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论文

2016-12-27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从诞生之初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中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实践中出现的世俗化、同质化、庸俗化等问题,日益成为自身发展的制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生新闻论文,供大家参考。

民生新闻论文范文一:浅谈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及其思考研究

【内容摘要】当今,在媒介发展的大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民生新闻的需求,同时也起到了塑造国家媒体报道事实接近百姓的公众形象。目前,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快速发展,国内的众多地方电视台都在积极兴办并争相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有些地方电视台也适时产生了一些社会效益比较好以及收视率较高的著名栏目和著名主持人。这些优秀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取得成功的关键都是能够植根于地方新闻的土壤,站在百姓的利益立场说话,积极行使舆论监督的神圣职责。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 问题 思考

一、 电视民生新闻

(一)定义

关于“民生新闻”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虽然如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民生新闻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在内容上关注群众的生存状况、喜怒哀乐,在形式上充分运用先进的传播手段,以期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进一步拉近电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趋向。民生新闻不是一个有关新闻体裁样式的具体概念,而是一个新闻形式的综合概念

[1]。

(二)特点

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要归功于它独有的特点和优势。首先,关注民生现场,贴近百姓生活,平民化色彩浓厚。其次,服务性强。民生新闻是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下,以服务化的理念来关注民众生活,使新闻变得可看、管用。再次,报道领域宽广。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扫描。最后,地域性强。民生新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由于各地域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不同,民生的具体内容也不同。

(三)研究意义

通过对国内地方电视台发展民生新闻进行深入研究,以此能促进国内电视民生新闻的极大进步,同时也能提高地方电视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既对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改革创新和更好的服务受众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也对促进民生新闻的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一定的应用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骤的加快,新闻界的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发展。电视新闻节目不仅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刚刚发生或是正在发生事件的信息需求,还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知识的需求、审美的需求、娱乐的需求等多方面的需求。近几年来,在境外新闻媒体的大量涌入和国内主要核心媒体—中央电视台的双重挤压下,各省市电视台的新闻播报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地方电视台都在寻求自己的发展出路。新闻内容的精品化与播报形式的创新化成了吸引观众眼球、增加收视率的最佳策略。

(四)前人研究

许娅在《中国民生新闻解读》中写道电视民生新闻不同于中国传统电视新闻的新闻操作理念,其勃兴发展不是偶然的,它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它的广受关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现实意义,因而有着较大的学术研究价值。

陈科羽在《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研究》中写道: 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的新的报道方式,有巨大的学术观照价值。新闻理论工作者有责任对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符合中国政治架构、传播环境的电视民生新闻新内涵。

周璐的《审美视野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初探》写中阐述道:民生新闻取材于平民、关注市井百姓,彰显出大众化新闻的旺盛生命力。民生新闻给地方电视新闻赢得了更广泛的表现空间和更新锐的新闻视角,形成了与央视权威新闻的互补。这些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它的关注。

还有路璐的《解析电视民生新闻的资源优势》;陈静的《民生新闻主持人的文化审视》和邬光照的《当前地方电视台经营战略研究》等等对电视民生新闻都有详细的研究。

二、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内容缺乏深度 : 目前以“直播”、“快报”等命名的民生新闻节目占领了晚间新闻部分时段,以至于“千台一面”的现象日益突出,致使新闻节目从框架到策划思路,从内容到主持风格与表现形式都似曾相识。大量可以创新形式、挖掘题材、拓宽领域的新闻素材没有被真正被发掘。某些“民生栏目”只是一味地报道天灾人祸、邻里纠纷等琐事,往往仅仅满足于对事件进行简单的记录,使新闻流于表面,缺乏思想深度。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二)内容庸俗化、娱乐化现象突出 : 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一些民生新闻对色情、暴力、凶杀内容趋之若鹜,在制作手段上存在娱乐化倾向。为追求视觉刺激,常常采用过程实拍、细节展现的报道手法,从而使低级下流、污浊不堪的东西充斥荧屏。更有甚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惜歪曲事实真相,曲解新闻事件,甚至将新闻事件庸俗化,而置媒体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于不顾,过度炒作,一味追求轰动效应。

(三)缺乏求实精神,干预事件 : 在人文关怀理念的引领下,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感情的天平往往倾向于弱势群体,带上了鲜明的感情色彩。一些媒体的舆论监督缺乏“与人为善”的宽容态度,陷入一种狂热偏执的状态,经常处于激动或者浮躁情绪的状态下,只听信当事人的片面之辞,常常在没有调查清楚之前便迫不及待地发出报道,或者打着人文关怀的旗号,不问青红皂白对当事人大加讨伐,犀利尖锐却缺乏冷静细致的思考。“富士康诉记者案”便是一典型事例,我们应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媒体应该具备人文关怀,但是前提是保持头脑清醒,具有严谨的态度。

三、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及思考

(一)贴近式报道,建构为市民服务的公共平台

民生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的特点就是它关注“民生”,因此,其节目的定位也是关注人民生计,关注市民生活,因此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注意在语言中体现人文关怀。要培养出优秀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首先要真正树立服务民众的传播观念,提高自身修养,加强主持人的基本功训练,做到播说结合,亲切自然,用正确的观点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价值坐标和行动参照。其次要形成个性化的播报风格。要认清民生新闻的“关怀民生”的特点,同时要具备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独创的构思以及独有的表达。

(二)互动式传播,加强民众参与意识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一定要提升节目的品位,这就要求节目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格调,而不是简单记录。因此,节目应该适时引入“公共新闻”的理念,将“民生”与“公共”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节目的文化含量与社会品格。此外,还可以整合新闻资源,实现跨区域联合。这需要不同地区的民生新闻加强合作和互动,这样可以开阔本地观众的眼界,提高他们的收视兴趣,同时也丰富自己的节目内容,减轻日常工作中的选题同质化、选题匮乏的压力。

(三)个性化播报,打造个性化的明星主持人

新闻节目的播报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除了有过去的新闻播报节目,还增加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专题节目等。这些节目不仅使播报的新闻事件更加具有新闻性,同时也更加突出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和思维性。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促进重塑电视新闻媒体亲民有信的公众形象的作用。

(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1.记者要深入群众生活

这样才能真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拍摄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

2.坚持“政治家办台”

增强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是新闻工作者的第一要务。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防止电视民生新闻低俗化,让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的民生新闻唱主角。

3.以正面报道为主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加强责任感的培养,以推进和繁荣先进文化;传播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批判腐朽文化。

开民生新闻先河的《特别关注》、《南京零距离》、《新闻夜航》等均以对社会的丑陋现象进行揭露和解析为其舆论监督的特色。电视媒体在进行监督性报道时,不能动辄以“救世主”、“包青天”自居,以判官的口吻,将个人化、情绪化的东西掺入报道之中。

媒介监督的过程主要是“监察”,告知以真相、真情,推动民意去督促,往往就造成了媒介的“越位”,特别是媒介的批评性报道,甚至会影响到司法程序,造成“媒介审判”现象。因此,媒体应该坚持客观公正报道,杜绝主观臆断,弄清事情原委,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做到监督而不添乱,解决不包办,到位不越位,发挥电视特有的舆论监督功能。

四、 结语

尚处在发展中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这类节目在诸多省市电视台的相继成功“打响”,无疑对国内电视新闻界的采编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民生新闻将拥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民生的内容及其精神理念将会贯彻于电视新闻发展之中。电视新闻从业者应该逐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发扬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不断创新节目形式,当好“把关人”,使电视民生新闻健康、稳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玉明.电视民生新闻及其长远发展探析[J].攀登,2009年04期

[2 ]陶涛.关于民生新闻现状的几点思考[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06期.

[3]周小普.民生新闻: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表达[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02期

[4 ]张峰 电视民生新闻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的若干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5]王雨霏.电视民生新闻的时代特征及地域性差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侯迎忠 电视民生新闻研究综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 年05期

[7]樊建军.浅论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J].新闻世界,2009年11期

[8]李永鹏.民生新闻在地方性电视台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年11期

[9]王卉玲.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民生新闻论文范文二: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研究

摘 要: 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栏目自开播以来受到人们的欢迎并创造了一系列的收视奇迹。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形态,它的出现突破了中国电视新闻一贯的政令新闻播报形式,使电视新闻取向下移,镜头对准了普通百姓,实现了民生话语权电视化表现,并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也己经成为新闻类节目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在传媒业竞争激烈的今天,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不断推进,电视民生新闻遭遇了瓶颈现象,一些潜在的危机,比如目标定位不清、媒介职权泛化、内容取向偏颇等问题,威胁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电视民生新闻要突破困境,就必须一边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一边摸着石头过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在探索中前进。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 新闻的成功 存在的问题 解决方案

引 论

伊尼斯说过,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一种新媒介的诞生也必然带来一种传播符号和表达方式的革命。报纸的出现源于文字的产生和造纸术的发明,广播的诞生使得声音能够远距离传播,胶片的面世可以让瞬间成为永恒,而声音和画面的有机结合使电视的出现成为可能,因此,电视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也成为迄今为止最具有大众化特质的媒介。就电视而言,声音和画面的结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较之报纸的静态文本和广播的单调声音,电视更有动态美,更富有感染力,也更能吸引大众的注意力。电视新闻作为电视节目的主要形式,也由最初的沿用广播报纸单调的传播形式,逐步走向声

画结合的形象化传播。随着我国电视新闻节目样式的逐步多元化,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形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一、民生新闻的概念

时至今日,“民生新闻”在中国己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究竟该如何给“民生新闻”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至今业内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看人们对民生新闻的定义

1.1 从受众定位看

民生新闻的定义基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把电视民生新闻受众定位为城市市民的,比如: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导范围,以与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这类定义缩小了民生新闻的范畴,把民生新闻仅仅定义为市民新闻,忽略了市民群体以外的其他人群,存在一定的狭隘性,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民生新闻。

另一种是把电视民生新闻受众定位为广大民众或者老百姓,此类定义从广大民众出发,基本涵盖了民生新闻的受众主体,一些学术界人士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苏州大学陈龙教授认为从学术角度看,民生新闻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具有独立内涵的新闻学概念。广义地说,所有新闻都是为了民众和民众关心的,因此,

应该都是民生新闻。

1.2 从节目形态、话语建构、报导风格等方面定义民生新闻者有:

电视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生活为主体的新型电视新闻节目;民生新闻的提出是针对当前社会的“话语建构”,它只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过渡产物上升;民生新闻不应该再作为新闻题材的一种,也不单纯是一种固定的节目形态或新闻体裁,而应该是一种风格追求与手法运用汇。

显然,上边只是就民生新闻某一方面的特征对其下的定义,是不全面的。通观所有的观点笔者认为:民生新闻是指带有地方化、百姓化特色,以广大群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热点事件、生活资讯等为报道主体的一种新闻类型。在新闻理念上,强调新闻民本意识的回归;在节目选材上,注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在播报方式上,采用主持人“说”新闻的方式来改变以往“读”新闻的定式;在节目制作上,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方式,实现与观众的沟通和互动,服务社会。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

2.1电视民生新闻的成功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至今,已有八年时间,其间有迷茫,有仿徨,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电视民生新闻也在这些曾经的磕磕绊绊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节目运作策略,并以此成功打造出不少自己的品牌栏目。

2.1.1创新的电视民生新闻运作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一经出现,对整个中国传媒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理念,促进了新闻事业的改革。同时,它还创造了栏目亿元广告身价的奇迹,而这些,都应归功于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新颖的运作策略。

2.1.1.1放低视角,站在平民角度上,抒发人文情怀。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两个‘舆论潮’:一个是新闻媒体的‘舆论潮’,一个是老百姓的‘口头舆论潮’。老百姓从自身的感受出发,他们每时每刻都会关注一些共同的领域、共同的问题,在口口相授之中形成民间的

舆论场,那些相对集中的社会话题,就成为一段时间的热点问题和热点话题。” 过去,媒体总是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好像媒体是国家领导人的,跟老百姓没有多大关系,媒体的视角是向上的,时刻关注的是国家领导人的动向,至于老百姓关心什么媒体漠不关心,他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媒体关心的只是媒体的“舆论潮”,对老百姓的“口头舆论潮”置若罔闻、视而不见,没有平民视角,导致节目收视率较低。而民生新闻正是看到了新闻界中被人丢弃的这块肥沃土壤,看到了强大的观众需求,因此强调平民视角,可见它的成功也是必然的。

2.1.1.2运用采访式语言 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电视民生新闻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市民话语的体现。它从过去的第三人称式的新闻叙述转为第二人称式的采访式叙述,这种人称转换使它可以摆脱传统新闻的叙述角度所带来的宏观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矛盾与尴尬。但这种向大众话语的靠近也容易使民生新闻陷入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误区,做一些低级趣味的新闻来迎合观众,提高收视率,这一点后面还将提到。

2.1.1.3日常话语,互动的播报方式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

传统新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俯视和说教,而民生新闻注重建立与受众共通的意义空间,增强了人际传播功能,具有大众亲和力。首先,主持人和记者用充满幽默、服务型的语言,以讲故事、聊天的口吻和方式向观众展示新闻事件,极富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同时,主持人在播报时尽力淡化播报的概念,注重情感的传达。另外,鲜活的市井语言的运用也使民生新闻更亲民。除此之外,在电视民生新闻中,还会让普通老百姓做新闻主角或是参与评说新闻的主角,在镜头前畅所欲言,或者通过现场热线、手机短信、网站以及DV记录等多种参与方式,将受众的声音直接引到节目中来。

2.1.1.4民生新闻工作者把民本放在首位,关注百姓生活,为民服务,凸现媒体主张。

民生新闻始终把地方生活资讯放在首位,整合区域资源,服务地方,服务百姓。在《南京零距离》中,政府活动、会议新闻经常被压缩到屏幕下方以滚动字幕的形

式出现。对此,《南京零距离》所在的江苏城市频道总监景志刚认为:“我们更多是考虑老百姓,我们在做的是老百姓生活中的愿望,生活中的困难等等,从题材上看是灾难报道和投诉,但实际上是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是他们的一种心灵状态,正是这些东西在支撑着我们的收视率”。

任何新闻最终的价值取向都和媒体自身的主张有关。一条新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面对百姓生活中的同一个问题,不同媒体、不同记者做出的新闻在意见上可以是截然相反的,问题就在于,你做这条新闻的出发点是什么。

2004年8月8日,湖北十堰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新闻》栏目记者接到37名工人的集体投诉,这些工人通过两家职业中介机构被介绍到东风公司某专业厂工作,介绍人许诺进入公司后每人每月基本工资是300,其余的都是计件工资。但进厂一月后他们并没有领到基本工资,只是拿到了二三百的计件工资。为这份工作,这些来自五县一市的农民每人不仅给中

介机构交纳了2500元的中介费,还给用工方的中间人3000多元的好处费,照此下去,他们要干两年才能挣回找工作的费用,因此他们要求中介公司退还相关费用但被拒绝。该栏目记者通过暗访知道情况属实立即亮明身份,中介机构的负责人知道情况的严重性,提出条件只要此事不曝光一周内就还他们钱。这对记者来说是一个难题要是曝光农民工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到,要是不曝光就意味着记者拿不到制片经费,在这种情况下记者选择了不曝光。37位农民顺利拿到了属于自己的钱,而那名没有发稿的记者虽然少得了几百块钱的制片经费,却以实际行动诊释了电视民生新闻的民本价值取向,彰显了新闻工作者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充分的社会责任感,也为所在电视台和频道赢得了声誉。

2.1.2新闻自身特性与社会生活的需求

2.1.2.1新闻价值是衡量一个事情是否是新闻的标准。

从新闻价值层面分析,民生新闻往往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首先从时间上保证了新闻的新鲜性。很多次,《新闻直通车》的记者都是接到反映突发事件比如车祸、矿难的热线后立即奔赴现场,用摄像机记录正在发生的一切。其次,也保证新闻和

受众在地理上的一致性,从而也有了心理上的接近性,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再次,民生新闻所报道的相当多的一部分新闻都具有趣味性,符合新闻价值的趣味性因素。从经营角度来说,民生新闻社会关注度高,成本低,而且属于特色经济,回报却很高(不俗的收视率一般都会带来不俗的经济效益)。于是,采访本地新闻,关心本地民众的民生新闻不约而同成为各城市台的选择。所以民生新闻之所以受欢迎,并不是因为被称作民生新闻,“而是因为它回归了新闻的本质,对新闻真实性、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的新闻价值的判断以及趣味性、知识性、服务性等新闻价值的辅助性因素的运用,实际上就是新闻本质的一种回归”。

2.1.2.2社会生活需要民生新闻

说到“民生新闻”的崛起,我们无法忽视的一个大背景就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多次强调执政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公民可以查阅政府公文,涨价前要开听证会,结婚无需单位证明,婚检自愿,取消收容制度,机动车撞人不“白撞”。而作为对社会最灵敏的反映——新闻媒体自然而然地经受了社会大潮的洗礼,报道民生,反映民生,成为这一时期新闻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2.2现阶段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虽然电视民生新闻有很多优势,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容回避的是,在突破传统,昂步向前的过程中,当前的电视民生新闻也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是陷入了几个误区:

2.2.1内容误区—新闻内容肤浅,重点不突出,过度运用娱乐化手段,对有价值的新闻缺乏深度报道。

“民生新闻”类栏目内容肤浅,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大量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充斥其中。我们可以从新闻的作用上来看这一点。新闻不只是让观众看热闹的,新闻应是“为读者、听众和观众提供关于重要事件的知识和理解,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解力,还有助于增加他们的判断和行动

能力。”而现实的一些电视民生新闻在反映城乡生活时,有意向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新闻的“世俗化”靠拢,新闻中充斥着大量并不具备新闻价值的市民小事、奇闻怪事,充斥着大量十分琐碎且重复日常存在的如邻里争吵、家庭纠纷、被盗被骗甚至极其一般的小车祸等所谓的“市民喜欢的新闻”。毫无疑问,这些新闻对提高观众的判断和行动能力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其二,对一些本来具有较好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反映得不够充分。有些民生节目新闻报

道存在单单的就事报事现象,没有提供受众真正想知道的信息,缺乏对新闻背景等的深度挖掘。比如有媒体对拆除违章建造的商场的报道,在电视屏幕上,我们看到群众说好,看到违章建筑倒了,却没有看到未来规划图,没有见到一个商家在拆违过程中的经历,没有把拆违的好处说透,没有把带来的利益损失说清,没有把以后的打算说明,只是直白的报道新闻事件,没有深入挖掘新闻中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面,缺乏应有的新闻深度,丢失了新闻原本具备的较好新闻价值

其三,电视民生新闻普遍盛行“新闻娱乐化”,常常在新闻中看见“现场秀”式的表演。编导们打着“从收视率出发”的大旗,大量运用娱乐手段,对一些社会影响不好的新闻做了深入调查,通过迎合观众的猎奇、窥探心理,达到提高栏目收视率的目的。如苏州电视台某频道的《社会传真》栏目为了曝光地下色情场所见不得人的勾当,竟然前往那里偷拍脱衣舞表演,而且只是在表演者马上赤裸的一刹那,才在要害部位打上了马赛克,节目播出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悬疑、色情。不但给社会生活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也不利于电视民生新闻建立社会公信力和良好的传播形象。

其四,盲目划清“民生新闻”和“时政新闻”的界限。一部分民生新闻采编者对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的关系产生了误读,在他们眼里,民生新闻强调就是日常生活化,就是生活琐事和奇异怪事等等,他们把本土发生的稍微具有社会意义、政治意义或比较严肃的新闻都排除在本土化之外,一律看成是所谓的“与民生新闻格格不入”的“时政新闻”。于是,新闻报道成为市民生活小事、奇事、怪事、丑事的客观记录。

2.2.2栏目误区—在不同城市及同一城市的不同民生栏目中出现同质化、栏目风格僵化的现象。

随着《南京零距离》的成功开播,全国各省市开始效仿《南京零距离》,但大多数都是简单的模仿,只是简单的拿来,而没有创新。有的甚至连节目名字也采取“拿来”的做法,如兰州电视台的《兰州零距离》、无锡电视台的《无锡零距离》等。使得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区域化特色和优势被掩埋在大体一致的节目类型和风格中,致使如今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节目风格僵化。为了避免不同城市之间的民生新闻同质化,我们提倡民生新闻本土化。

即使同一城市同质现象也是很严重的。比如在南京,每天就有《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绝对现场》、《直播南京》、《服务到家》、《标点》、《大刚说新闻》、《江苏新时空》8档民生新闻栏目面对受众;在济南有《今日新闻》、《拉呱》、《民生直通车》、《生活帮》等栏目。不难想象,多个定位相同、风格大体一致的栏目聚集于同一市场,竞争会是何等的惨烈和同质。然而,在一定的市场内,新闻来源又是有限的,同质的惨烈竞争反作用于节目.就带来了书目内容的重复浅表化.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栏目风格,有时在这个民生节目中刚看完的新闻拨到下一节目就又是一模一样的,让人觉很无聊。长此以往,观众最初的兴趣将渐失,审美疲劳也将产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果民生新闻仍陷于同质化竞争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没有实现竞争优势的升级,就会失去原有的生机和活力,只能依靠惯性缓慢前行,直至停滞。

2.2.3价值观念误区—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把提高节目收视率作为主要目标,缺乏社会责任感

电视民生新闻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市民话语的体现。它从过去的第三人称式的新闻叙述转为第二人称式的采访式叙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体制话语向商业话语和大众话语妥协与共谋的产物。它借都市化的题材完成了一种民间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而“大众文化就其本性而言是一种商业文化,消费性和享乐性是其主要特征。”“大众文化制造者只有变本加厉地刺激人们感官,永不停顿地吸引都

市大众的注意力,才能使城市文化市场在不断的淘汰和求新中进一步运作下去。”因此,民生新闻从一诞生,就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消费主义外衣。它向观众推销的不仅是一种报道形式,更是它的广告段位。这也是它把市民作为主要对象的一个原因。而对电视民生新闻来说,收视率比传统的时政新闻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这也使得如今的有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把观众的注意力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作为唯一的价值追求,一味的取悦观众,民生新闻也因此流于世俗、庸俗和媚俗。另外,在广告选择上向钱看齐,甚至播出虚假广告,如某些特效祛斑、美容化妆品广告,某些特效医疗保健品广告,这些是电视民生新闻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结果,也使电视民生质量打折。

2.2.4受众误区—偏爱市民,忽视农民。

新一代党中央领导反复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施政纲领,电视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反映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展示生存状态,表达心声,帮助指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彰显了民生新闻的大众价值取向和草根情结,然而,这一切似乎仅仅局限于对城市市民,脱离了中国最广大的农民。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李良荣认为,地方电视台处理民生新闻时更多的只是一种“市井新闻”,因此“民生新闻”称为“市民新闻”比较妥当;湖南经视《都市一时间》将“民生视角”即真正的“用普通市民的角度去看问题”,

“关心市民的、市民关心的”视为自己选择新闻的标准。从以上的学者论断和业界实践可以看出,农民被排除在了民生新闻之外,至少,农民在民生新闻中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2.2.5舆论监督存在缺位和越位现象

新闻传媒不仅仅提供了舆论监督的平台,同时“他反映、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媒介舆论监督的力度已经成为受众衡量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来源。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更是使媒介舆论监督的力度发展到了顶峰。但存在着缺位现象,有些媒体成为生活垃圾、缺水停电的代言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处于社会底层的相对“弱势”群体,话语却严重缺失,如农民的打工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在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中被边缘化。另外部分

媒体凭借拥有的绝对话语权,以媒体自身的价值判断和媒体感情对新闻事实进行取舍,以当事人自居,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大打折扣,随之带来的便是批评的片面化甚至出现“媒体审判”的越权行为。

引言中已提到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是声音与画面的有机结合。所以,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符号—声音和画面的组合。而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在用声音还是用画面表达新闻事实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形成共识,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声音和画面还有一定程度上的缺失,新闻人物的发言权让播音稿抢去了风头,声音处理不到位等问题时有出现。有些节目拍摄的画面过于粗糙,画面构图、镜头剪辑衔接没有系统思维,画面大而化之,没有细节,缺乏画面语言应该展现给受众的形象性。

3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3.1现阶段电视民生新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由于电视民生新闻跨越时间比较短,没有成熟的制作理念和理论指导,自然而然的就会

出现一些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下几个方面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3.1.1城市市民的目标定位束缚电视民生新闻进一步发展

当代中国“正处在都市化的发展高潮阶段,在未来的20到30年间,中国城市将从目前的600多座发展到1300多座,城市人口将从目前占全部人口的30%增加到65%,将有5亿多农民走进城市,这一社会结构的变化为电视民生新闻把城市居民作为目标受众提供了决策依据。另外城市人口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看民生新闻,可以提高收视率,而且较之大多数农民而言,市民收入高,有相当的消费支出,容易得到广告商的青睐。而农民居住区域分散,交通不便,再加上新闻采集传播的成本较高,用于媒体消费的支出较少都成为农民在现阶段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中失语的重要因素。

3.1.2过分突出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角色意识

尽管新闻媒体也清楚自身与行政部门、法律部门不同的功能定位,但电视民生新闻在帮老百姓维权方面的确做得很好,所以受众“赋予”了它政府职能部门角色的含义。在发现问题与圆满解决之后,栏目组得到百姓的赞誉和好评,使电视民生新闻“包青天”的情绪高涨。而有些记者凭借在电视镜头前的绝对话语权,以民众“代言人”的身份自居,这一切不仅违背了新闻信息客观记录者的角色定位,而且扰乱了有关部门正常处理事件的程序。

结 论

电视民生新闻的诞生是地方电视台生存发展博弈的产物,也是电视新闻改革和发展的必然。它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传统电视新闻的政治意识形态宣传,改变了被严肃呆板的政要会议报道充斥的电视荧屏,让电视新闻的取向下移,镜头对准了普通百姓,增加了普通人说话的机会,实现了民生话语权的电视化表现。电视民生新闻把新闻的价值需求定位于普通人民大众的需求之上,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预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以“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情怀、民生的态度”时刻关注民生状态。2002年至今,电视民生新闻己经走过了八个年头,它在推进电视新闻改革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虽然也存在诸多问题,但电视工作者也找到了相应的对策,任何事物都是有发展的空间的,民生新闻也会在不断地探索与改良中前进的。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1.

[2]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6-15.

[3]聂艳梅.广告公司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地位和对策[J].广告研究,2001(1):13-14.

[4]陈瑜.海岩自述:我的小传[EB/OL].北方网. 2003-06-24.

民生新闻论文相关文章:

1.民生新闻的传播理念研究论文

2.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与创新论文

3.大陆、台湾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对比研究论文

4.县级电视台新闻报道的思考和出路探讨论文

5.报刊新闻语言的失误现象分析论文

6.浅谈OpenPOWER的发展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