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会议讲话
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属于新兴产业,也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文化产业会议讲话,仅供参考。
文化产业会议讲话(一):
同志们:
这次全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之所以把xx的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个重大课题专门研究,主要是向大家传递两个信息:(1)虚功只有实做,真招才能实落。文化这一“虚功”,只有凝聚到文化产业这一“实活”上,才能更好地推进、更好地发展。(2)发展文化产业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小问题,而是事关xx科学发展、超常发展的大战略,从现在开始就要集结队伍,整合资源,突出亮点,加快推进。刚才,xx同志就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发展文化产业讲了很好的意见,希望各级各部门认真抓好抓实。下面,我强调三个问题。
一、认清形势,把握大势,切实增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文化是国家的精神支柱和灵魂,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血脉。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始终是决定人类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产业也因此被誉为21世纪最具潜力、最具优势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资深产业。xx作为文化积淀深厚的古老地域、新兴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实力,我们不仅具有较好的基础,更具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更是社会进步的现实选择。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从以下四个方面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
第一,xx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xx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天下九州,冀州为首;夏铸九鼎,冀鼎最重。在中国历史上xx曾是中原政治文化的核心,由此孕育的xx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武强木版年画、xx内画、xx法帖拓印分别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金鱼、侯店毛笔、武强和饶阳乐器、深州黑陶、阜城剪纸、武邑和饶阳雕刻也都在国内外久享盛名。这些传统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xx特色相互融合,为世人所珍视,也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成为我们发展的独特资源。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的宝贵文化遗产,如果不能在我们手中得到充分发掘和弘扬,既对不起先人,也对不起后人,既对不起前任,也对不起后任。我们必须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在弘扬历史上深入发掘,深入研究,用心工作,用力开发,这样,才能使宝贵的文化资源变为当今xx的经济资源和产业财源。
第二,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快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文化产业具有“逆经济周期”的特点。历史经验证明,经济萧条时,文化消费反而会逆市上扬,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1929年全球性经济危机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使美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成为世界第一文化强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和韩国积极实施“文化立国”战略,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分别占gdp的17%和13%。日本的动漫产业已超过了汽车产业,韩国文化如电视剧等,则在我国掀起了“韩流”。当前正在不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将加速人才与资本等要素向文化产业转移,使文化市场面临着重新配置的机遇。机不可失,遇不再来。如果我们不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就将失去一次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
第三,打造“水市湖城”品牌,需要与文化产业相互借力、互惠共赢。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历来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能增添城市魅力,提高城市品位;城市的发展,影响力、吸引力的增强,又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产业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城市经济,提升文化产业就是提升城市知名度。当前我们正在围绕xx湖做文章,倾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水市湖城”。把“生态+文化”这一城市品牌打造好,不仅要有“硬景观”,还要有“软内涵”,不仅要有影响力,更要有亲和力和美誉度。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增添文化要素,不断增加“水市湖城”的文化内涵。唯此,“水市湖城”的品牌才会更响、分量才会更重、名号才会更名、亮点才会更亮。
第四,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对于xx超常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业,具有不消耗资源、不污染环境的显著特点,是最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产业。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也在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发展必将呈几何倍数快速增长。而且事实将越来越证明,缺乏文化产业的经济,是不可持续的经济;缺乏文化品位的城市,是不健全的城市;没有文化内涵的企业,是走不远的企业。同时,发展文化产业还能够使文化要素融入其它产业发展之中,提升各大产业的发展潜力,强力吸纳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生产要素,加速区域产业集群的成长和产业链的延伸,使各种产业发展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为推进xx超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软硬双重支撑。
总之,xx发展文化产业,优势明显,机遇在即。只有抓住机遇,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才能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档次;反之,就会在新一轮文化产业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同时,也影响其他经济产业的发展。我们一定要认清大势,坚定信心,鼓足实劲,硬措真举,以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推动xx经济的以快补慢,为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立足实际,注重实效,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提升
文化既是生产力,也是发展力,既反映软实力,也体现硬实力。当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提升的空间很大,我们必须把“软实力”作为“硬资源”,把上层建筑当做经济基础,来大谋划、来真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四项工作:
第一,挖掘文化底蕴,打造文化特色。从现在开始,要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梳理、合理规划,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和基础。要重点在“三个注重”上下功夫:一是注重挖掘整理。我市的文化产业有历史没有提升,有“名气”没有规模,有影响没有效益,下一步必须在进一步挖掘上下功夫,在进一步整理上用气力。要组织得力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对xx历史上的名人、名家、典故、传说、故居、故地、遗作等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精心整理,追根探源、寻祖问宗,整理残存的记忆,粘接文明的碎片,还文化以灿烂的色彩,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二是注重塑造品牌。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影响,品牌就是效益。在文化品牌的打造上,一方面,要立足xx自身优势,利用现有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打“四牌”,即九州文化牌、湖(xx湖)河(滏阳河)文化牌、历史名人牌、特色产业牌。另一方面,要高点高位打造品牌。在品牌打造上,既要有“大家”气质,又要有大将风范,既要有世界眼光,又要有本地实际。要根据不同的文化品位和产业影响,冠以不同名号,使其各就高位,从而提升其文化价值,提高其价值品位,让xx的文化产业走出全国、享誉全球。三是注重宣传推广。xx文化有特色,历史有传承。酒香也怕巷子深,醋好还得会吆喝。要围绕文化产业的宣传推广,加强研究,搞好策划。在这方面,要舍得下功夫,舍得花本钱。要充分发挥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全方位、广角度、多层次、立体化地宣传推介xx文化,全面提高xx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第二,占领市场高地,提升文化效益。要围绕推进xx超常发展富民强市的目标,重点在“三个抓”上求突破。一是抓项目。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发展文化产业,同样需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没有项目作支撑,一切都是徒劳。当前要瞄准文化大市、产业强市目标,围绕内画、乐器、年画、毛笔、剪纸、黑陶、金鱼、雕刻八大文化产业,培育、包装、打造优势文化品牌项目,特别是以内画、乐器、毛笔为主的标志性项目,既要注重现有产业的提升改造,又要注重谋划推进一批文化产业的大项目和好项目,做大规模,提升效益。每个县市区都要确定各自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并从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二是抓招商。要着眼于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招大商、引大资,聘能人、请高人,引进集团投资者,参与文化产业发展。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稳妥地吸收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借助外力把xx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三是抓龙头。xx不缺少文化,但缺少龙头文化产业,特别是缺少实力强、影响大的龙头文化企业。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通过增资扩股、合作经营、联合开发等形式,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打造“航母”型文化企业。要充分发挥龙头文化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拉长产业链条,搞好产品对接,发展龙型经济,影响和带动整个产业的大发展、快提升。
第三,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发展合力。文化产业单打独斗,既形不成效益,也缺乏竞争力。必须加大整合力度,让优势企业联合起来,把优质产品集中起来,以“规模效应”形成产业带动效应。要重点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做好规划的文章。做大文化产业,谋划为先,规划为要。市直有关部门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认真谋划、精心规划,要敢于请高人、聘能人、邀大家。要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到近期有项目,中期有目标,长期有远景。二是做好园区的文章。园区既是聚合文化产业的平台,又是发展文化产业的舞台;既是产业集约发展的“孵化器”,也是产业集群建设的“推进剂”。要在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上求突破,通过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园区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打造整体实力。当前,要加快推进文化园区、文化公园、文化中心的策划和建设,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打造、高水平建设,使其成为文化产业的靓丽名片,成为xx“水市湖城”的新亮点。三是做好“借湖兴文”的文章。要紧紧抓住三年大变样的有利时机,环湖打造优势文化产业的对外窗口和展示平台,使xx湖成为全市文化产业的聚集地。当前,要着手围绕xx湖筹划建设“一园一院十馆一中心”。“一园”即文化公园,“一院”即xx湖生态大剧院,“十馆”,即“水市湖城”规划馆、董仲舒纪念馆、中国酒文化博物馆、世界内画博物馆、中国笔帖博物馆、中国古瓷器博物馆、中国年画博物馆、中西乐器博物馆、中国雕刻艺术博物馆、中国裘皮展销馆。“一中心”即国际会展中心。“一园一院十馆一中心”的建设要加紧推进。目前正在成立筹备推进小组,组长由有名望的懂行的原市级老领导担任,要把能干细活、能顶硬事的精兵强将吸收进来,真招实措,真抓实落,借力“水市湖城”建设,把文化设施建设好,把文化产业做名做大。xx“水市湖城”在外扬名之日,必将是文化产业兴盛见效之时。
第四,打造文化团队,构筑智力支撑。文化产业是一项高端型、专家型产业,没有一批能人、高人、细人、硬人作支撑,是不可能实现大提升、大突破的,要千方百计地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引进人才,靠人才提升层次、提高水平。要重点做到“三个一批”。一是立足长远发展,储备一批人才。要对我市现有的和在外工作的xx籍文化名人进行登记造册,经常联系,定期走访。同时,要把xx的“名人库”建起来。二是发挥院校优势,培养一批人才。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在高等院校或职业技术学校设立文化产业专业,建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培养文化产品研发、生产、营销、推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让高等院校成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技术研发的中心。三是要加强文化交流,引进一批人才。要邀请文化名人到xx办讲座、搞培训,传真经、授真招,对人才培养、产业打造进行指导帮助。同时,要用宽松的政策和优良的环境引人才、聚人才,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但求“管用”,共同推进xx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和尽快见效。
三、戮力同心,强力推进,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加速提升营造良好环境
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关联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事关发展大局,涉及统筹兼顾,主管、分管、直管部门要精心运作,各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名人志士要协调配合,上下形成合力,切实抓好文化产业各个环节的具体落实。
第一,要健全组织,加强指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分产业成立指挥部,抽调专门人员,组成精干队伍。既要让领导挂帅,又要让“大师”出征。要把产业领头人、民间艺人、文化“大师”吸纳进领导机构,提升他们的地位,突出他们的作用。要牢固树立抓文化产业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像抓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既要做大龙头企业,又要兼顾产业提升;既要横向膨胀规模,又要纵向延伸链条;既要积极开拓市场,又要打造外部形象。
第二,要积极扶持,出台政策。文化产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党委的领导和政府的扶持引导。要结合省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深入研究和制定更为具体、更有操作性的促激措施。要注重从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要从“宽”处着眼、在“放”上用力,鼓励和吸引非文化民营企业、省内外知名品牌文化企业参与进来,推动xx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整体提升。
第三,要激活各方,落实责任。文化产业既如同一般经济产业,又高于一般产业,她讲究的是高人相融、“大家”共事,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合力。要明确工作职责,责任到人,奖惩到位,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文化职能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文化产业的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上来。各级新闻媒体要在宣传文化产业发展上下点功夫,营造舆论强势,引导各界支持,确保取得“软实力”、“硬成效”。
同志们,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让历史服务当今的重任落在了我们肩上。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肩负起这一光荣使命,用心用力,凝心聚力,协同用力,形成合力,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为打造“水市湖城”品牌,为实现xx超常发展、富民强市的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化产业会议讲话(二):
同志们:
新年伊始,请大家来参加全市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会议,足以说明会议之重要。去年全市的文化产业统计结果早已发布,今天又作了通报,数据最有说服力,成绩和问题尽在不言中,数据背后暴露出来的是什么作风、什么工作状态、什么现状,是非常清楚的,不知道大家还坐得住坐不住?刚才,市统计局副局长唐恩友同志代表市统计局通报了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统计结果,对今年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作了部署;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市小康办副主任程劲松同志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的角度提出了工作要求,讲得都非常到位。恩友副局长将去年文化产业的问题概括为“六个不”,很准确深刻,如果能将“六个不”变成“六个好”,那么我们这次会议的目的就达到了。几个单位做了发言,大家发言问题都找得很准,打算也很好,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市委提出了“五个梳理”的要求,如果只停留在口头上,不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数字上,“五个梳理”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当前,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市委四届四次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精神,按照“五个梳理”的要求,乘势而上,真正把精气神提起来,把文化产业发展好,把文化产业统计好。下面就这两个方面讲点意见。
一、把文化产业发展好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
首先,这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发展作了全面部署,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如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文化产业更需要创新,在艺术欣赏方面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全面小康对文化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强调政事政企管办分离。不能沿袭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大操大办文化的做法,要变革,可以通过政府采购,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可以让企业、让中介组织来办;提出了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有一些重大创新,如对按规定转企改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在特许经营下实现制播分离,实现党委对重要国有文化企业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等。这些都是根本性的制度设计,对发展文化产业是重大的利好机会。
其次,这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打造遵义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措施。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文化产业能耗少、污染小、产业带动性强,是转变发展方式、打造“升级版”的重要抓手。记得中国社科院一位研究员来贵州讲课时讲过,当今产业的一个特点,是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如搞创意产业,搞工业产品的设计,这就是经济的文化化;文化的经济化,就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转化为产品。如果遵义的文化产业发展好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市文化资源丰富,但是对照中央和省的要求,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
第三,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任务。以县为单位全面实现小康,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必须在4%以上,这是纳入全面小康监测指标体系的,是一项硬任务。现在全市和各县(市、区)实现程度都低,是全面建设小康中短板指标中的短板。小康绝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上面。文化发展水平、人文指标包括社会发展指标必不可少。遵义是历史文化名城,外人到遵义来,首先想看的是遵义会议会址、是茅台、海龙屯这些有文化含量文化底蕴的东西。我们更应把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好,在全面、协调中实现小康目标,真正做到“三个不能代替”。
第四,这是关系到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领域。文化产业既有重大经济价值,背后还有意识形态导向和文化安全。文化体制改革无论怎么改,导向不能变,阵地不能丢。比如美国的影视作品《泰坦尼克号》等,艺术手段很高明,很巧妙地传递了西方的价值观。美国还用所谓的“大片、芯片、薯片”,潜移默化地灌输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一方面,是很危险的。
以上讲的这些,想说的是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这是搞好文化产业统计的基础。遵义是历史文化名城,但近些年在文化遗存的开发利用、在标志性文化设施的打造、在用文化理念打造全景域文化旅游产品等方面,相比都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勇于担当,奋起直追,把工作做好。
(二)理清遵义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各地情况不同,选择的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不一样。比如深圳传统的文化资源不多,但它有区位优势,有很多外来人口,城市的创意能力强,有资金优势,所以就搞了“明斯克”航母,每年就能吸引几百万游客,开发了东部华侨城,广东还打造了长隆旅游度假区,这些都是无中生有、人为包装的成功典范。又如美国依托人才、科技优势,打造的好莱坞电影和迪斯尼乐园等,产值超过了航天飞机,日本的动漫产业可与汽车产业媲美。从遵义的实际来看,我们没有突出的资金、科技、创意优势,我们只能依托现有文化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促进文化与旅游等的融合,加快把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优势。要把我市的红色文化、国酒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以及沙滩等人文资源,进行认真研究梳理,搞好创意策划、项目包装和招商引资,加快建设。当然有条件也要大力发展其他业态。如赤水的黔北明珠文化城、遵义黔北记忆等都不错。根据遵义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我们提出的“513”文化产业工程,市级层面打造5大文化产业集团,建设10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培育30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企业(基地)。各县(市、区)要有紧迫感,要抓住机遇,现在长征文化博览园和苟坝、茅台、土城、赤水等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很快,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
(三)明确今年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重点。
今年的重点,是围绕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八大工程”。我挂指挥长牵头调度“文化旅游精品工程”,有25个项目,总投资约180亿,今年要完成80亿左右,其中大部分与文化产业紧密相关,这些都是今后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有力依托。现在距离纪念遵义会议80周年活动已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凡是列入文化旅游精品工程这25个项目的,规划建设要加快,要拿出超常规的推进措施加强调度。对没有进入25个文化旅游精品工程的项目,相关县(市、区)也要加强调度、强力推进,确保今年各县(市、区)都建成一批重大的文化旅游项目。只有产业发展上去了,统计才有坚实的基础。
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今年有几项重要的工作措施:一是省里即将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这个意见含金量很高,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好。二是根据省的要求,开展好“多彩贵州”主题文化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省委副书记李军亲自抓,各县(市、区)要抓紧谋划,争取多有一些项目进入省的盘子。三是组织好演艺、文化旅游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谋划、推介和招商引资。组织相关企业参加深圳文博会等展会,力求办出特色亮点。各地要超前准备。四是争取第一季度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在遵义县、仁怀、习水、赤水召开一次全市文化产业现场推进会,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形式促进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五是积极对接上海对口帮扶工作,利用上海的创意人才、招商融资平台等优势,争取在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和人力资源培养得到上海方面的支持。
二、把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抓好
统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客观反映和描述。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如何,工作成效如何,要体现到数据上,要用数据说话。在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监测指标体系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列为重要内容,要求达到4%以上,市委四届二次全会提出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的指标中,要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一项硬任务,是各级各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就会拖全市全面小康建设的后腿。
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8.7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40%,占比排全省第7位,低于全省2.22%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全国3.48%的平均水平;增加值比贵阳市约少32亿,甚至比安顺市也约少0.85亿;从各县(市、区)的情况来看,占比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只有桐梓县,接近2.4%,占比在2%以上的也只有4个县,即桐梓县、遵义县、道真县和绥阳县,而占比在1%以下的有3个县(市),其中有两个排在全省80位之后。
我专门查证了20xx年相关地方的统计公报,作了一番对比,觉得遵义的数据不能令人信服。遵义无论地区生产总值、三产增加值、城市化率、游客数、城乡居民收入都大大高于安顺市,为什么文化产业增加值会比安顺低呢?仁怀与紫云、赤水与长顺、汇川与普定在文化产业增加值上相当,但经济总量及上述指标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啊!无论从外界印象、自身感受、文化实力及数据逻辑关系上都不尽相符。曾有人说“贵州文化在黔北”,从数据看,已不在这里了,不知在座各位有何感想!
造成这一现象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统计口径调整的影响,有对统计工作机制和统计数据网上直报方式的不适应等客观原因。但是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重视程度不够、执行力不强、作风不深入扎实造成的。就是恩友副局长讲的工作中存在的“六个不”,所以大意失荆州,在统计上吃了亏。部分县(市、区)和部分市直部门对此项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领导同志过问不多,没有真正负起责任来,有的甚至看成是额外的工作负担,人员经费的保障力度也有待加强;具体经办人员业务不熟,工作不深入细致,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甚至存在敷衍、应付的现象;由于涉及到的系统、部门较多,有的主动作为、协调配合不够,初审把关不严,和省直有关厅局的协调也没有到位。因此导致了 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漏统现象严重,统计数据失真。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一定要站在落实市委“五个梳理”要求,推动遵义实现“两个率先”、推动全市文化改革发展的高度,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深入查找问题、分析不足、明确目标,将“六个不”变为“六个好”,以更加扎实的作风推动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确保今年打一个翻身仗,彻底扭转被动局面。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一是市文改文产办、市统计局要迅速将20xx年全市各地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领导报告,向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通报,引起高度警觉和重视。二是各地参会的宣传部的分管副部长要抓紧向常委部长汇报,宣传部长亲自和当地统计局一起调度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如果调动不了,要向政府分管领导或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今天参会的部门单位的分管同志回去后要向主要领导同志汇报,讲清楚文化产业的统计工作已到了十分严峻的地步,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由各级文改文产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文改文产办组织协调、统计部门指导实施、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县(市、区)文改领导小组要牵头,文改文产办要抓好组织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规定做好报表填报、收集、审核、汇总、报送数据等工作,统计部门要指导开展好业务培训、核算数据、发布统计报告。市委常委会已同意从今年起将宣传思想工作列入对各地各部门考核内容,同时也是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二)切实落实部门配合和协作的责任。今天到会的市直各部门,包括中央和省的驻遵单位和企业,不能把文产统计看成是额外的负担,这是自己辛勤工作的成果体现,如果统计不好,是对自己心血和汗水的不尊重。市文改文产办、市统计局要加强协调,有难度的市里领导一定会帮助协调,涉及到的文体广电、工能委、旅游、住建、民政、国土、商务、工商、安监、档案、林业、教育,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切实发挥作用。各系统、各部门要组织所属统计对象填报基层表,负责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和报送工作。据反映去年少数部门工作滞后,影响了统计工作整体进展,今年务必转变态度、高度负责,提高工作效率,绝不允许敷衍应付。
(二)抓好关键环节,确保有序有效开展。要突出抓好四个环节。一是要抓紧动员部署。这次会后,各县(市、区)务必在一周之内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否则越晚越被动。要梳理找准问题,提出对策措施,明确今年的目标任务,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提出切实的保障措施。市直有关部门和单位(包括企业)也要迅速制定本系统的工作方案下发到县级单位,提出明确具体的工作要求。二是要抓好业务培训。统计是规范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门科学。各县(市、区)文改文产部门、统计部门一定要加强对从事此项工作的同志,特别是基层一线人员的培训,要解释清楚,使他们熟练掌握如何收集、汇总、初核和报送数据,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能到位、不出纰漏。三是要实现应统尽统。这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要注意统计的广度和深度,避免漏报漏统。要界定好统计范围,按规定把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社会团体全部统纳入统计范围。同时要深入调查对象做细致的工作,特别是抓好基层表的填报。四是要严格数据审核和报送。市、县两级相关部门都要把好每一道关口,确保每一张报表数据客观、真实、完整。这一点各个部门的分管领导一定要抓在手上,严格把关,不能简单让工作人员办理了事。在往年的统计中,存在资料不完整、数据缺项、逻辑关系错误等问题,甚至还有对收集到的数据不进行审核就直接报送上一级部门的现象,这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必须杜绝。各部门在向上级部门报送数据前,必须事先经过统计部门和文改文产部门的认可。
(四)加强保障措施。各级各部门单位要组织精干力量,明确专门人员负责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人员一旦确定下来就不得随意变动,以确保工作的延续性。会后市文改文产办要尽快收集市直各相关部门单位的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责任人名单,报我一份。有的单位参加培训的同志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不是同一个人,学和干分开,不利于工作,特别是在县一级培训时一定要提这个要求,避免出现类似情况。要加强经费保障,原则上分级负责,市对县一级主要是采取奖励的方式,对于市直有关部门,将根据工作任务和完成情况给予适当补贴或奖励。
(五)加强调度和督查。上级主管部门对本行业下级单位开展文产统计工作要指导、督查到位。特别是宣传部、文改文产办、统计局要加大督查力度。文化产业指标是列入全面小康、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对于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推诿扯皮、不负责不配合,或工作质量较差对全市文化产业统计带来严重影响的,要通报批评,必要时将按照相关程序进行行政问责。对于工作开展有成效、有亮点、完成得好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要加大奖励力度,以体现正确的导向。
同志们,今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按照“五个梳理”要求、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一年,有必要对薄弱工作环节进行集中攻坚。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推动遵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定能够把统计工作做得更好。
文化产业会议讲话(三):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被邀参加座谈我感到地非常荣幸,既然召开座谈,广纳意见。我想谈三点建议,这是我上午接到通知利用中午的时间整理出来,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批评。
第一个建议就是“兵用其锐,一击致胜。”去年六月份,因参加全省文化发展交流征文,我作为获奖作者被邀参加了在XX师大举办的文化论坛,在会上我作了《唱响四张文化名片 打造XX文化强县》的演讲,演讲结束后我还没有下台,主持人就问我“XX有这么多文化名片,哪一张最强?县内最想打哪一张?弄得我哑口无言。”作为文字工作者,如果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体裁样样会、件件通,但都是泛泛平平,恐怕临终也拿不出什么好作品。有句俗话叫“一招鲜,吃遍天”,兵法也有 “兵用其锐,一击致胜”的说法,就连我们打牌,手中有大猫、小猫和主等等好牌,虽然这些牌都能打胜,但一定要取其精锐,收获最大。清河文化丰富,底蕴深厚,有好多可挖之处,无论是张姓文化、武松文化、金瓶梅文化还是羊绒文化、大运河文化,都能取其一而发扬光大。清河文化就像一棵大树的有众多支脉,只有去其繁、留主干,才能直冲云宵。为此我建议:在今后的文化发展中,主攻其一,另外的几种文化可以辅助发展,不可并驾齐驱。
第二个建议就是“充实内涵,占领高地。”XX文化产业在找到主攻方向的前提下,紧跟着就是充实内涵。这几年清河文化在发展方面可谓风起云涌、方兴未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是清河人有目共睹的。在充实内涵方面,我的建议就是:真正让清河文化名片亮起来。多年前,在清河县城最繁华地段――――武松街和太行路交叉处,就是现在高杆灯处有一座武松打虎的雕像,外来客商来清河后,都能够一眼看到!心中自然也就有了“武松故乡”的概念。后来,在三羊街和太行路的交叉口树了一座“三羊开泰”铸像,象征着羊绒产业的蓬勃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城镇化建设的需求以及交通发展的必须,这两座象征文化符号的像塑被搬迁,外来客商来XX,就找不到“一目了解”的标志。为了叫唱XX文化,让清河文化真正影响清河、发展清河,我建议:政府在加大文化产业投入的同时,应适当增加反映特色文化方面的标志和建筑,给独特的XX文化染染色。具体操作起来,我认为一是在进入县城的主干道入口悬挂代表XX文化的牌匾;二是在县城主要街道设立展示清河文化的标志物;三是在公园、广场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增添专门介绍清河文化的板块。
第三个建议就是“俯下身子,挖掘本土”。 清河民俗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这些压箱子底的宝贝却慢慢地被人们所遗忘。这些年来,县内尽管有不少人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我认为清河还有许多本土文化尚没有去挖掘,或者说还没有找到更多的珍藏。为此,我建议:一是县委、政府应鼓励引导我县能人志士积极投身到发掘本土文化的队伍中来,让独具特色的清河文化重见天日。二是文化和教育部门应采用合适的方式来一次XX本土文化的大展示、大宣传,这样做不仅是让后人不能忘记过去,更激发人们爱县、强县意识。
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