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环境的思修论文2000字

2017-06-12

人生环境,就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有意义的人生,总是在良好的人生环境中进行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人生环境的思修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人生环境的思修论文2000字篇一

《大学生和谐人生环境的构建》

【摘 要】探讨大学生和谐人生环境的构建,包括大学生自我身心和谐环境、个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环境、个人与社会和谐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环境的构建。

【关键词】大学生;和谐人生环境;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104-02

人生环境,就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有意义的人生,总是在良好的人生环境中进行的。人生价值实现的程度,与人生环境的和谐与否有重要关联。和谐的人生环境,有利于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整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和谐人生环境的构建,主要是促进大学生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大学生自我身心和谐环境的构建

罗伯特·欧文说:“人类的幸福只有在身体健康和精神安宁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健康不但体现在身体健康上,还体现为精神上完好、安宁的状态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不仅要没有疾病或体质健壮,还要心理健康。身体素质是由人的自然生理结构、生理机能、人体运动状况构成的,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平衡、柔韧性等,还包括运动后消除疲劳的能力。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人的情感、意志、性格、兴趣、气质、情操等,如积极进取的拼搏心理和顽强的学习意志等,这些是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必要条件,有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助于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压力;而心理素质差的人,取得成就后会自高自大,不思进取,遭受挫折时会自暴自弃。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事业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人体弱多病、疲惫乏力、精神萎靡、力不从心,那他就难以高质量地完成学习和工作,只有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乐观自信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退缩,积极地去克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动力和保证。因此,大学生应自觉地调适心理,保持身心健康。

(一)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与有益的集体活动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生活质量,更是树立团队意识,凝聚民心的有效载体。积极面对未来,勇敢迎接挑战,需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大学生课余时间虽然多,但用在锻炼上却少之又少,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从生理、心理的角度来说,长期坚持锻炼,可使神经系统得到良好的调整,令头脑保持清醒,精力充沛,精神愉快,使学习生活更加轻松,对消除孤独、抑郁等心理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马克思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在将人的活动、活动的人当做把握人类世界的基石时,实际上同时也就将人的能动活动当做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人的本质性规定。人类在各种活动中满足着生理与心理的需要,发展着自身,社会也在人类的活动中前进。每一个人通过参加各种活动而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活动中发展自己,也影响并作用于他人和社会,个人通过活动得以生存和发展。人的个体和人类整体都离不开活动,活动是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对大学生个体发展而言,班集活动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大学生素质的持续发展,对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丰富多彩的学校社团活动是学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一个大学生如果只会读书,没有任何爱好,没有实践活动,没有实践能力,那就不算是一个完全合格的大学生。

(二)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自我心理调适是根据自身发展环境的需要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控制调节,从而促使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获得积极改变的过程。个人遇到心理困惑或问题时应敢于正视,学会客观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正确地解决问题。心理学家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检验,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如自我转化法、自我宣泄法、自我反省法、自我安慰法、放松训练法、理性情绪法、环境调节法、自我暗示法、幽默疗法等。个体也可参加心理素质训练班,通过心理教育、心理训练,着重开发非智力因素,提高自我心理觉察能力和认知水平,学会控制情绪,改善不适当的情绪行为,提高情商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磨炼坚强的意志,培养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学习能力,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个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环境的构建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曾做过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实验:他以每小时15美元的酬金请被实验者到一个小房间去住,这个小房间与外界完全隔绝,里面没有报纸,也没有电话,住在里面的人不能写信,外面的人也不能进入,里面只有足够吃喝的食物。呆了8天的被实验者出来说:“如果再让我在里面待一分钟,我就要发疯了。”实验证明没有人愿意与其他人隔绝,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国外研究人员还曾对4000多名健康状况良好的男女进行了长达12年的调查研究。研究人员依照这4000名研究对象的生活情况,把他们划分为“社群活动活跃”和“与社群疏离”两大类。12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后组的男性患严重疾病和死亡的人数,比前组男性高2至3倍;而女性后组患严重疾病和死亡的人数比前组多1.5~2倍。这说明与社会疏离程度越大,患病率和死亡率也就越高。交往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它对人的生存与发展非常重要,没有人际交往就没有社会,人也无法生存。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和谐不仅有益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工作和学习。

个人与他人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必须学会在平时生活中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为促进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大学生应坚持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并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第一,应坚持平等原则。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没有平等待人的观念,就不能与他人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论职位高低、能力大小,还是职业差别、经济状况不同,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法律权利和人格尊严,都应得到同等对待。因此,人与人之间交往要平等相待,一视同仁,相互尊重,不卑不亢,既不能自恃清高,看不起别人,也不能自卑自怯、自暴自弃,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第二,应坚持诚信原则。这要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当讲究信用,严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如果没有诚信原则,虚伪、欺瞒行为就会大量出现。

第三,应坚持宽容原则。这要求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正确看待对方的优点和缺点,采取宽容的态度。选择宽容,更要正确把握宽容,这样才能创造美好的人生。

第四,应坚持互助原则。即在与他人相互交往的活动中应该互相帮助。互助是人类生活永恒而普遍的基本需要。互助原则是人们互助需要的理性自觉,它应该成为人类伦理生活的一个基本原则。互助原则强调扶危济困,路见围困,设法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第五,在大学生活中,应鼓励竞争与合作,保护竞争,提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在竞争与合作中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从而一起走向成功、走向进步。

三、个人与社会和谐环境的构建

马克思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个人与社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只有科学地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才能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人的属性可分为两类,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作用。一切正常的个人总要在社会生活中担负一定的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从事这样或那样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社会的发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努力才能实现。因此,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个体活动既是一个生命的自然过程,又是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的活动都面临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作出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实现社会和谐,创建美好未来,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实现和谐社会,应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特别是在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下工夫。

四、人与自然和谐环境的构建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矛盾统一体,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自然孕育人类,人类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人类必须以大自然为基础来改造自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这就要求人类在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在思维视点上,不能只关注征服、改造、索取,而应放在共生、共赢、共荣上,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应克服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思想,摒弃短视眼光,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利用科技的进步,将对自然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韦文荣(1973- ),男,广西武鸣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研究。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人生环境的思修论文2000字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