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小学课堂管理的策略分析

2017-06-24

导语: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生命中的一部分,它包含了教师太多的酸甜苦辣,它让我们既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体会到失败的苦涩。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上课说话、心不在焉、做小动作这是课堂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偷偷打架等更为严重的行为也会偶尔发生。为了保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会花费一些时间去维护课堂秩序。如何预防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就成为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关心和感到棘手的问题之一。

做好小学课堂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小学生注意力差,课堂活动应简短而有变化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易分心。测验表明,7-9岁儿童注意力只能连续集中15分钟左右,10-12岁的也只有25分钟左右。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都比成人差很多。在小学年龄阶段,无意注意起较大作用,他们的注意带有较强的兴趣性、直观性、情感性。

由于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疲倦,加上情绪容易激动,经不起外在因素的诱惑,从现象上看,课堂纪律的好差,往往是教育训练的结果。教育训练虽然可以提高儿童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控制能力,但是是有限度的。小学生的注意力受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影响。

在课堂纪律方面,要求明确,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并经常进行督促检查固然必要,但过分苛刻的要求,严厉的惩罚对于学生的成长反而有害。课堂纪律要管好,应多样化地安排教学活动,读读、讲讲、练练、演示教具、自由讨论,这些都可以让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替起作用。有组织地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能使紧张的有意注意和轻松的兴趣吸引相结合。

二、小学生意识控制行动的能力弱,要加强行为管理

这是由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他们对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并不能真正理解,不能在实践中正确运用,暗示与不自觉的模仿对他们的行为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依据这个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控制能力,一方面要切实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形成是非、好坏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行为的管理。通过对学生行为的引导,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来加强道德认识。

对学生的行为管理,还包括校外行为。学生的家庭行为和社会行为也应关心,不然学校的教育效果就很难巩固。

影响儿童行为的有效方法是树立榜样,所以小学都注意表扬好人好事。但必须注意不要形式化。要使学生感到可接近,要使榜样有感染力,能引发学习的动机。

三、小学生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教学管理要适应这一特点

儿童在小学阶段掌握文字和书面语言,学习初步的数学逻辑运算,促使他们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这一过程是否能很好地完成,对他们以后的学业及生活有深远的影响。小学的教学管理必须明确地抓好这一问题。

首先,要充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观察力。感性认识丰富,观察敏锐,才能思考灵活。所以教学的直观性对小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

其次,要重视发展小学生的语言。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小学是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对小学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认真加以训练。

再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对小学低中高各阶段的教学,应进行切实而细致的设计。教师既要适应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使教学具体、直观,符合儿童的经验,又要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概括和抽象。长期停留在具体形象阶段,对儿童思维发展是不利的。

最后,要重视理解,反对死记硬背。

四、小学生对教师具有特殊的信任和依赖,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学生往往会无条件地承认和接受老师单方面的权威。家长的话可能听不进去,但对老师的话从不怀疑。这种心理特点是小学生热爱学校、努力学习、接受教育的可贵因素,应该特别珍惜。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热爱和关心,态度冷漠或粗暴,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对学生的个性和品德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必须强调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小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为教师进行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又必须注意不要使学生养成事事依赖教师的心理,把教师变成保姆。要逐步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