
诗人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之一,在他匆匆一生中,邂逅了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音,陆小曼。这三个女人在他的生命中演绎了三段不同的感情,这其中的悲欢离合,也在影片《人间四月天》里荡气回肠,令人唏嘘。
张幼仪,徐志摩原配。诗人志摩是家里的独子,刚考上北大的志摩,奉父母之命,为了家族的传宗接代开枝散叶,由父母安排,与商人之女张幼仪结成了媒妁之亲。完成了人生大事的志摩,始终与这个奉父母之命成亲的妻子幼仪,没有过多的言语交流。留下新婚的妻子幼仪,远赴英国剑桥求学。守在家乡的幼仪,为徐家生了孙子,受到公公婆婆的宠爱。可出国留学的志摩,家书渐少,公婆决定让幼仪出国陪读,幼仪欣喜若狂,以为紧随丈夫的脚步便可抓住丈夫的心。可事与愿违,试问,心与情感没走在一起的人,怎么能长久呢。
后来的徐志摩为了反抗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及思想,毅然决然提出离婚要求,并鼓励张幼仪也跟他一样活出自己的新生活。诚然,如《人间四月天》演绎的那样,幼仪是善良大度,优雅知性的女人。在这异国他乡,刚产下幼子,孤独无援的她,在志摩的恳求下,违心地签了字离了婚。成全了志摩,也成全了她自己。她在没有爱的婚姻里走出禁锢,走出离异带给她的种种伤害。没有了婚姻,并不等于没了自我,不做男人的附属品,幼仪从此自强自立,留学德国。回国后,她接办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却一生没有走出徐志摩的世界,这以后,她跟夫家维持着奇异的关系,徐家两老也始终认可疼爱幼仪,共同经营事业,还替志摩奉养双亲,连丧事都是她主办。这就是徐志摩生命中邂逅的第一位女子原配夫人张幼仪,后来做出一番事业并成为了令人瞩目的新女性。
林徽音,徐志摩终生的灵魂伴侣,心仪对像。是中国一代才女。福建闽候人,建筑师,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
在出国前,徐志摩拜梁启超为师,邂逅了美丽的少女——林徽音。从此这个清新美丽的才情少女徽音便在诗人志摩的心里络下了印痕。
徽音,自小聪慧,深得父亲林长民的喜爱。这一年,跟随父亲也去了英国游历求学。竟然在这异国他乡,又遇见了曾有一面之缘的志摩。在妙龄花季,她和志摩在这美丽的康河里,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波光潋滟里,诗意绵绵,彼此眼眸里,再无他念,萌动着初心爱意,双双堕入爱河。划一艘小船,悠游在爱的波心。他们曾经是那样的心神相通,诗魂相依,徜徉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得知志摩已然是有家室的人,徽音退缩了,许不了志摩她的未来,她不愿意介入志摩的婚姻里,伤害幼仪。毅然随父回国,逃离志摩。一艘轮渡,满载惆怅,巷口只留下那个惘然的志摩,独对苍茫大海,愁绪悠悠。
为了真爱和对女性的尊重,诗人志摩冲破世俗,面对双方家长的反对,“准其纳妾,不准休妻。”他痛斥封建男权,成为当时离经叛逆之人,做了中国的第一个“离婚”的男人,毅然决然走向自己毕生所求的,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志摩为了这个理想,为了徽音,与幼仪离了婚,带着这个全新的自己,回国追寻心中唯一所爱。乍抵国门时,得知徽音和恩师之子思成有了婚约,都急疯了,这对志摩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徽音知道志摩离婚,归来,伤心苦恼皆为她,内心的感情也曾崩溃,而她曾目睹过她的母亲因为父亲纳妾,而痛苦万分,无论如何,徽音是不会也不肯让自己的婚姻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的。长痛不如短痛,快刀斩乱麻,徽音心意已决,她恳求志摩宽恕,但请志摩尊重她的选择。徽音选择了现世安稳,放弃了志摩,最终嫁给了梁思成。志摩知道已是无力回天,满心的清苦化到嘴边也只得祝福两字,这愁苦,又与何人说?这无疑对志摩的打击是撕心裂肺的。终究这一段纯真爱恋,就这样挥一挥衣袖,作别西边的云彩,飞花逐水流了。
人世间的情缘,扑朔迷离,情深缘浅,纵有万般不舍与心痛,也只能挥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轻轻地悄悄地走了,散了。在徽音心里,与志摩的感情是如此可亲,犹如三月的春风拂面,可一旦迎身而上,现实却总是无奈,只得满心的愁绪,不能有结果。志摩更是十分痛苦,他们内心的感情,却只能秘密地流向诗里。“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是志摩写的《偶然》。而徽音则写了首《仍然》“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着晴空里,白云,又像是一流冷涧,澄清,我循着林岸穷究你的泉源:我却仍然抱着百般的疑心,对你的每一个映影!你展开像个千瓣的花朵!鲜妍是你的每一瓣,更有芳沁,温存袭人的花气,伴着晚凉:我说花儿,这正是春的捉弄人,来偷取人们的痴情!你又学叶叶的书篇随风吹展,揭示你的每一个深思;每一角心境,你的眼睛望着,我不断的在说话。我却仍然没有回答,一片的沉静,永远守住我的魂灵。”
志摩承受着失去徽音失去至爱的痛,回到当日的康桥,写下了令后人传唱吟诵的诗篇——《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青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滟影,在我心头荡漾。软泥上的菁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此时,重吟唱这首《再别康桥》,听着蔡琴的婉转轻唱,志摩当年内心那份轻愁,仿佛如歌声轻扬,飘散在夜空中。
陆小曼,社交名媛,徐志摩人生最后的伴侣。
就在徐志摩因徽音的选择万分痛苦之时,北京社交名媛陆小曼翩然而至,她虽也是有夫之妇,但内心同样窒息愁闷于封建婚姻,同样有着对爱情的渴望。所以,她很快地呼应了诗人的热情,而徐志摩也想把她从封建婚姻里解救出来,共同开创属于他们的人生性灵自由,他们努力冲破了家庭的反对和社会舆论的压力,终于争取到了一场不被祝福的婚礼。他们的相爱和结合,当时大多数的人却说他们互相毁了对方。事实也是,徐志摩因她而声名狼藉,因她而与父母不合,因她的挥霍浪费而疲于奔命地赚钱,因她而身心俱疲,不得诗意和惬意地活着。她似乎给了徐志摩一个爱情的答案,但同时又给了他一个生命的问号,诗人的人生最后困在她这里,诗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感情漩涡里。这种不稳定的生活,让徐志摩在婚后数年里感到无尽的困顿与莫名的苦闷,梦想幻灭,诗心枯竭,为了生活南北奔波教课,最后却以一场意外结束了他这来去匆匆的短暂人生。当年的志摩,为了赶赴北京,听一场林徽音的演讲,因飞机失事撞山而葬送了生命。这样一位诗情洋溢,才华出众的诗人,趁着盛年以这样突兀的告别方式为自己匆匆人生划下句点,同时让所有爱他与他爱的人错愕与终生的怀念。
林徽音与徐志摩这走了一生却未走完的感情,因此也成为后世一个不解的悬迷,甚至连徽音的丈夫梁思成对她感情的了解及缄默也都成了另一个迷。梁思成到徐志摩出事的地方,捡了一块志摩乘坐的失事飞机的残骸,带回来,让徽音一直摆放在她的书案前,直至她病逝。徽音也在此期间发表了许多悼念及写给志摩的情诗。在她生命临终前,提出要求并第一次见了张幼仪,她却始终一句话没说出,幼仪却懂得了她对志摩的爱。
终于知道了叶在落尽时,什么是珍惜。终于知道了人在别离后,什么是思念。陆小曼在徐志摩骤然离世后,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改往日的生活作风,洗尽铅华,沉淀下来。不穿华服,不打扮,不出门应酬,让自己的生命从此退出了光鲜明艳。她埋头整理收集徐志摩生前的诗作,费了几年的力气,终于出版了他的遗作。徐志摩的一生追求真爱,虽然以不幸福的婚姻,不完美的感情生活悲剧收场。他的一生,却用自己的诗作和纯净的心为爱情讴歌,那种追求人生的真善美的精神,无不牵动打动人心,或许正是因此,诗人徐志摩的故事,才一再地为中国人所忆起和传唱。
诗人一生的注脚,恰如他诗里的《再别康桥》最后的句子:“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写徐志摩的文章二:浅谈徐志摩“跑野马”的散文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不仅写诗,同时也写散文,在其全部创作中,其成就和影响更为显著的,除诗歌外,恐怕就要数散文了。甚至有人认为他的“跑野马”的散文比他的诗好。
徐志摩一共出版过《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三个散文集和一个单篇散文《秋》,计三十三篇(未收集中还有不少)。除《秋》篇写于1929年,其余三个集子的大部作品均完成于1925——1926年间。他的散文内容涉及的范围也较广泛,有对人生理想的漫评,有触及时政的论说;有对往事的怀想和追忆,也对艺术发表见解和评说,有一事一议的小品,也有说长道短的书评。他的散文表现了很强的个性,他的自我思想感情的剖露,哲理和诗情的融合,散文的诗化,三者合而为一,构成了他的散文的“别一世界”。
第一个散文集《落叶》,完成于他创作的“泛滥”期,共八篇,内容各异,表情达意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谈人生,谈社会,谈政治,谈艺术……不受任何约束。首篇《落叶》是在1924年秋天,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授期间,应北京师范大学的邀请,所作的讲演稿。他企图回答青年学生提出的如何解决生活的枯燥和苦闷的问题。《落叶》篇贯串其间的是“感情”二字,通篇宣扬人的感情、“真的人情”的重要和作用。要使生活不痛苦,只有“抽出人道的同情的纤微”来缀补这个破烂社会的大网。徐志摩正是基于这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观点,执信人的感情的无限作用,在生活本体与大自然里。“他认为人若要摆脱人世的苦恼和压迫,就要争得自由发展的“真纯的个性”,最好的途径是到大自然去生活去沐浴。因此,有人说他“《落叶》诗篇是充满着浪漫蒂克的自白,充满着康桥时代的憧憬。”(穆木天:《徐志摩论》)
继《落叶》之后,在1927年和1928年,徐志摩又相继出版了《巴黎的鳞爪》和《自剖》两个散文集。这两个集子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写他在1925年出国欧游的所见所感,以及解剖、省察自己的思想灵魂,因此,在“自我”和“感情”这两点上都比《落叶》集更为突出和显露。《巴黎的麟爪》集中的《巴黎的鳞爪》、《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天目山中笔记》、《吸烟与文化》等篇,是属于写景抒情散文一类。醇厚的兴趣,活泼的情绪,丛集于笔端,便构成了这类散文的抒情特色了。
郁达夫曾把徐志摩散文的特征归结为“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徐志摩《自剖》集的第一辑《自剖》辑共六篇,大部可以归入这一类。这些自剖性的散文,作者的心胸是畅露的,文笔也是生动的,然而,调子是低沉的,认识是空幻的。徐志摩的一部分散文,如同他的一些哲理诗一样,具有启迪思考的哲理性,又具有浓郁的诗情,使得哲理和诗情两相融合,这构成了他的散文又一特点。作者在独自领略风光妙处的同时,总在宣扬他那“人类应该回归自然,与自然融合”的观点。他的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是显而易见的。
徐志摩散文艺术上另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的不少散文和诗很难严格的区分。他将诗和散文二者黏合在一起,难以分开,是他“自己的另创一格的诗的散文”(赵家璧:《写给飞去了的志摩》)。是一种诗化的散文,或散文的诗化。徐志摩这种散文诗化的倾向,是与他在接触社会现实过程中,思想产生振动和郁积,而又急于表达的一种“急不可待”情绪的反映。他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资产阶级作家。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作为新月派的一个主要诗人,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写徐志摩的文章三:浅谈徐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
他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走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
想作诗便作一手好诗,并为新诗创立新格;想写散文便把散文写的淋漓尽致出类拔萃;想恋爱便爱的昏天黑地无所顾忌,这便是我们此刻面对的徐志摩。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那短暂的如同一缕飘向天空的轻烟的一生,甚至没有来得及领略中年的成熟便消失了。但即便如此,他却被长久地谈论着而为人们所不忘。他的率性天真的短暂比那卑琐而善变的长久要崇高的多。
象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着。要知道不是每一个写诗的人都能获得这般宠遇的。也许一个诗人生前就寂寥,也许一个诗人死后就被忘却。历史有时显得十分冷酷。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着这么久,而且谈论的人们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历史要忘掉他,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今天仍然觉得他以三十五岁的年华而“云游”不返是个悲剧。但是,诗人的才情也许因这种悲剧性的流星般的闪现而益显其光耀:普希金死于维护爱情尊严的决斗,雪莱死于大海的拥抱,拜伦以英国公民的身份而成为希腊的民族英雄,在一场大雷雨中结束了生命……当然,徐志摩的名字不及他们辉煌。他的一生尽管有过激烈的冲动,爱情的焦躁与渴望,内心也不乏风暴的来袭,但他也只是这么并不轰烈甚至是悄悄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但这以来一走之间,却给我们留下了恒久的思念。
也许历史正是这样启示着人们,愈复杂的诗人,就愈有魅力。因为他把人生的全部复杂性作了诗意的提炼,我们从中不仅窥见自己,而且也窥见社会。而这一切,要不凭借诗人的笔墨,常常是难以曲尽其幽的。
这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他与林微因的友情,与陆小曼的婚恋,与泰戈尔等世界文化名人的交往,直至他的骤然消失,那灵动奔放的无羁的一生,都令我们这些后人为之神往。
这是一位生前乃至死后都有争议的诗人。象他这样一位出身于巨商名门的富家子弟,社交广泛,又在剑桥那样相当贵族化的学校受到深刻熏陶的人,正如他在《吸烟与文化》中说:“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他的思想的驳杂以及个性的凸现,自然会很容易地被判定为不同于众的布尔乔亚诗人,特别是在二三十年代之交那种革命意识高涨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