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品种最小的鼠
世界上品种最小的鼠?,下面小编来为大家解惑。
世界上品种最小的鼠
巢鼠,又称燕麦鼠,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鼠之一,身长只有6厘米左右,体重5~7克,轻若无物。
巢鼠尾巴细长,多数接近体长或长于体长,具有缠绕性,可以在茂盛的禾草中灵活地攀爬。巢鼠产于欧亚大陆北部。体型比小家鼠更小,外形与小家鼠相似,与小家鼠最主要区别是上颌门齿后方无缺刻。巢鼠的毛色变化较大,常随着环境、气温、湿度不同而有不同的体色,臀部周围毛色比背部毛色更为鲜艳,耳壳具三角形耳瓣,能将耳孔关闭。
巢鼠在我国也有分布,在淮河以北或长江以南,或山区、或平原均有分布,但数量稀少,主要以芦根等禾本科植物的根茎和昆虫为食。由于体型小,常用的一般鼠夹不易捕获。夏季主要筑巢于杂草和作物的茎上,秋季多在草堆中作一个盘状巢或在地下挖洞。巢鼠在3~10月间繁殖,怀孕期18~20天,每年繁殖1~4胎,每胎5~8只。巢鼠对农林业虽然危害不大,但在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上有一定意义。已知它是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及鼠疫传染源之一。
简介
巢鼠,又称燕麦鼠、圃鼠、矮鼠等,因其在植物杆上造巢,故而得名。除了跳鼠科的北方蹶鼠以外,它们在啮齿类中是最小的代表(Mohr,1954,页28-30)。分布地区很广,从中国的华南、华东、华北直到最北的地方都有;不过其密度是有差异的(东北兽类调查报告,1958年)。
巢鼠杂食性。喜食玉米、谷子、大豆、稻谷,也吃浆果、茶籽等。在作物成熟前以吃植物的绿色部分为主。其后则啃食粮食。盗食小麦时先将麦穗咬断,吃掉一部分,其余拖入巢内。曾有报道可捕捉蝗虫、蜻蜓,巢内亦曾发现昆虫残片。巢内贮存物有草根、芹菜等多种植物。饲养条件下也吃肉皮和糖水。
通常夜间活动,有时昼夜均活动。白天常见幼鼠在巢内,而母鼠出洞。体小灵活,性喜攀登,常利用尾巴协助四肢在作物穗上或枝条间攀缘觅食。偶尔也可在浅水中游泳
。巢鼠产于欧亚大陆北部。它的天敌: 猫、猫头鹰和蛇等。巢鼠是体型最小的鼠类之一,身长5.5-7.5厘米,体重只有5-7克。巢鼠的尾巴具有缠绕性,可以在茂盛的禾草中灵活自由地攀爬。巢鼠产于欧亚大陆北部。
特征
体型比小家鼠更小,外形与小家鼠相似,与小家鼠最主要区别是上颌门齿后方无缺刻,臀部周围毛色比背部毛色更为鲜艳。耳壳具三角形耳瓣,能将耳孔关闭。
形态
四肢及尾背面均呈棕黄色调,腹毛及四肢内侧和尾的腹面均纯白色;而采自黄山和祁门的标本,背部毛色均呈棕褐色,毛尖略显沙黄色,臀部略呈棕黄色,四肢背面略呈淡棕色,尾背面棕褐色。腹面毛色灰白色,毛基浅灰色,毛尖灰白色。
外形
外形:属小型鼠类,体型比小家鼠更小,耳壳短而圆,向前拉仅达眼与耳距离之半,耳壳内具三角形耳瓣,能将耳孔关闭。尾细长,多数接近体长或长于体长。
毛色
巢鼠的毛色变化较大,常随着环境、气温、湿度不同而有不同的体色。我们采自繁昌县的一只标本,背毛呈深黄色,臀部毛色更为鲜艳,呈棕红色,且具光泽。四肢及尾背面均呈棕黄色调,腹毛及四肢内侧和尾的腹面均纯白色;而采自黄山和祁门的标本,背部毛色均呈棕褐色,毛尖略显沙黄色,臀部略呈棕黄色,四肢背面略呈淡棕色,尾背面棕褐色。腹面毛色灰白色,毛基浅灰色,毛尖灰白色。
头骨
头骨:头骨狭小,脑颅较隆起,颧弓细弱,颧弓比小家鼠窄,鼻骨比小家鼠短小,鼻骨后缘达不到前颌骨后缘连线,无眶上嵴和颞嵴,顶骨和顶间骨的联合缝在中部平直,丽侧成两钝角而小家鼠顶骨和顶间骨的缝不平直而成一锐角。
牙齿
牙齿:门齿后方无缺刻,上颌笫一臼齿具3横嵴,第一横嵴上有3个齿突,中齿突最大,外齿突最小,内齿突仲向下方。第二横嵴与第一横嵴棚似,第3横嵴3个齿突较发达,但齿突问距离较小,因而齿突高度显得较短。第二上臼齿与第一上臼齿相似。第三上臼齿较小,第三横列齿突不明显。
栖息地
巢鼠在安徽省不论是淮河以北或长江以南,或山区、或平原均有分布。但数量稀少。由于体型小,我们常用的一般鼠铗不易捕获,据颍上县群众反映,巢鼠有时筑巢于芦苇上,蒙城、太和群众反映,巢鼠常栖居于麦田中,作窝于麦秸之上。从我们捕捉的几只标本来看,其中3只是从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地的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捕捉的,1只是在东至县刚刚开垦的湖滩草地中捕捉的,还有1只是在繁昌县江滩苇地捕捉的。巢鼠在本省虽然分布广泛,但数量稀少。在十数年鼠类调查中,仅捕获到数只标本,这可能与我们捕鼠工具有关系。巢鼠体型小,而我们用的鼠铗较大。巢穴筑于草丛中,材料因地而异。巢球状,是叶片造成,每个巢由20~30片叶子精巧搭筑。营巢时用牙齿将叶片撕成许多细条,顺从叶子的趋势卷曲;巢壁分为3层,外层粗糙,中层较细,内层细软。有的用草茎架在一起,内衬细软草叶。巢距地面约40cm,通常只有1个出口。从洞口的开闭,可判断是否有鼠。有鼠则出口封闭。繁殖期鼠巢扩大。巢的数量分布不均匀,一般每平方米为1~6个,数量高时,达8、9个。冬季巢鼠在草垛造窝或地下挖洞……草垛中的巢呈盘状,体积小,巢壁厚,中间有凹陷。如被破坏即在窝下用草重建圆团状的地面巢。有洞口3~5个,洞道简单或复杂。复杂的洞穴有仓库,可储0.5~1.5kg贮粮。春、夏季节巢鼠会将其废弃,另筑新巢。
食性
从东至县湖滩捕捉的1只巢鼠胃内容物看,主要为芦根,荆三棱等禾本科植物的根茎。在祁门和黄山阔叶林内捕捉的2只巢鼠,胃内容物主要为茶籽、毛栗、苔藓、地衣等,另外还有昆虫几丁质外壳。
洞穴
据杜增瑞等(1959)报道,夏季巢鼠在杂草和作物的茎上把许多草茎架在一起,用植物叶子造一个球形巢,大小与拳头相似,只有一个巢口。秋季多在草堆中作一个盘状巢或在地下挖洞。
繁殖
每年3~10月为繁殖期,妊娠期为18~20天。每年可产1~4胎,每胎产5~8仔。幼鼠出生后8~9天睁眼,15天即可独立行动。种群数量高峰与农作物的成熟期基本一致。据东北兽类调查报告报道及杜增瑞等(1959)报道,巢鼠在东北每胎以6-9只居多。A.Ⅱ.库加金(1959)报道,巢鼠在苏联3-10月间繁殖,怀孕期18-20天,每年繁殖1-4胎,每胎5-8只。
分布
本种广布于欧亚大陆,国内见于南北各地,如东北三省、河北、陕西、甘肃、碣建、广东、广西、台湾及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等省。标本采集于繁昌县、东至县、祁门县及黄山芙蓉居和大别山山地的霍山青枫岭。
科属
鼠科有500,是哺乳动物的第二大科,其成员非常多样化,可以分成几个亚科,其中多数成员属于鼠亚科。鼠科中鼠属的黑家鼠、褐家鼠和小鼠属的小家鼠随着人类到达了世界各地,是最成功最常见的哺乳动物,一般视为害兽,也被培养出白化品种供医药试验用。除了人为扩散的种类外,鼠科的自然分布则只限于旧大陆,其中有不少种类分布局限,也有一些种类濒于灭绝或者已经灭绝。鼠科有两个分布中心,
刺鼠一个分布中心是亚洲南部到大洋洲一带,其中以南洋群岛属种最为丰富,另一个分布中心是非洲,其种类少于上一地区。这两个地区分别拥有各自的属种,只有小鼠属mus等极少数为两个地区所共有。除了随着人类传播的几种家鼠以外,鼠科只有姬鼠属和巢鼠属两个属可见于欧洲和亚洲北部,拟家鼠等少数种类分布于亚洲其它地区以外,鼠科的其它种类均局限于这两个地区,其中巢鼠属仅巢鼠一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广大地区,体小轻盈,是体型最小的啮齿类之一,尾部具缠绕性,可以在禾草上攀爬,又称旧大陆禾鼠,与新大陆仓鼠类真正的禾鼠相对应。鼠科成员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形态和习性都比较多样化。典型的鼠科成员形态和习性与家鼠类似,但也有些则有较大区别,如澳洲的澳洲水鼠体型较大,体重可达一公斤,半水栖性,以鱼和其它水生动物为食;澳洲的窜鼠为双足跳跃行动,主要生活于荒漠地带,类似美洲的更格卢鼠;非洲的刺鼠、琉球群岛的琉球刺鼠和从睡鼠亚科移入的刺睡鼠(刺毛鼠)等身上的毛成为了有保护作用的棘刺;还有不少种类适应树栖生活。鼠科中光是鼠属一个属内就有水栖、树栖以及有刺成员等多种不同的成员。鼠属是啮齿类最大的一个属,也是最混乱的一个属,有人认为超过180种,是哺乳动物的最大一属,也有人将一些成员合并或移出,只剩下分布基本限于东南亚和大洋洲的大约80种,种类少于食虫目麝鼩属,但即使这样,仍然是啮齿目的最大一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