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及加强建议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常态,事业单位应认清新常态下财务领域的趋势性变化,正确把握做好财务工作的新要求。下面小编通过分析新常态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提出几点加强建议,欢迎阅读。
新常态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
1财务管理缺乏新型的财务管理观念
现阶段,有不少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依旧处于传统的财务管理阶段,未树立新型的财务管理观念。众所周知,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管理活动,单位必须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重要议事议程中。但是目前,依旧有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混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事后核算等情况时有发生。有的财务人员不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财务管理意识停滞不前,实际工作中未按照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来综合预算、监督、控制单位资金活动。
2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制度
具体体现在:一,单位财务人员素质较低,工作意识薄弱,更有甚者并非会计专业出身,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就是财务制度不完善,财务人员准入门槛低。二,部分事业单位在得到上级单位的资金后,并未对资金进行综合预算和控制,在资金挪用上缺乏严谨性,造成极大的浪费。与此同时,资金的分配覆盖面大,将不属于专项活动范畴的费用也列入其中,资金分配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及模糊性,不仅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还给不法人员提供了贪污的机会。三,有不少事业单位进行流动款项管理过程中,财务人员在单位购买财务和相关设备时未及时清算,从而引起坏账、死账问题。四,财务人员岗位分配不合理,有的人员整天无所事事,有的人员却忙的焦头烂额,并且存在明显的兼岗现象。五,有的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监督、考核制度,更有甚者没有构建相关的约束制度,时间一长,财务人员就产生了工作惰性,工作热情减退,责任意识不强。
3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力度不强
有的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规范性、合理性,执行力度不强。首先,缺乏合理的费用审批程序;在经济事项的流程控制上太过简单,只注重事后审批,忽视了事前控制。在费用开支上主要以事后“实报实销”“先审批后审核”的程序为主。其次,未及时分离一些不相容岗位,职责权限划分不清晰;部分事业单位未清晰划分各岗位的具体职责权限,一直遵循着“谁收费谁领取核销发票、坐收坐支”的情况。此外,部分事业单位将资产保管、处置与报账会计职能混在一起,也没有专门的经手人与审核人。
新常态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加强建议
1树立新型的财务管理观念
首先,事业单位应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及自身的职能作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树立新型的财务管理观念,推动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同时不断强化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将职业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渗透到财务管理全程中,力争实现一批优秀的财务管理工作队伍。其次,做好事前、事中的监督、管控工作,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最后,构建新型的成本效益观念、理财观念,增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
2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及监督制度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要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财务管理水平,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就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及监督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作用,使财务人员注重相关法治,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事业单位在构建财务管理、监督制度过程中,应考虑岗位分工制度、流动资金管理监督制度、会计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评价制度等。
3构建规范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构建内部牵制制度;事业单位应严格遵循不相容职责相分离的原则,明确财务管理具体工作岗位和职责权限,构建适应各经办人员间的相互牵制机制。其次,构建规范的内部稽核制度;主要对单位资金来源的科学性、收入的完整性,支出的效益性、合规性,财务管理的安全性,以及重大经济事项的执行情况等进行审核。最后,健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4健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科学编制单位预算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系统已经步入自动化的电算化时代,而对于部分条件不充分或缺乏现代化设备的财务部门来说,应及时更新和完善相匹配的财务软件,将计算机技术与财务管理工作紧密结合,以全面体现财务管理的优势作用。此外,应细化部门预算,科学编制单位预算,强化财务管理的预测能力;事业单位应充分认识到合理分配与筹集资金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严格按照上级财政部门要求以及结合自身管理需求,对各项资金进行科学的收支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