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创新论文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创新在各个领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接下来小编为你推荐高中政治创新论文,一起看看吧!
高中政治创新论文篇一:创新教育高中政治
一、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积极向上的情感、心境和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将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习,从而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供有利条件。假设学生认为课堂气氛很紧张,害怕说错话被嘲笑、被批评,他们就不敢大胆地发表看法、不敢畅所欲言,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深入讨论和沟通,甚至不利于学生形成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更谈不上培养创新思维。高中政治就其学科特征来说,本身就比较偏理论性,紧张的课堂气氛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注意在课堂上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尊重、欣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此外,教师还应协调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不因为怕被同学嘲笑或者被认为出风头而抑制自己的表达欲望。教师应该仔细观察每位学生的表现,聆听每个学生的心声,深入到学生中间去。通过把创新的机会公平分配给学生并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尽可能地消除和化解同学之间的抵触、对立和不信任等负面情绪,引导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从而激发全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就是学生试图掌握某项技能或者知识,培养兴趣,参加这项活动,并且具有极强的积极求知的欲望。研究显示:如果一个人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工作,那么他的能力能够发挥到8%以上,然而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却仅仅发挥2%,学习也是一样。假如学生对某一个学科或知识点不感兴趣,不但会遏制学生自主求知的能动性和活跃度,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首先,善于旁征博引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方法,借用能够让学生身历其境的实例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比较生涩、趣味性不足,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思维情景往往不能取得内在统一,学生经常会发觉这样的课程比较枯燥乏味,创新就更谈不上了。比如,高中政治教师在讲解教材中的哲学知识时,就可以通过通俗的方式讲解书本知识,把一些精彩的寓言故事,口口相传的哲学道理,脍炙人口的歇后语,情意绵绵的民谣,优美动人的音乐,妙趣横生的谜语,发人深省的漫画,还有国内外比较重要的大事和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热点问题等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保持长久活跃的状态,增强求知欲和大跨步的创造能力,为学生创新进步的发展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其次,设置疑问要求学生回答,鼓舞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回答问题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是够多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法,擅长在每个关键时刻给学生设置问题是老师的一把宝剑,创造学习障碍和难点,从而在学生心中引起波澜,让他们思维的火花在头脑中迸发,鼓舞学生追寻真理,在自主发挥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养成创新和思维的习惯。上教育思想课时,教师可以融合教学内容选一个合适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这些好的学习习惯都对学生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只要经过精心的策划和备课,不拘于格式,大胆创新和开拓,最终使学生在课堂上迸发最璀璨的火花。
三、教导学生注重自身素质的发展
高中政治教师应注意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同时自觉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1.安排学生当次“教师”。高中政治课堂有很强的互动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每人当一次教师。安排学生备课,指导他们独立搜集资料、处理教材,强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每节课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讲课,要求学生尽量在有限时间内清楚课本的教学目的、内容、重点及难点等。最后教师再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鼓励每位学生当一次老师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创新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高中政治教师要实施创新教育,就要注重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出发,课堂讨论就是训练学生这两种思维的重要途径。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切磋和辩论。课堂上的讨论可以通过全班集中讨论和分组讨论两种形式展开。其中,分组讨论鼓励学生都积极发言,踊跃表达想法。通过不断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动脑能力和发散思维,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和想问题的视角,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而言之,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教育事业不断进步的灵魂和契机,是一个国家兴旺不衰的不竭动力。中学政治教育担当非常重要的任务,推广创新的政治教育毋庸置疑。在进行高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育至关重要。
高中政治创新论文篇二:论当代中国的政治创新
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政治体制改革越来越迫切地被提上了日程。邓小平同志指出:“我 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1](P164)。而政治体制改革 的功效,取决于我们能否根据国情正确揭示其深刻寓意。本文认为,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 革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现有政治体制的完善,而是一场以反封建为核心、从观念到制度的系 统变革创新,是整体转型。
一、创新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
与其他领域一样,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也应当由改革来推动,改革是“某种程度的革命性 变革”[1](P8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P113)。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我 们所进行的政治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政治革命。政治改革所具有的革命意义表明,当代中国 的政治系统面临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因此,政治系统全面而持续的创新,是政治改革和政治 发展的基本主题。
第一,创新是政治发展的永恒主题。
在进化论看来,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 进化的必然法则。环境在不断变化,因而,“适者”必然是创新者,才谈得上对新环境的适 应。政治系统是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定的政治系统能否在社会系统中生存下来、发 展起来,取决于它能否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能否与社会中的其他系统实现生态平衡。在万 物竞发的社会,根据社会需要持续创新,是在社会系统中找到自己位置的根本途径。因此, 政治系统的创新能力是其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的重要表现。忽视创新,政治系统与社会其他 系统的有机联系就会变得越来越脆弱,其生机与活力必然日益枯竭,最终成为不适者而被社 会所淘汰。苏联之衰亡,正是其政治系统失去创新能力的必然结果。在苏联存在的70余年中 ,思想僵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盛行,因循守旧是其政治历程的基本特色。虽然其间有赫 鲁晓夫改革,但并没有改变政治僵化的局面,整个政治系统距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越来越远, 以至于终成“三尺之冰”,积重难返,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旗帜一举,社会群起响应,苏 联遂土崩瓦解。考察苏联政治系统的创新能力,便不难发现其崩溃的深层原因。深刻的历史 教训表明,必须把政治系统以及整个社会系统的创新提上日程。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 断创新的过程。关于创新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江泽民有一个中肯的表述:“创新是一个民族 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第二,经济创新必然引发政治创新。
本世纪最后短短的二十几年中,我国经济领域的变革非常深刻,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的转折。根据经济政治互动原理,经济创新必然要求政治创新与之相适应。如果不在政 治领域进行一系列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活动,经济领域的创新就可能面临两种走 向:要么持续创新被暂时抑制,要么它能奋力为自己开辟道路。无论哪一种走向,都会引发 与政治的尖锐冲突,导致社会动荡。这种场面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已经演示过,代价很大。前 车不远,犹为可鉴。因此,从社会总体来看,经济创新与政治创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它们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为前提,单纯的经济创新并不存在。对此,邓小平早就明确指 出:“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1](P164),经济 创新每前进一步,都会深深地感到政治创新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第三,没有有效的政治创新,就无法根除我国政治发展中的毒瘤。
被喻为政治毒瘤的官僚主义和腐败迅速蔓延,使我们不得不将注意力集中于现行政治系统 。这种现象的大量存在,至少可以表明以下几点:其一,现行政治系统内部存在强有力的腐 败生成机制,通过它,腐败分子以批量的方式被生产出来。其二,现有监督制约体系不能有 效地发挥作用。我党历来重视权力制约问题,并且建立了一整套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的权力监督制约体系。然而,多年的实践证明,这套监督制约体系有一个基本缺陷,那就是 “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这种缺陷,不是一般的、局部的缺陷,而是系统失 灵,它涉及权力的授予、使用、考核、评价、奖惩等各个环节。其三,官僚主义和腐败与政 治生态失衡密切相关。作为社会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发展也是以生态的方式在运行。 在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内,有无数个在功能上互相耦合的子系统,保持其生态平衡,就能够 使必然要滋生出来的陈腐因素被系统内在的积极因素所化解、消化,整个系统就会生机盎然 ,蓬勃向上。然而,一旦政治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不仅会加速腐败的生成,而且也难以被消 化掉,继而引发更大规模的腐败。目前,我国政治领域的腐败正是这样在恶性循环。要斩断 这 个罪恶的循环,实现政治生态平衡是治本之策。空前的难题在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造成了 权力极度膨胀、社会极度萎缩,从来就没有平衡的政治生态系统。因此,实现政治生态平衡 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的系统创新。这正是我们今天要面对的一个历 史性难题。
由此可见,政治创新是我国政治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游离创新这个主题,政治改革的 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就不能真正解决我国政治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同时也背离了邓小平关于 改革是革命的基本思想。
二、政治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反封建这个主题展开
政治创新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复杂过程,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就有一个准确 把握国情的问题。国情是政治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呢?从 政治发展这个角度看,我国的国情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现行政治系统受到封建主义非 常严重的侵蚀,封建主义及其所滋生的毒瘤是政治发展最主要的威胁。
从现象上看,目前的官僚主义和腐败与历史上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相比较,尽管有自己的特 点,但实质却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官本位、权本位,都要搞假大空,都要滥用职权、以权谋 私。因此,我国现在的官僚主义和腐败与封建主义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实际上就是封建主 义的现代表现。
作为官僚主义和腐败的体制基础——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具有突出的封建特色。高度集 权的政治体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巩固全国政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历史作用。然而,我 们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这种政治体制至少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与封建政治相近似的特征 :以高度集权为基本的政治原则;政治关系单一,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支配关系与自下而 上的服从关系特别发达,横向的、互相制衡的政治关系极度萎缩;突出人治,排斥民主与法 制。一旦条件具备,它的封建的一面就会充分地暴露出来,祸害国家民族。
我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这种现实表明,如果不把反封建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创新的基本内容 , 那么,这种创新就不能解决政治领域的主要问题,因而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可以认为,反封 建是衡量政治创新价值的基本尺度。
三、当代中国政治创新的路径分析
如前所述,反封建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牛鼻子”,政治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反封建来展 开。封建政治不单是一个政治体制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的集中体现 。因此,当代中国以反封建为基本点的政治创新不能局限于政治领域,而必须从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各方面入手,互相配合,方能收到效果。
1.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政治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常紧密的互动关系。对社会主义政 治创新来说,其深厚的动力源泉来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之中。
首先,市场经济进程的展开,必然造成政治创新之势。有效的政治创新并非在任何情况之 下都是可能的。在其必备的诸多条件中,“势”是首要的。所谓“势”,即政治创新不得不 为之临界状态。众所周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根据互动关系 原理,要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创新,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的拉动为基本前提 。只有在经济基础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弊端才能充分显 现,才能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要求改革创新的呼声和力量,使政治创新不得不发。
其次,只有在市场经济进程中,政治创新的主体才能培育出来。政治创新是人类的一项伟 大实践活动,人是有意识并据其意识行动的社会动物,因而人的思想观念是其发起并完成社 会实践的内在动力。在当代中国,若要展开针对高度集权政治体制的政治创新,其创新者必 须具备主体观念、平等观念、竞争观念、民主与法制观念等。这些观念来自于市场经济的实 践。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其运行前提是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都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他们 能够自由地出入市场,根据资源供求的价格,自由地进行交换,经过自由竞争、自由选择、 自由组合,优胜劣汰,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因此,主体的自主和自由,是市场经济固有的 基本要求。置身于市场经济中,无疑有利于形成人们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独立的人格,强化其 权利意识、竞争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
再次,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政治创新的强大力量。在欧洲历史上,资产阶级是靠什么来战胜 封建主义的呢?是商品经济,正是它为资产阶级从政治上战胜封建阶级开辟了通向“罗马” 之路,并使封建阶级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予 以了充分肯定。正是凭借商品经济这把锋利无比的宝剑,资产阶级斩断根深蒂固、盘根错节 的封建关系,实现了对整个社会的革命性改造,开创了市民社会时代,并取得了相应的政治 成就。商品经济洪流所到之处,那里的封建关系、封建制度、封建意识形态必然被摧毁,整 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必然会按照商品经济的个性来重新塑造。商品经济、 市 场经济是封建经济及其政治上层建筑的天然对立面,只有这种力量,才能彻底战胜封建主义 ,舍此,别无它途。由于深受封建主义影响这个特殊国情,因此,当代中国的政治创新不可 避免要由市场经济来开路。否则,所谓的政治创新不过是在原有的框框里兜圈子。
2.要真正解放思想
创新是一个除旧布新的过程。无论是除旧还是布新,都需要解放思想,勇于抛弃已经过时 的观念和做法,敢于接受新东西,敢于探索和实践。这一点,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的过程中已经得到充分证明。当代中国,政治领域的创新尤其需要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 ,这不仅因为政治创新还未真正开始,任重而道远,而且在于政治创新主要围绕权力运作展 开,直接触及当权者的切身利益,遇到的阻力也就特别大。那么,什么样的解放思想才适应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需要呢?笔者认为,我们对解放思想的理解必须强调几个基本点:
首先,解放思想要具有革命性。当代中国无论是经济或政治领域的改革,都不是一般意义 上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具有革命意义的深刻社会变革。与此相应的思想解放,也不能不表 现出鲜明的革命性。没有革命性的思想解放,不可能有革命性的改革与创新。革命性的解放 思想所具有的内涵在于,对传统的政治观念、政治关系、政治制度要有彻底反思的精神,用 批判的眼光作理性审视,根据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来决定对政治传统的取舍,而不 是相反。与此同时,还要有敢于冒险的精神。“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 ,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 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1](P372)
其次,解放思想要具有社会性。我国政治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政治创新的艰巨性和复 杂性,都决定了政治创新的主体只能是全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如果 社会没有参与思想解放进程的充分权利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适应时 代发展需要的思想解放。
再次,解放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解决正确对待世界政治文明、尤其是资本主义政 治 文明的问题。长期以来,落后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一直把资本主义作为主要威胁加 以攻击,因而,对资本主义文明基本上采取全面否定的态度,政治文明更不例外。事实上, 这种做法不仅无益于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而且使之失去了有效的御敌之盾。在中国这样的落 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主要的威胁显然来自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是在同封建 政治的长期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是封建政治的对立物。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已经证明,资本主 义政治文明确是战胜封建主义的有效武器。由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进程的特殊性,自身还没 有锻造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反封建武器,在这种情况下,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中“拿来”反 封建武器无疑是明智而必要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是与资本主义物质 文明相对应的,而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又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由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同样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因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也就存在着相互借 鉴的必要性,从现阶段来看,在反封建方面,社会主义可以借鉴资本主义的某些合理部分。 这是解放思想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3.推进政治、社会结构分化
政治、社会结构分化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从进化论角度看,进化意 味着分化。在社会进化中,每一次社会分工都导致了社会大发展。现代社会区别于近代社会 ,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社会分工的发展水平是一个重要标志。社会发展史,从某种意 义上说,实际上就是一部社会分工发展史。根据系统论观点,只有在社会要素充分分化的基 础上,系统的功能才能耦合并发挥作用,才能形成良性的系统生态。发展政治学也认为,政 治结构的分化程度是政治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一般来说,政治体系的分化程度越深,其现代 化的程度也就越高。在高度分化的现代政治体系中,往往包括这样一些子结构:立法机构、 司法机构、行政机构、政党、压力群体以及大众传播机构等。它们各司其职,并在功能上互 相耦合。结构分化不仅可以使系统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而且也可以 在政治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制衡关系。封建主义以高度集权、极度专权为特征, 政治与社会结构的不分化是其存在的必要前提。当代中国的政治创新以反封建为基本内容, 就必须致力于打破政治、社会结构的不分化状态,使个人专权和滥用职权失去体制基础。
4.扩大社会对政治的参与
封建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官僚集团对政治的垄断。一旦权力被一部分人垄断,官僚 主义和腐败必然发生。当代中国政治从性质上说,是全体人民当家作主,但是,人民群众对 政治的实际参与水平却不高,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往往成为政府官员代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这 就为一部分官员垄断政治创造了条件。加之本来就存在的封建思想观念,这些人民公仆很容 易蜕化为封建式官僚,于是,封建时代官场的种种恶习便在人民共和国某些官员的身上重演 ,并相互效法,以至蔚然成风。因此,要解决当代中国政治在一定程度上的封建化问题,治 本途径之一,在于消除官员对政治的垄断,使社会享有参与政治的合法权利和切实有效的途 径。一般说来,社会对政治的参与越广泛,权力滥用的可能性就越小,人性的封建一面就 难以外化。社会对政治的参与程度与政治的封建化程度是成反比的。
5.把竞争机制引入政治领域
在政治领域里,如果只有勾心斗角、暗箱交易,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则腐败自生。因 此,把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引入政治领域,是解决腐败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 能扩大权力选择范围,有利于打破极少数人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把本来属于社会的政治权力 还给社会,使各种形式的“封”成为不可能。同时,这样还可以极大地动摇专制的社会基础 。在以“封”为核心形成的政治系统中,人们只能被动接受既成事实,没有选择的权力和可 能。在这种状态中,社会对于政治的任何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会受到权力的排斥。然 而,在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政治系统中,社会对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得到 充 分的鼓励和保护。一旦社会在竞争机制的激励下活跃起来,少数人对政治及权力的垄断也就 难以维持。应当看到,竞争机制进入政治领域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根据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原理以及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关系,随着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基本原则的市场 经济进程的推进,必然要求竞争机制在政治领域发挥作用。这一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途径,定能打破封建主义的坚冰,使当代中国政治系统实现从传统向 现代的整体转型,建成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对当代中国来说,政治创新不仅势在必行,而且任重道远。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清醒认识 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准确、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政治提出的 要求,不失时机地进行政治创新。贻误时机,裹足不前,必然使问题越积越多,隐藏的危险 也就越来越大,应当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