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相互作用力的知识点总结
相互作用力知识点是高一物理课本的基础知识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物理相互作用力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物理相互作用力的知识点
1、 力的基本概念
(1)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 N
(3)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图示;(2)物体受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线段来表示力,线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线的指向表示力的 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4)力的三要素
(1)大小;(2)方向;(3)作用点。
(5)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形变;(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产生加速度。
(6)力的分类
按性质分: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
按效果分:动力、阻力、压力、支持力、向心力。
按作用方式分
按研究对象分:内力、外力。
(7)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有引力、电磁作用、强相互作里、弱相互作用。
(8) 力的基本特性
1)物质性:由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的,任意一个力必然与两个物体密切相关,一个是其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其受力物体。
2)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在相关的运算中所遵从的是平行四边形定则。
3)瞬时性:所谓的力的瞬时性特征,指的是力与其作用效果是在同一瞬间产生的。
4)独立性:力的独立性特征指的是某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它力是否存在毫无关系,只由该力的三要素来决定。
5)相互性: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物体A施力于物体B的同时,物体B也必将施力于物体A。而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总是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共线,分别作用于两个物体上,同时产生,同种性质等关系。
2、 常见的力
(1) 重力
1) 重心
1.重心概念的实质是从作用效果上命名的,是一种等效的处理方法。
2.测量: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测出(二力平衡原理),但也不是说,所有物体的重心都可用悬挂法测出,一般适用于薄板等。
3.几种情况的重心位置:
(1)质量分布均匀,有规则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即几何中心。
(2)均匀杆或链的重心,随其形状变化而变化。
(3)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匀质环。
(4)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除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与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有关.例载重汽车的重心,随所装货物多少和装载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4.几何上所讲的重心,是三条中线的交点,不是物理概念中的重心。同时注意“重心”也不能认为是“中心”。
2) 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区别与联系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不能认为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因为此引力除产生重力外,还要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如图所示。
因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的纬度处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大小不同,不过由于此原因引起的重力变化不大,一般情况下,可不考虑地球的自转效应,近似地认为。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不受其他作用力的影响,与物体的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而万有引力的方向永远指向地心。
重力的产生
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注意:在地球表面附近可近似认为等于万有引力
重力的大小
可用弹簧秤测量
注意:
(1)物体的质量不会变
(2)G的变化是由在地球上不同位置处g的变化引起的
重力的方向
总是竖直向下的
注意:竖直向下是和水平面垂直,不一定和接触面垂直
重心
因为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可认为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即为物体的重心
(1)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
①物体的形状;②物体的质量分布
(2)确定方法:悬挂法
注意:重心的位置不一定在物体上
(2) 弹力
1)弹性形变和弹力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叫做形变。
(2)弹性形变: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3)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4)弹力产生条件:物体直接相互接触;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5)弹性限度:物体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就不能完全回到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2)弹力的大小
(1)胡克定律: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这个规律叫做胡克定律。其中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2)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来计算。
3)关于弹力有无的判定
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发生形变,因此不一定产生弹力,那么如何判断有无弹力呢?通常有两种方法。
(1)利用“假设法”判断
要判断物体在某一接触处是否受到弹力作用,可假设在该处将与物体接触的另一物体去掉,看物体是否能够保持原来的状态,从而判断物体在接触处是否受到弹力作用。
例如,如图所示,有一球放在光滑水平面AC上,并和光滑斜面AB接触,球静止,分析球所受的弹力。
可用“假设法”,即假设去掉AB面,因球仍然能够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则可以判断出在球与AB面的接触处没有弹力;假设去掉AC面,则球将向下运动,故在与AC面的接触处球受到弹力,其方向垂直于AC面竖直向上。
(2)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判断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处于受力平衡状态,这可以作为判断某个接触面上弹力是否存在的依据。
例如:如图所示,光滑球静止在水平面AC上且和AB
面接触,球静止,分析球所受的弹力。
由于离开AC面上的弹力球将无法静止,故AC面上
弹力是存在的。但是如果AB面上有弹力,球就不能保
持静止状态,与实际情况不符,故AB面对球的弹力是不存在的。
(3)关于弹力方向的判定
弹力是接触力,不同的物体接触,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不同:例如,绳子只能产生拉力,物体受绳子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绳子指向其收缩的方向。桌面产生的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杆的弹力比较复杂,不一定沿杆也不一定垂直于杆,需根据受力情况或物体运动状态而定。
除绳和杆所受弹力之外,还时常遇到以下三种情况:
1.面面接触: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2.点面接触:弹力的方向通过点且垂直于接触面。
3.点点接触:弹力的方向垂直于公切面。总之:弹力方向垂直“面”,没有面的画“切面”。
(3) 摩擦力
1)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产生条件
(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2)接触面粗糙;(3)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3)静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这时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2)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静摩擦力的特点:静摩擦力与外力有关,在两物体接触面上的弹力一定的情况下,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两物体间实际的静摩擦力F在零与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即。
4)滑动摩擦力
(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正压力成正比。用表示正压力的大小,则有,其中是比例常数(没有单位),叫做动摩擦因数。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
一、要善于观察,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
物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大多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因而,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绪言课中,我们演示了小铁球的碰撞现象,有的同学不仅单纯地观察到了一个球碰撞另一个球的现象,而且提出如果两个球碰撞两个球会出现什么现象?三个球碰撞两个球又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勤于观察,善于提出问题必将使自己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推动自己去看书,去研究,去探索。这样才能对物理真正产生兴趣。
当我们学习了摩擦力之后,就应在平时观察生活中接触物体接触面的情况(物质的材料、粗糙程度等),以及赛车与平常汽车的轮子与地面间的摩擦有什么不同,使平时生活中的现象与摩擦力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学习了惯性后,当看到汽车启动或刹车时,车上的人向后或向前倾倒,或者汽车转弯时,车上的人向弯外倾斜,看到这一现象就应当与惯性联系起来,这样观察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大脑中必然存储了大量的物理现象以及与之有关的物理知识。
二、要勤于思考,培养物理思维能力
高中物理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逻辑性,联系实际多,灵活性强,学好物理单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一定要勤于思考,增加理解,掌握其规律。做物理题目首先要弄清它的物理过程,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情景,分析它满足的条件,从而正确地选用物理规律,不能把物理题简单当作数学题去解。
在高一刚开始的阶段,我们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较多,每学过一个概念,要弄清楚:这个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如何定义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和其他物理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学过一个公式,要力图搞清:这个公式是如何得来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和其他公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做一道习题,首先审题要清晰,研究对象是谁?物理情景是什么?选取哪个物理过程进行研究?该选用哪个公式去解题?将物理规律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就一定会不断提高分析、判断、推理、归纳和想象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物理。
三、要重视实验,提高动手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都是从自然现象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多做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高中物理课标中,有不少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于高一新生,注重把这两种实验做好,对于演示实验,在老师演示的过程中,学生要根据老师的引导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了解一些仪器的性能与使用。对于学生实验一定要强调人人动手,不能做“听众”;做实验时,要遵守操作规程,明确实验步骤,认真做实验,仔细记录数据,通过正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课后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上的小实验(如“悬挂法”找重心)或“做一做:测定反应时间”主动积极地去动手实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