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励志日志:自由复习其实最不能“自由”

2016-11-12

相关话题

5月20日,谐音叫做“我爱你”的这一天,高三高考前的自由复习开始了。

为了迎接这一个时刻,学校召开了“模拟考试表彰暨自由复习总动员大会”,希望通过表彰和专家的指导来拉开最后冲锋的大幕,对先进的表彰变成又一轮战斗的冲锋号,把专家的指导变成帮我们砺兵的磨刀石。

会议首先表彰了在前两次模拟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个人和班级。获奖的同学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不简单因为他们是优秀成绩的创造者,更是因为他们都是战胜了疲惫、战胜了困难,战胜了失落、更重要的是战胜了自我的人。在祝贺他们的同时也应该相信,更多没有得到表彰的同学,只要认真把握每一秒,坚持到底不放弃,都可以成为战胜自我的强者,都会收获属于我们的成功。

会议邀请了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潘老师对自由复习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了一场很生动的报告,潘老师的语言风趣,富于感染力,很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现在凭记忆,把潘老师报告的意思简单总结如下。

第一,针对如何回归“课本”。

在高三复习阶段重新回归课本、落实基础、总结归纳的重要性不必多言,只是回归到什么样的课本上呢?回归课本就是简单地回过头去看看原来学过的“教科书”吗?显然不是。比如物理、数学等科目,仅仅是看看课本上的例题是不够的。在这里潘老师向大家明确了一个概念,那就是“曾经做过的考试题就是课本的外化,就是对课本的延伸”,因此,回归“课本”不仅仅要有针对性地回到教科书上,还应该充分地利用起自己曾经做过、曾经错过的题目。

第二,自由复习务必要动起手来。

回归课本的复习也好,回归自己的错题本整理本也好,仅仅是“看”和“想”是不够的,务必要动起手来,务必要把“看”“想”和“做”结合起来。

我理解潘老师的话有这几层意思——

“做”可以包括改正原来的错题,总结归纳。通过“做”来验证“看”和“想”的效果,甚至是来强化“看”和“想”的效果。“做”包括有针对性地做自己薄弱环节的题型,争取有突破。所谓薄弱环节是指自己虽然会,但是还不是很有把握的题,自己有思路,但是往往得不全分、解答较慢的题,而不是指那些远超过自己能力的高难度环节。

“做”还包括安排限时的套题训练,用最新的经过专家打磨过的权威试卷。除了学校规定模拟考试以外,还应该给及创设情景来体验考场的状态。除了零散的做题以外,还应该留出与高考时间相同的版块来做完整的套卷。每科在高考前都应完整练三套左右(具体可和老师交流),通过“做”来保持自己的答题手感,来调配自己的时间安排,来调节自己的生物钟和考试兴奋点。

第三,要调整和保持良好的状态。

越到最后,“状态”这个看似很虚的东西就越实在,越重要。为了维持好的状态,要动手“做”,要体验考场气氛,要按照高考的要求来调节自己的生物钟,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要充分地相信自己等等等等,这些大家都认识得很清楚了。但是潘老师依然指出了大家需要注意的问题。

比如,有的学生向老师提出要求,认为自己适合在教室外的楼道里学习,或者认为自由复习老师也不讲课了就可以回家学习。更有些学生以背书为名专找一些偏僻的地方比如小树林、小花园等等。

提出这些观点的多是一些自制力本身就不好的同学。这绝对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最简单地讲,教室和家都没有学习的氛围,没有学习的“场”,存在太多干扰因素和让人走神懈怠的因素。没有比教室更适合的学习环境。只有大家在一起才更能激发自己的潜能。楼道花园小树林怎么能是学习的好地方呢?别在自欺欺人了。

比如,有的同学认为自由复习了,常规上可以稍稍放松,可以偶尔迟到一下,可以在上课的时间去上厕所等等。

这也是绝对错误的观点。自由复习的“自由”只局限在自己结合自身特点来安排自己学习这个范围内。其他所有的活动都应该放在学校常规的要求之内。偶尔的迟到或许不仅仅是大问题,但对于高三的学习状态来讲却危害甚大,因为它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纪律意识,更反映的是一个本该紧张有序的复习状态被打乱了,一个不够紧张有序的状态绝对是不会出现好成绩的。因此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当然,学校的作息时间也会做出一些调整来帮助同学们调整生物钟。

总之,潘老师让大家明白“自由复习其实最不自由”,没有良好的自我约束,没有紧张有序的计划安排和落实,就不会有高三自由复习的好效果。没有纪律就没有自由。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