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有关论文

2017-06-17

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是人的思想素质,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的文化素质,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人的生活素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有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有关论文篇一

《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

【摘要】 人的素质是指人自我生存、自我发展、适应各种社会活动的综合能力,包含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生活素质;素质教育是以人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是人的思想素质,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的文化素质,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人的生活素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基础教育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个根本性问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关系到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笔者作为一名山区农村小学的校长,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践中作了一些探讨,认为,正确理解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能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1 人的素质与素质教育

什么是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指人自我生存、自我发展、适应各种社会活动的综合能力。应包含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生活素质。

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生活素质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换句话说,素质教育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让学生既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又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生存技能的综合教育。

2 教育方针与素质教育

我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出来的人必须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必须是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涵盖了教育的方向、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明确了教育应当“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问题。

教育方针更明确、更直接地突出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宪法原则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教育方针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表明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对象的基本素质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教育方针拓宽了对培养人才途径的认识。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但不是惟一的实践活动,我们培养人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更要坚持教育同整个社会实践的结合。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3 应试教育与教育误区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的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

由于历史原因、封建陋习及当前的城乡差别,使得人们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的愿望还非常强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尤其是面对升学、高考等不可逆转的指挥棒时,多数家长轻“素质”重“应试”,把教育变成“成绩加工厂”,使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剥夺了孩子所有的“自由发展时间”。许多老师更是视“听话”“分数高”为素质教育的蓝本,以僵化的思想、陈旧的手段教育学生,导致学生厌学、甚至逃学。显然,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误区”。

3.1 “瘸腿”教育。考试得高分是智育素质的要求。但是,只为分数而教育,却成了应试教育下的现实,学生的品德、修养、生存能力、自立能力等如何,这些关系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宝贵知识全都被置之度外,“瘸腿”的教育必然造就“瘸腿”的学生。

缺生存能力:有一高考生考到480分,上不了大学,回到家什么都不会做,整天无所事事,东游西荡,后来因抢劫、偷窃、打架等被抓进公安局。

缺生活能力:有几个大学生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农村学校较艰苦,教师要自己煮饭,他们跑到校长室请求,说:“校长,我们不会煮饭啊,现在以人为本了,怎么连煮饭都要自己的啊?”校长哭笑不得。

缺伦理道德:有一个大学生,与大学同学结了婚,妻子是广州籍人,在市机关工作。父母满心欢喜去广州见儿媳,儿子引着父母见儿媳,可儿媳看见两个老人老态龙钟的样子,非常不高兴,睥睨一眼就走开了。

缺社会知识:深圳某小学一名三年级学生回农村老家一趟,发现老家的瓦房顶上会冒烟,门前有小溪,很好奇,就在父亲指导下画了一幅图画。在学校上美术课时,老师带着学生在楼顶上观察城市的房子,然后要学生画一幅画,这个学生感觉城市的房子没特别,正好将回老家画的画得意洋洋地重新画一幅交上去。老师看见很是生气,说:“你画的是房子吗?矮矮的,三角顶,顶上还会冒烟?周围乱七八糟的,是房子吗?重画。”结果,学生回到家哭叫:“爸,你骗我,老师说老家的房子不是房子。”

3.2 怪异名师:“高考状元”、“中考状元”“奥赛第一”造就了怪异名师。

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把学生大量精力和时间消耗在反复练习、死记硬背上,提高考试的熟练程度上;

有些学校为了追求“高分”,不惜本钱动员已考上大学的学生返校复读,有的高分学生被当作“大熊猫”一样,专门配置设施齐全单人宿舍(被称作状元楼),专门教师陪读,吃喝拉撒有人管,人文“至极”,非把这个学生攻上清华、北大不可;

有些学校偶尔考到一个某某市单科“状元”,这个教师就会被炒作所谓“名师”;

有些小学也不例外,把全镇成绩好的少数学生集中到一个学校一个班里,有“名师”专门负责,应付竞赛、升中考,(尽管上面不准办重点学校、重点班,但为了博得领导认可的“办学质量”而偷着办),而大多数学生则放在一边,“顺其自然”,完成普九。

这样的“名师”,强迫学生追求分数,是牺牲学生其它兴趣和综合发展为代价的,是牺牲了大多数学生的素质发展需要的,这样的名师是“怪异名师”。

3.3 忽左忽右:“瘸腿‘教育”、“怪异名师”现象忽视了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可是当前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时,人们又是怎样理解素质教育的呢?“取消考试”、“减轻课业负担”又成了人们推崇的话题,在我能接触的领导圈子里,没有能解释出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人的综合素质。

3.4 外行管理:某市教育局,局长原是某县管林业的副县长,从来没接触过教育;副局长4个,三个没教过书;科长13个,4个是别的部门调过来的,3个当过中学教师,2个当过小学教师,4个大专毕业直接分配来的当中有2个是非教育专业的。

当然,造成“教育误区”不是偶然的,教育管理体制没完善,权力管理代替制度,经济发展城乡差距太大,教育发展不均衡,学习型社会没形成,教育领导干部不内行,办学行为不规范,官僚教条严重,一些地方政府习惯于用升学率评价当地教育工作和学校办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片面的应试教育之风。

4 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

提到素质教育,一些人想到的无非是唱歌、跳舞、绘画、剪剪贴贴等与艺术有关的课程。我认为,这样的理解太偏了。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生活素质为根本目的,培养人的个体自主、人格独立,突出学习的乐趣性、思维的创造性、精神的愉悦性和心理的健康性。

有专家认为:素质教育是爱的教育,是要培养有爱心的人。在家长、老师的示范下,让孩子每天学做一些踏踏实实的好事,有礼貌,尊重人。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素质教育是劳动教育,是培养从小热爱劳动的人。他经常带领学生学耕地、播种、打水井、修钟表、开机器。他认为,教育一定要“教学合一”,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既巩固了书本知识,也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还培养了道德情操、创造力和自尊心。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就体现了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真情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发展观、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4.1 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是人的思想素质(德育教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年级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有一定的目标层次。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前途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养成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结合起来。

思想素质应包含思想高尚、道德优良、求真务实、知荣明耻等方面。

思想高尚:培养学生有理想,有抱负,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为祖国繁荣、人民富裕而不懈努力的志向。

道德优良:培养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加强公德自律,追求道德完善,倡导奉献精神,敢于和社会上某些不道德行为作斗争。

求真务实: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勤恳踏实、坚定勇敢的优良品格,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坚韧的意志,以求真的科学精神,以无畏的探索精神,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

知荣明耻:让学生掌握八荣八耻,融通八荣八耻。文明的人文素养,文明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端庄高雅,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宽容、人与社会之间的自主与责任、权利与义务,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承受挫折能力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4.2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的文化素质(智育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好文化知识。

人的文化素质体现在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应用能力、应试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

阅读能力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写作能力能快速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记录过去、现在、将来;应用能力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社会实践;应试能力能将所学知识随时接受检测,其实就是要求熟练掌握所学知识。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太片面,但我认为学生不能没有应试能力;思考能力能面对问题进行有方向性的全面分析。

智育教育关键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要求开齐科目,开足课时,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实行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席演讲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4.3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人的生活素质,培养学生适应自我生存、自我发展、适应各种社会活动的综合能力。

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动态需求,根据我多年的基础教育经验,教育要宽厚基础、三高素质、一专多能。

宽厚基础:就像建高楼大厦,基础越宽,越厚实,就可建得越高。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独立生活,拓宽知识视野,为适应中、高级教育及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高素质:学生的思想觉悟高,文化水准高,生存能力高;

一专多能:一专就是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亮点,要善于发现,善于培养;多能就是,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文化知识,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唱歌、跳舞、乐器、打球、劳动技能等,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语表、学会审美、学会创新,能力愈多,生存能力就愈强,其发展空间也就愈大。

合作能力:社会事业的发展更需要群体的合作。应该学会人际沟通与合作,教学中要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学会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学会与他人合作、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语表能力:能将所见、所闻、所想的精神实质准确完美表述;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这种能力都是必备的,这是社会沟通、展现自我、获得认可的不可缺少的能力。

审美能力:是社会生活中应有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能正确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学会欣赏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和心灵美,做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人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要学会探索大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奥秘,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创新思维: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新的思维方式,如: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辐射思维、逆向思维等。

(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表现。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自我生存、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具有良好道德、主动精神、工作智慧、健全个性和强壮体魄的人才是当今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