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商业街区更新城市的环境工程设计

2017-03-14

1、鱼巷子区城市设计的基础研究

洞庭湖风光带三期工程是衔接一期的古典、二期的明清风韵仿古街,为以后的沿湖风光带做铺垫的重要工程。是岳阳城市改造的典型范例。巴陵广场兼有集散、交通、休闲等功能。规划的前期首先对三期工程从整体上进行了研究并作了概念性设计方案,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岳阳楼洞庭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从宏观上来把握巴陵广场的定位。在此基础上规划局又进行了三期工程(巴陵广场——街河口)修建性规划设计。

巴陵广场北接洞庭湖风光带三期工程,南至鱼巷子,西临洞庭湖,东抵洞庭南路,总用地面积4.85万m2。定位为历史文化广场的巴陵广场分为广场区和滨湖景观区。广场部分由入口广场(交通、集散广场)、过渡广场、市井活动广场和文化主题广场四部分组成。市井广场包括市井广场和活动广场,市井广场内建设反映市井文化的雕塑、小品,将突出鱼巷子街区入口商业氛围气氛的营造。本文仅对鱼巷子街区进行分析阐述这一区域的更新与城市设计。

1.1把握鱼巷子街区的基本特色

岳阳楼三期工程岳阳巴陵广场中鱼巷子街区,曾经是明清时期岳阳最繁华的综合性商业街区之一,如何突出这一地段的历史特点、地域特点,重新发展更新这一地段就要根据这一地区的基本特色,分析存在的问题,抓住机遇整合资源激发活力。

1.1.1其功能为居住、农贸市场及办公。

1.1.2鱼巷子街区形成发展以自然曲线形态为主要形式,现存房屋多为民国时期及以后的建筑,布局零散且无特定规则可循。

1.1.3建筑形式多样化,但以三层以下房屋为主,现有建筑产权大致分为三类:公房、企业用房及少量私房。现有建筑总面积7.5万m2。其中96%的建筑为现代砖混或框架建筑,布局拥挤,环境较差,无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1.1.4具有历史价值的元素有:石板路、街巷格局、街巷空间尺度以及巷名、传说故事、鱼市交易等。

1.1.5鱼类批发、商业零售、旅游集散的多功能、多目的的混合空间形态是鱼巷子街区的文化特色,现存院落多为南北朝向为主东西也有房屋建筑的功能混合封闭院落式。

1.2鱼巷子街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经营种类的单一,缺乏活力的经营形态,逐渐萎缩的商业。

12.2现代气息的匮乏,历史遗存的消失。

1.2.3私建乱建的混乱空间关系,模糊不清的肌理,消失殆尽的街巷亲和气息。

1.2.4由增建、改建造成的建筑风貌特征不明确,没有整体感可言。

1.3机遇与挑战

1.3.1优势:鱼巷子是岳阳老城区重要的传统商业街区之一,承载着岳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至今仍保留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古代此处一直为商业繁华、市井氛围浓厚之地段,俗称“北城南市”。鱼巷子为历史上形成的商业街巷,保留着传统石板路和传统空间特征,其卖鱼的功能至今还在盛行不衰。

1.3.2劣势:经过分析调研发现,本区域虽然年代久远建筑繁多,但是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数量较少,整体建筑质量差,建筑风貌不统一且存在很多私建乱建的违规建筑。商业形态的单一和本身特点造成街区脏、乱、差的现状,消费人气得不到发挥,消费者可以旅游、参观、体验的项目几乎没有,使得商业呈现出萎靡的状态。

1.3.3机会:旅游经济、历史遗存、曾经的繁荣一时是鱼巷子地区所独有的特征,有着唯一性不可复制性。在现代人追忆过往,重现繁荣,再现巴陵盛状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手段对该地区进行城市设计改造。重塑古街风貌,恢复商业活力。鱼市口独特的魅力将呈现在世人面前,因此,该地区有着很大的发展机会和无穷的潜力。

2、鱼巷子街区城市设计

2.1鱼巷子街区设计目标

通过鱼巷子街区城市设计,强化街区的五个特点,整治现状,营造出适合现代商业氛围的滨水区历史文化综合街区。

2.1.1自然性目标

鱼巷子街区的形成及发展都是一种自然的过程,由于依靠在洞庭湖边,其自然的肌理与清新的味道是鱼巷子所独有的,所以在改造过程中突出其自然性,强调街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2.1.2整体性目标

整合资源,将零散的资源整合起来。整合建筑风格,将凌乱的建筑风貌统一起来。这片区域的规划突出保护原有的街巷格局和城市肌理。

2.1.3亲水性目标

鱼巷子街区的形成及发展都以水为媒介,洞庭湖的旖旎风光又成为鱼巷子的景观来源,把湖面的景观引入街区,在街区可以感受到洞庭千百年来“水”的文化是这次改造的目标之一。原有的鱼巷子石板路都予以保留与恢复,并拉通通向湖岸的巷子。

2.1.4历史性目标

鱼巷子街区附近的码头,曾经是岳阳最大的货物集散,贸易场所。至此通洞庭、入长江,是湖湘贸易枢纽地区。古老的码头、会所、集市多集中在此区域,南正街作为岳阳曾经最繁华的地段其商业价值和历史作用被深入挖掘。

洞庭湖边岳阳楼、慈氏塔和鱼巷子街区在一条轴线上,再现历史上繁重的集市和洞庭景象。

2.1.5地域性目标

摆脱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造型,追求地域性特色,展现湘楚文化的深厚底蕴。结合当地现状实现建筑形式的突破。

2.2设计原则

2.2.1保护先行的原则

尽可能多地保留历史遗存、文化遗存,将历史文化信息尽量完整的传承,留给后人更多可以鉴赏、学习感受的东西,引导营建符合历史文化特色的街区环境。

2.2.2活力营造的原则

调整街区的商业形态,重新梳理街区的肌理形态,注入更多新鲜元素,将传统销售、集散批发、特色餐饮、文化休闲、度假娱乐、戏曲舞蹈、客栈体验等能够吸引消费者,人流密集程度高的业态形式引入到街区中来,人气的提升带动整个街区的活力,从而激发街区的商业活力。

2.2.3操作机制弹性化的原则

由于多种商业共存商业形态多样化的要求,在延续街区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功能及环境的创新,张弛有度的发展,制定出适合鱼巷子设计的弹性化机制和操作方法。

2.2.4开发为主的原则

开发可以利用的资源,将没有想到的、没有采取的、没有开发好的资源整合起来,做到尽可能的挖掘土地内涵,利用土地价值,实现土地的增值和文化的增值。

2.2.5以人为本的原则

现代人的商业模式应用到具有传统意味的街区巷道中来,让人们从小街巷中回忆曾经的岳阳风貌,构建当代价值取向和现代尺度、当代模式的商业形态。

2.3鱼巷子街区的整体功能及形态

2.3.1按规模功能划分

依照地块现状整个规划包含的几个功能划分出三个区域:广场区、鱼巷子区、滨湖景观区。基地呈不规则四边形状,为湖滨地貌,东北高西南低,面向湖面逐渐跌落。基地最大高程为41m,基地最低高程为24m,最大高差达17m。百年一遇的洪水位(98年)为33.98m(黄海高程)。

2.3.2现状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分区

巴陵广场沿湖风光带三期工程位于中心城区主干道巴陵大道西尽端是沿湖风光带三期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商业、历史文化、湖滨景观的重要载体。基地北接沿湖风光带二期工程,南至街河口,西邻洞庭湖,东抵洞庭路。总用地面积8.1万m2(121.5亩)

鱼巷子区是整个三期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鱼巷子区本身规划的建筑根据位置的不同,功能各有侧重。

① 临巴陵广场的南侧设置茶楼区,主要为茶楼及会馆,建筑面积6814m2。

② 临洞庭湖为餐饮区,主要为特色餐饮,以吃鱼为主,建筑面积9122m2。

③ 下鱼巷子西侧为商品零售区,主要为经营岳阳特色的土特产品,为旅游服务,建筑面积8351m2。

④ 综合市场,主要以鱼类产品批发交易为主的综合市场(含菜市场),临街门面为鱼需产品零售与批发,建筑面积2.3万m2。

2.4保护街区传统风貌的现代表达

设计中延续了鱼巷子地区特有的典型市井商业形态,突出“市”的意味,重新梳理传统地区的城市肌理、街巷格局、空间形态及建筑风格等,构建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既有时尚风貌又有文化内涵的商业区。

2.4.1完整的原有地区肌理、格局、街巷

设计中对街区现有的肌理进行了延续和继承的处理方式,虽然建筑基本上为新建,但“巷”的风格延续了下来,而且将湖的水景延续进巷,巷的延伸方向通向湖边,隐约中能窥探到的湖光景色别有一番风味。街巷的交织、纵横,构建人性化的步行系统。

2.4.2节点设计

街巷的节点设计突出营造活力空间的概念,以开放的形态为主,街巷节点为三种类型:第一,街巷的交叉点,第二,街巷与外界重要历史建筑的节点,第三,院落开放地带的节点。

2.4.3宜人的尺度

现代人的尺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巷”对于现代人既是亲切的回忆又是全新的体验,适合现代人尺度的街巷空间尤为重要。较之以前,这里的距离——新的街巷变得宽敞,但不显得空旷。保持特有韵味的同时,注重现代人的交往模式与空间尺度的把握。

2.4.4院落的形式

集合的院落,开敞的街巷,院落在这里不是简单的围合、封闭,而是一种开敞的态度与引入周边环境,吸引人流的状态。

2.4.5街区风貌的保持

控制这一地区的街区风貌:

① 重要历史建筑的保护

② 建筑高度的控制

③ 整体风貌协调的同时注重各不同性质地块的风貌差异

2.5建立层级鲜明的公共空间

以鱼巷子为主的几条主要街巷为骨架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街、巷、院子三个等级的街区公共空间,形成完善和层级鲜明关系清晰的街区公共空间体系。

2.5.1多变的公共空间

街道空间形态不宜太狭窄,太局促。活力不等于拥挤,但活跃的街市必定是有人聚集的场所。每条街巷有自身的特点,街巷内平民化特点的商业和形态决定了这一空间应富余变化,避免出现单一整齐的空间,广场与街道节点的公共空间为人们聚集、游玩、休憩的场所,营造开敞、开阔、不封闭的的环境状态。

2.5.2公共设施与环境景观中湘楚文化的体现

遵循湘楚文化特色,洞庭风格的传统商业风貌特征所特有的空间层级、环境氛围特点,以建立并完善公共空间的驻留、集散、销售等功能为主,在街区内设置适当的小品、街景、雕塑、景观、城市家具等设施。统一设计,风格与街巷相协调,引入湘楚元素和符号,结合当代审美对古老元素加以设计提取,将时代感与历史感完美融合。与“水”“鱼”相关的雕塑、小品穿插其间,展现岳阳洞庭风光、鱼米之乡的独特神韵。

3、鱼巷子街区建筑设计

3.1本土化的建筑风格

3.1.1建筑风格

二期建筑:街市——高雅、严谨、稳重、中性——汉文化

三期建筑:临湖亲水——活泼、自由、浪漫——湘楚文化

质朴乡土——湘楚民居特色

3.1.2寻找湘楚文化的特点

建筑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能够表现民族的特征与神韵,文化本身有“内涵”“外缘”两个层面。内在文化是指各个地方长期以来形成的本质的东西;而外缘文化是后来形成的或者吸收、接纳的外来文明,是新新事物、是非本质的、发展尚不健全的、也非独自生长的文化,所以内在文化就有扎实的根基,有着强大的延伸性、持续性。当我们试图探访某个地区建筑文化的内部渊源时,就会发现其本质、精髓的东西是一脉相承的。

湘楚文化的最大特点:自由、浪漫、不拘一格、大胆夸张、与自然交融。

以岳阳楼为代表:与本区域所要求的“俗”的“市”井气息契合与历史名称规划对该区的定位契合。

3.2控制单体建筑风格

本次设计中统一了鱼巷子街区的建筑风格,功能不同区域富于变化但整个街区形成统一的整体。

3.2.1建筑符号的提取湘楚建筑风格元素的应用

沿湖的茶楼建筑之中,采用悬山坡屋顶,变化丰富的屋面以及吊脚楼、挑台、错层等建筑手法,形成自在浪漫的建筑形象。临街立面处理上,以三层和两层相交错,局部挑高。设置挑出小阳台、部分屋顶部设天窗。

鱼市场以鱼巷子建筑两侧吸收湖北地区传统的古民居建筑的坡顶、灰瓦、硬山、青砖包角柱、封火山墙的基本特色和色调。细部上则对正脊、披檐、柱头、山花等传统做法加以提炼、用简洁的手法予以明确交待。建筑群安排高低错落、进退有序,呈现了鳞次栉比、古朴厚重的传统商业街区的原态风貌。

3.2.2传统延续,现代的特色

建筑材料采用现代工艺,通过对现代高科技环保材料的利用,充分体现了材料的自然色泽和古朴纹理。

4、结语

对于整个岳阳楼风景区工程的研究及探索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鱼巷子区虽然是整个三期工程中的一个部分,却是其中最为琐碎、工作量最大的一个环节,承载着拓展未来与展现历史的双重责任。从前期的现状调查、现状分析、历史考证、特色分析、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城市设计的研究,再到每个建筑建造形式的研究和实施,经历了漫长又复杂的周期。整个过程中,笔者深感城市设计对规划概念、建筑风貌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城市的发展也起到更新、激发、推动的积极作用。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