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后感
装懂,就是虚伪;真才实学,才是硬道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多读书,尽管很苦,但能苦中作乐,也棒棒哒。我们来领略一下人家写《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的风采吧。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一
学乃乐事:学者乐,懂者乐,识者乐,用者乐。——题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如是说。
宋濂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着真理与智慧的一生。
宋濂小的时候,家里穷,没有多余的钱专门去买书来看,只好四处奔波。借书,看书,抄书,还书……长之以往,所得甚多。
到了宋濂成年的时候,他更是为了拜师请教远赴千里,俯身倾耳而请,一请不得,还要二请、三请,直到老师解答,自己把问题弄懂为止。
这种韧性,这种坚持,比较之下令我惭愧不止,同时也暗自敬佩。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那种沉醉于学习中的心性。试问:在一群华服子弟中尚能不卑不亢,不移心性的人又能有几个?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也许正是这种对学习的痴迷和热爱支持着他,成就了他“开国文臣之首”的美名吧。
也许因为时代不同,我们和宋濂各自要学习的东西和学习的方式相差许多,可他这种精神却绝对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流传、借鉴。
对我而言,学习的过程有乐,学会了有乐,理解了有乐,懂得了有乐。当你可以自如地运用时,那更是一件乐事。
在读完全文的一瞬间,我的心中泛起了一丝奇异的明悟,我突然理解了学习这件乐事,理解了宋濂口中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的心中也泛起了由衷的敬佩。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二
上周,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赠序。讲的是明初文学家宋濂幼时到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学完整篇文章后,我的感触极大,作者的求学经历让我难以忘怀,其中一小段让我最为感动。
文章的部分内容是:“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把自己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刻画的很是细致,而这段主要是要告诉我们,对待老师我们要持以尊重的态度,对于学习,要持以虚心,实事求是,不懂就问的态度。
俗话说:好问是成就知识之基础,知识是成就未来之基础。对于学习,我们就应该勤学好问。
读小学的时候,我记得老师对我们说过:“问问题,不是代表你愚蠢,而是代表你虚心;不懂装懂,那叫做虚伪。不仅这样,还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是啊,我们都不愿做一个虚伪的人,不仅这样,我们对于学习还应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要有“火烧眉毛,快灭火”的想法。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竞争,你就的落后,落后,就会被社会淘汰。
知识不分大小,但分多少,无论是平常生活中的小问题,还是大知识,我们都要有想要钻研它的欲望。同时,我们也不能骄傲,必须抱有谦虚的态度。宋濂写到: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这不就正表现了他谦虚的品质吗?
对于老师的批评,我们也应该抱有:有错改之,无则加勉的思想,对于老师的讲解,我们要耐心听讲,不能老师讲东自己想西,因为,这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也是狂妄的表现,同时,也是愚昧。
这篇文章对我的感触极大,也让我明白了许多学习上和师生关系上的道理。谦虚,好问,实事求是,这是学习的必备素质。尊师,懂理这是做人的道理。
装懂,就是虚伪;真才实学,才是硬道理。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三
读《送东阳马生序》,我眼前仿佛浮现出宁濂在冰雪天里忍受着刺骨寒风抄写书籍,在乡野的小路间奔波寻师、在深山中若觅住处,以及身穿破絮却仍自得其乐的样子。不禁深深感叹:果然唯有勤与苦,才能为将来开阔一片天地,造就一位将才。
宋濂元疑是在贫苦中求学的一他幼时家中没有书,成年时无法拜师,无法有鲜艳明丽的服饰甚至是保暖的衣服。这一切的辛苦,是我们无法体会的。对于我们而言,所谓的“辛苦”是父母老师给予的期望和几份作业。我们面对着父母老师般切的希望,却把它们想象成无形且巨大的压力,我们面对着书桌上的作业,却把它们想象成无法跨越的大山。于是我们仰天长叹:“我们很辛苦!”可这“辛苦”没有半点能与宋濂的苦相比,因为至少我们能坐宽敞明亮的教室,捧着属于自己的崭新的书本,聆听老师的讲课。这些,怕是宋濂幼时所不能企及的。
可是宋濂没有在苦难中退缩,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勤,去攻克那些苦所带来的困难。没有书箱,他便借他人的来抄写,没有老师,便四处访问;没有衣物,便默默忍耐寒冷与嘲讽。尺因他心中有读书的愿望与乐趣,他便能克服苦难,以勤求知。
而我们,在面对学习中的难题,学习中的苦难时,是否也应把苦难作为度过无涯大海的舟,以勤奋作为登顶的捷径,不惧一切,向上攀爬?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应当向宋濂那样,把苦难与困难当作是到达彼岸的帮助者、垫脚石,,把勤劳当作是通往成功的阳光大道,以勤为径,以苦作舟,在生活、学习中奋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