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经典励志故事精选

2016-11-02

有相当多的朋友都会在自己空闲的时候,找一些名人经典励志故事来看,那么名人经典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经典励志故事精选:黑泽明的餐桌

作者:蔡澜

最近重看黑泽明在四十年前导演的《用心捧》和《椿三十郎》,每件小道具都能细嚼欣赏,打斗场面又那么精彩,艺术性和商业性竟然能够如此糅合,实在令人佩服。若对黑泽明的生平想知道更多,在一本叫SARAI的双周刊中有一篇讲他的饮食习惯的,值得一读。

黑泽明的食桌,像他的战争场面一样,非常壮观,什么都吃。他自认为不是美食家,是个大食汉。与其人家叫他美食家,他说不如称他为健啖者。

导演《椿三十郎》时,在外景地拍了一张黑白照片,休息时啃饭团。这饭团是他自己做的,把饭捏圆后炸了淋点酱油,加几片萝卜泡菜,是他的典型中餐。

黑泽明是一日四食主义者,过了八十岁,他还说:“早餐,是身体的营养;夜宵,是精神上的营养。”

黑泽明有牛油瘾,麦片中也加牛油。其他的有蔬菜汁和咖啡加奶。

黑泽明不喜欢吃蔬菜,说怎么咬都咬不烂,要家人用搅拌机把红萝卜、芹菜、高丽菜打成汁才肯喝。

黑泽明喜欢吃牛肉,是出了名的。传说中,整组工作人员都有牛肉吃,每天的牛肉费用要一百万日元,黑泽明爱吃淌着血的牛肉,而且一天要吃一公斤以上的牛肉。

也不是每天让工作人员吃掉价值一百万日元的肉,不过黑泽明组的确是吃得好。他说过:“尽量让大家酒足饭饱,不然怎么有精神拍戏?”

时常在家里请朋友和同事,每次他都亲自下厨。他不动手,但指挥老婆和女儿怎么做,像拍戏一样。

“我做烩牛尾最拿手,烩牛舌也不错,薯仔和红萝卜不切块,整个放进锅煮,加点儿盐就是。我的煮法,单靠一个勇字。”黑泽明说。

亲朋好友回家了,黑泽明一个人看书、绘画、写作,深夜是他学习的时间,肚子饿了,当然要吃东西,所以消夜是精神的营养那句话由此得来。这时他不吵醒家人,自己进厨房炮制炒饭、炸饭团、茶泡饭等。最爱吃的还是咸肉三明治,用犹太人的咸肉,一片又一片叠起来,加生菜和芝士,厚得像一本字典,夹着多士面吃。再喝酒,一生爱的威士忌,黑白牌,但不是普通的,喝该公司最高级的RoyalHousehold。

作曲家池边晋一郎到他家里,黑泽明问他要喝什么。他回答说喝啤酒好了,黑泽明生气地说:“喝什么啤酒?啤酒根本不是酒!”

至于在餐厅吃饭,黑泽明喜欢的一家,是京都的山瑞开了百多年的老店“大市”,用个砂锅烧红了,下山瑞和清酒煮,分量不多,一客要两万两千日元,黑泽每次要吃几锅才过瘾。我也常到这家人去,味道的确好得出奇,介绍了多位友人,都赞美不已。地址是京都上京区长者町通千本西入六番町。

另一家是在横滨元町的“默林”,刺身非用当天钓到的鱼做不可,烤的一大块牛肉也是绝品,门牌是黑泽写的,他的葬礼那天,老板还亲自送了一尾鱼到灵前拜祭。

1995年,黑泽跌倒,腰椎折断,但照样吃得多。1998年去世,最后那餐吃的是金枪鱼腩、贝柱和海胆刺身、白饭,当然少不了他最喜欢的牛肉佃煮。

对于鸡蛋,还有些趣事。六十年代中,黑泽明还是不太爱吃鸡蛋,但身体检查之后,医生劝他别多吃,他忽然爱吃起来,一天几个,照吃不误。黑泽明说:“担心更是身体的毒害;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长寿之道也。”

黑泽活到八十八岁,由此证明他说得没错。

名人经典励志故事精选:一条路走到底

作者:金星

我在皮包店当过售货员,给别人当过保姆,批发过运动服,在餐厅里洗过盘子……我都做过。

挨打受罚,饥寒交迫,背井离乡,半身不遂,被人误解,被人羞辱,被人中伤……我都经历过。

然后又从底层,慢慢站起来。不带一点阴影。脚底带的泥,都沾着力。

自从十九岁那年被国家派到美国去学现代舞起,我就树立了一种生活态度:不被动地活。从十九岁到现在做的每一件事,无论错误正确,成功与否,我都买单了,金星就是金星。

一路走来,我只是踏实地做我自己,我没有改变世界的野心,也不想被世界改变。这个信念,让我把“金星”这条路走到了底。

我带着一身技术被派到了美国。到了美国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改行。十九岁的年纪,第一次从部队生活逃离出来看到花花世界,摇摆得一塌糊涂。只想着快点学外语,学完赶紧改行,然后拿绿卡办移民,留在美国之后就再也不回中国了。

想得美。事实证明,当你一句英文都不会说,一个人都不认识的时候,你能干什么?你只能跳舞、练功。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进到美国学校的排练厅时,周围全都是俊男靓女,全世界好的舞蹈演员都在那儿。我那时候穿着最简单的衣服,上课一开始不自觉地就往最后一排站,跳了十分钟以后,我发现我忽然在第一排了——外国的舞蹈演员一脸惊异地退到后面看我跳舞。那一瞬间我才感到,舞蹈是我最擅长的。当整个教室以我为中心的时候,我才惊觉我手里只有一个东西,就是舞蹈。哪怕我不会说英语,我什么都没有,我还可以凭舞蹈征服所有人。回家路上,改行的念头烟消云散。

到上海的时候我三十三岁,如今又是十多年过去,我的事业渐渐被大众认可,金星舞蹈团从一开始只能找世界巡演的机会来支撑维持,到现在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自家人愿意掏钱来看。

2006年,我拿到了我的第一个艺术博士学位,是英国普利茅斯大学达廷敦艺术学院授予我的,校长对我说:“你是从这儿拿走博士学位的第四个中国人。”徐志摩、胡适、戴爱莲,然后是我金星。荣幸之至。比那更重要的是,我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十八年前,我不可能做一个贤妻良母。这四个字和我没缘分,我只是想成为一个女人,单身女人,没有孩子的女人。我就已经知足。

十八年后,我很感谢我的先生我的孩子,可能是老天觉得我还值得拥有这份礼物,金星突然变成了三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德国男人的妻子。生活对于我来说,落地了,真实了。我也特别享受。

坚持还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一样难,不过不再是之前那种咬着牙的“艰难”,而是叫作“难得”。金星还是金星,往下跌的时候能为自己亮着,被人捧的时候也能为自己守着,一如既往。

“金星红了!”那是我听到他们在说。“我还是我”,这是我心里的声音。我知道人们喜欢我,不是因为那层光环,而是因为我说的话实在、有用,我做的事靠谱、磊落。人们喜欢我,是因为我是一个真实的女人。

1967年8月13日,是我爸妈给我的一个生日。

1995年4月5日,我把我自己又生了一遍。掐指一算今年我正好是十八岁成人,这个女孩长大了,可以见人了。

坚持把这个女人带了出来,带到你面前,和你分享一些她所经历的,她所看到的,和她所领悟的世界。

她不想告诉你们,“应该”怎样去做,而是想为你们提供一个“可以这样思考”的方向。如果人能学会思考判断,会主动领悟怎么面对生活,那他离自己的那个谜底就会越走越近;如果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这个社会会趋向成熟。

如果说每个人到这个世上走一遭,总有他的道理和理由,那我的使命就是传达这些信息:善良、真实、勇气和智慧。

名人经典励志故事精选:保持真实自我

作者:袁姗姗

我选择不在网络声中被倒下,就在网络声中爬起来。当我被骂得小有名气的时候,我就暗自思量,反正也是挨骂,不如用最积极的方式迎接骂声。

2013年3月3日,我在微博上面发出了一条名为“爱的骂骂”的微博,只要在我这条微博下面留言的,不管是鼓励我的、骂我的,还是随便说说的,我都捐五毛,24个小时,有十万多条留言,捐款金额是50693.5元,作为北京一家残疾孤儿康复机构的手术费。在这里我要对每一位留言的人表示感谢,在现实生活中顽强活着的残疾孤儿,其中有一个孩子在手术后的一年,终于有机会可以站起来了,那时候她还不满三岁,当晚看到她第一次站起,我很感动,也很骄傲,这个“黑姑娘”干了一件痛快的事。

是的,我说出了金额,一定会有人说,“捐那么少,还好意思报数!”我相信现在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公布捐款金额,因为捐款已经不再是一件随心的行为,而是成为大家根据金额的多少来衡量爱心的大小。

我相信各位也一定有过朋友之间随份子,该给多少才合适的烦恼。我之所以说出来,不仅仅是因为我不觉得随心的行为需要躲闪,更因为“爱的骂骂”是每一个留言人的镜子,当时骂过我的人,也许在两年后的今天听到我说这番话会想起曾经不太善意的留言,却使这些孩子们有机会获得新生,这同样值得高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阶段的新生,不是吗?

“爱的骂骂”发出的那一刻,我如重生般释然了。

虽然不像很多演员那样,拥有令人赞叹的表演才华,我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善待他人,就可以让自己的家人和自己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这一切,在2013年的夏天,被一句开演艺界网络暴力先河的“滚出娱乐圈”所动摇,我是第一个被放在主语位置的人,袁姗姗这个名字好像从此和“一无是处”画上了等号,那个时候不管说什么、做什么、演什么都不对,更有媒体总结了“袁姗姗不被观众所喜欢的五大理由”,第一条理由是“没有理由”,这是得有多深厚的感情基础,才能达到的境界。

没多久,我想明白一个道理,谁都可以说我不好,但是自己必须接纳那个心安理得的自己。既然我的演艺生涯要从倒数开始,那我之后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充满喜悦,从零分到六十分比从满分到八十分,哪个更让人开心呢?

从那个时候,我重拾扔下了多年的小提琴,还有健身,不工作的时候练琴和健身会让我的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停留在网上,更顾不上网友的围观,我建议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年轻人,每天可以挤出一点时间锻炼身体,当有朝一日被他人欺负的时候,至少可以像我一样,身轻如燕、自由翻滚。

作为过去、也许将来还会遭到网络暴力的过来人,我不希望有人因为网络暴力而受到伤害,请善用语言,让人言可敬。

经历了这些,并不是想说明自己有多强大,但确实因为这些切身经历让我有了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我曾经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当时真的不堪重负放弃了演员这个职业,是否网络暴力就会消失?答案是当然不会,既然还是要面对,就应该积极面对。

前不久,我参与了一部公益电影的拍摄,电影的名字叫《有一天》,虽然我只参演了电影的一部分,但也给我带来很多启发和感动。这部电影关注了一些特殊儿童群体,我参与拍摄的故事和聋哑儿童有关,跟我一起搭档演出的也是一名聋哑儿童。

拍摄之前我还有些顾虑,我不知道该怎么去跟他交流,我担心会因为自己的举动伤害到他。但是见面之后,我才发现成年人的世界真的是因为想太多而变得复杂,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平常的心,用平等的方式去交流,就不会存在特别的障碍。重要的是你怎么看,而不是他怎么想。

拍摄的那几天,我平静而快乐。每当完成一个镜头,这个小少年都会跟我竖起大拇指示意。他这个小小的举动也提醒了我和我们,有人选择赞美,有人则不!感谢“爱的骂骂”,感谢《有一天》,感谢喝倒彩时刻提醒我的人,感谢一直鼓励我的家人和朋友,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可以像我一样主动地从逆境中走出来,这个世界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的事去做,需要我们的人去爱,保持自己的真实,倔强地活下去!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