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老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呢?下面小编分享了如何培养学习态度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也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的内在动力。兴趣既可以激起情感,培养意识感,也可以唤起学生某种动机。动机越强烈,其行为也越明显。
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引导学生的需要与学习习惯。而学习习惯的离不开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激发学习动机是完成学习过程的动力,动机来源于学生本身的需要和外部条件的刺激。也就是说,有了需要产生,再有外部条件,就可以去行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学习应用能力,要结合生活与知识的渗透点。一旦学生认为学有所用,那自然就能进入“想学——学会——更想学”的良性循环了。”这样的学习动机一旦发挥作用,它就会给人以能量,对自己的目标产生极大的积极性,使注意集中,思维敏捷,进行着持久而顽强的学习。借着心理学动机原理为依据,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如何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这一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一、加强学习目标教育,培养成就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制定与选择学习目标很重要。从学生学习的心理看,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时,学习成果已观念地再现在学生的头脑中,也就是在头脑中有初步预期的学习成果,成为进而学习的目的。学生在学习中,就是围绕这个预期的成果选择学习方法、安排学习过程的。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好的学习效果开始于清晰表述的目的,然后组织适合于目的的学习方法、材料与经验,学生在学习时一方面记住所要达到的目标,一方面集中力量走好每一步,使学习手段与学习目标联系起来。经过对部分学生的观察发现,那些学生学习差的主要原因是,在学习每一课书时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别的同学在读书,他们也在读书,别的同学在写,他们也在写,就是不明白为什么读、为什么写。他们在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提一下,他们便动一下。如此循环下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被泯灭了.学习成绩也就没有办法跟上来。 在教每课书时,帮助学生自己主动地确定学习目标,对教师确定教学目标也有帮助的。不过需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目标。
二、对学生一视同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不论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中,或只是平日里观察学生过程中,我都发现在如今的学生中缺乏自信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许多基础还算不错的学生因为自信不足,缺乏继续进取勇攀知识高峰的决心。更多基
础薄弱的学生则由于自信心长期受到压制,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因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就必须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做起。在教育工作中,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非常重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往往用来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通常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得到比较多的关注,而成绩差的却被冷落到一旁,实际上,无论成绩好的、中等的。差的同学,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取得好的成绩时,显得比较自信,但一遇到波折就情绪低落,他们怕失败,怕别的同学超过自己;成绩中等的想上进却难得如愿,想放弃又于心不甘,总是忧心忡忡;差生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制力和约束力,想脱掉后进生的帽子,将学习成绩搞上去,但常觉得力不从心,失败过多更是缺乏自信,基于这种情况,教师不能仅把目光聚集在部分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而应面向全体学生,用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无论哪一层面的学生,当他们感受老师在关注着他们,并对他们寄予厚望时,学生会更勤奋,自信心也会增强,对于后进生,鉴于他们长期以来心理处于被压抑状态,老师需要不断地向他们传递“你有能力”“你能取得进步”等信息,注意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鼓励他们每一个细微的成功,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二、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使学生感到利用原有的知识技能无法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从而逐渐产生解决困惑的心理需求。给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泼状态中进行尝试学习,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若能充分利用生活事例、故事、新闻和物理实验等精心择优创设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灵活运用提问技巧,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增强学习能力的功效,将极大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情境创设要围绕教学目标。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
2、创设情境要有直观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是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的参与学习。
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发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和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地情感体验,这种情感表现为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以及对老师的热爱。
三、要适时的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满足感,让他们保持学习兴趣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我在上课时常编排一些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给予完成,使他们在课堂中常有成功的感觉,让他们不怕学习,爱上学习,心中保持着自信。
四、反馈学习结果,鞭策学生发愤学习
让学生及时了悟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知道学习结果后,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强努力程度,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争取更好的成绩。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及时地批改当天的作业或卷子,并尽可能及时发还及时讲评。学生对刚做过的题目往往记忆犹新,并渴望很快了解学习结果,学习积极性高,进步就快。也就是说,反馈的时间越短,效果越高,相反,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就缺乏学习的激励,进步就越慢。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等级或分数往往不及恰当的短语评定的效果好,给学生的学习成果打分或评定的同时,给予适当的短评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等作出全面的评定,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习结果写一些评语来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五、开展竞赛活动,有效利用奖赏手段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活动,学生的成就感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也会有所增加。有效利用奖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较好手段,例如在数学练习课教学中,老师出几道有层次性的题目,并说明老师当场批改,当场奖励,能受到老师当场批改的同学都能较早完成题目。通过这一活动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说,表扬、鼓励,比批评和处罚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开展竞赛活动,再利用奖赏手段推动学生学习为契机。 而使学生发现学习本身的价值,以产生和促进学习的自觉性。
六、引导学生自我激励
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曾经有一位优秀的教师,他在一个学期内就把一个全校成绩最差的班级带到了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当有人问他是怎样教这些所谓的差生的,这位教师是这样回答的:“事实上,我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补习,我只是每天上课前对我的学生们说‘你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只要你每天督促自己多做一道题,多背一个单词,多考一分。’事实上,我的学生们每天就向着这个小小的目标不断前进,一个学期下来,成绩自然就上去了。”确实如此,激励孩子其实很容易,只要适时鼓励孩子,让孩子产生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孩子的自我激励也就产生了。
综上所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学习进步与否,掌握科学知识的可能和限度。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与思维、情感、意志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充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在智力、能力、意志等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学习动机的激活剂是完成学习过程的动力因子,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旦得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水平定能提高,学习效果定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