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道与身心健康的论文

2017-04-09

因为中国文人的洒脱不羁,中国茶文化,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茶道与身心健康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关于茶道与身心健康的论文1

茶文化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影响

摘要:我国的茶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茶文化从产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且发展长久不衰,是由其自身独特的原因。对现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高校学生教育中,它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茶道精神就是很好的体现,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三观”和积极的心态,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提升内在的气质和修养。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

我国的茶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它是我国古代人对茶的研究成果体验,也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侧面反映。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精髓可以归结为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有社交、礼仪、艺术等诸多方面,并且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大。高校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在教育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它的教育内涵与茶文化是有某种程度和意义上的共通性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用茶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茶文化内涵的描述,分析了茶文化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1我国茶文化的综述

茶文化是人们以茶为载体而衍生出的一系列相关内容。它的核心是茶。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高度发达,为茶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它已经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一种体现。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对茶文化定义,它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与茶相关的一系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从属于“中介文化”的范畴。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茶文化的内容和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全。它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产业科技以及茶类和茶具、茶艺、茶画等等艺术表现形式,由茶延伸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茶道精神、茶德等方面。总体上来说,它的结构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我们从茶事活动的行为文化来看,在茶叶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人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来完成。我国古代诗词中像“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充分说明了敬茶的习惯已经形成。此外,还包括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风俗。并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所形成的茶艺习惯也大不相同,各自有自身的特色,这也正是茶事活动的一种表现方式。除了行为文化外,还包括心态文化。人们在品茶饮茶过程中所包含的新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都是在前期茶事活动中积累形成的。在品茶时内心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并且由此产生一系列丰富联想,体现出茶叶生产以及茶区生活的文艺作品,把茶艺和人生处世哲学充分结合,进一步上升到哲理层面的高度,也就形成了茶德、茶道等。这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占有核心位置。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简述,可以看出,茶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集为一体的产物,它的各种衍生行为和现象都是茶叶多样性应用的一种体现,这些文化是围绕茶展开的。

2我国茶文化的基本特征

2.1形成主体的多元性

首先,我国古代的政治体系是以帝王为最高统治的,它的地位特殊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茶文化的发展。纵观古代帝王将相,有很多是直接参与到茶文化形成中的,例如宋徽宗、乾隆帝等等都对茶情有独钟,并且留下了丰富的茶文化诗词[2]。其次,人民群众是茶文化形成的直接创造者。古代人民不仅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茶文化物质成果,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精神财富,这些对后人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人们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模式和准则,基本上最后都纳入到了茶文化的构成体系中。例如当前社会中还有很多地区仍然保留着“吃讲茶”的传统习惯,这也正是茶文化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基础体现,也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和谐文化。第三,在文人墨客眼中,茶是一种寄情传景的致和之物,可以通过茶来表达思想情感,通过茶来陶冶情操,提升内在气质。这在历朝历代都有明显体现。唐宋元明清,不同朝代的饮茶特点各不相同,这样所形成的诗词也就各有特色。但是,中心不变,即围绕茶来作文章,推动茶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2.2历史传承悠久

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文明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产生时期,并且这种文明从诞生到现在没有被隔断。茶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从侧面也证明了这一论述的准确性。“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最早体现人们对茶的认知和关注的,经过神农氏之后,从神农时代至今历经几千年历史,出现了神农氏、陆羽等的茶研究代表人物,陆羽更被称为茶圣。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有了更大范围的延伸,例如茶道、茶艺文化传入到了日本、文成公主带茶到塞外、寺院引入茶,实现了禅与茶的结合文化、文人饮茶题诗等等,都是很好的体现,因此,它在时代的发展中变得更具有内涵和独特性。

2.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各不相同,这就形成了茶文化的民族性特点。每一种文化都是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例如四川少数民族喜爱饮用砖沱茶,西北地区青海、西藏少数民族饮用紧压茶,武陵山一带的土家族饮用擂茶,云南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喜欢饮用烤茶等等。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在饮茶上有很大的差异性,这是与其生活环境和人文文化有重要关系的。

2.4体系构建的完整性

我国的茶文化结构具有物质、制度、行为以及心态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它的物质文化主要有茶叶的选种、栽培、加工以及包装运输等劳动,同时也包括与饮茶相关的茶桌、茶具等的事物存在;其次,它的制度文化包括茶叶专卖制度、茶马贸易等;第三,它的行为文化是通过民风和民俗的形式表现出,属于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国形成的习惯和定势;它的心态文化主要是指人的内心心理活动,长久的积淀在民族文化的最深层,而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历史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生活意义,因此,可以说它的构成体系是十分完整的。

3茶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

3.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世态度,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上述提到茶文化的精髓是茶道精神,而茶道精神又是和茶人精神紧密相关的。茶人精神指的是茶人的形象,也就是说作为茶人应为具备的素质、风范和面貌。它最朴素的表达就是“默默的无私奉献,为人类造福”,是从茶树风格、茶叶品性引申出来的。那么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就可以充分的学习茶人精神,从茶文化中吸取营养,掌握正确的为人处事原则,这对其未来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以茶文化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强化,对茶道精神的领悟体会到深层含义,从而自省、审己,正确的定位自己、看待自己,以平和稳定的状态调整人机关系,从而能够面对和处理各种问题,这对现代社会的稳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3.2帮助学生更好地修身养性

茶文化的本质就是从中领会,并与人的追求相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们以细微的感官来感受茶道,去探寻未知的事物,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层面上超越自我。茶道精神中的一个表现就是仁义、诚信,这两方面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当前很多学生存在的考试作弊、随意毁约等导致诚信意识严重丧失,而茶文化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在品茶学习的过程中,领悟茶道精神,注重人的思想、品德修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仁义,从而改变自己重新塑造人格,修身养性,以正确的心理心态来服务于社会,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利人利己的贡献。

3.3提升整体素质,实现全面综合发展

高校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各个方面都还处于成长完善阶段,那么在教育课程设置中加入茶文化,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不仅对学生而言,而且对于高校自身来说都是如此。茶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完善,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体系,其包含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来说是十分有益的。茶文化根植于华夏整个文化体系中,包含了哲学、美学、艺术等多方面的理论,而且也渗透了各个宗教的传统文化精髓。高校学生可以从茶文化中体会领悟到华夏文化的魅力,学会正确的为人处事,从言行、心理、价值观等方面来不断改进完善,使其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的发展特点,以茶道精神指导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与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充分结合,达到修身养性的同时升华自我。

4总结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茶文化涉及到的领域较多,所蕴含的内涵极为丰富,这些都是千百年来经过人们不断的探索研究形成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独特的特色。它对于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方面也是十分有益的,它所体现的诚信、仁义、大爱、宁静致远等的为人处事原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改掉陋习,健全人格,从而促使学生保持正确的心理,实现综合全面的发展。

关于茶道与身心健康的论文2

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影响

摘要: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是茶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几年,茶艺教学重视冲泡技艺而忽略了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已与东方哲学思想相融合,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艺术追求、审美标准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各地的生活习惯也融入茶事活动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俗茶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探究了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茶艺;教学;茶文化;历史;民俗

茶艺起源于中国,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讲求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的集中体现。茶艺,简单来说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这其中泡茶是“茶艺”的主体。在茶艺课的教学中,笔者不断深思,茶艺如何教好,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如何达到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但学生们将茶艺仅仅理解为泡茶的技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感受到茶文化贯穿于茶艺表演中的精髓。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时结束了它的生命,当我们将茶叶重新放入茶壶中冲泡时,却是茶的第二次生命。我们该怎样用心去领悟到茶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1中国茶文化发展

千百年,茶文化彰显了一种永恒的魅力,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融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这在学习茶艺和教学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部分,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同学们更热情于操作技能课,对于茶艺来说停留在最浅的层面——泡茶。而茶艺要求我们掌握“泡好一杯茶的技术,品好一杯茶的艺术”,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学好茶文化是学好茶艺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早在神农时期就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的饮料。茶文化最早起源于巴蜀,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萌芽阶段。当时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茶文化产生之初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到南北朝时,政治家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又因当时较多战乱,文人无以匡世,渐渐兴起了清谈之风,因茶可以保持清醒,于是逐渐将饮酒转向饮茶。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有丰富的茶叶物质,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道、禅哲学思想相结合,中国茶道吸收了三家的精华讲究“清、静、和、美”,禅茶一味超然世外找回本真。“茶圣”陆羽所做茶经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的代表了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宋代至明初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宋代人们将煮茶法改为点茶法,讲究色香味的统一,除了宫廷茶文化的出现,民间也兴起了斗茶之风,宋人将饮茶作为人们增进友谊和社会交往的媒介,成为了一种民间礼节,“茶馆文化”也相继出现,“客来敬茶”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利益美德。清代传统意义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逐步得到确立,“开门七件事”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此时的茶文化中茶叶冲泡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茶馆的普及成为显著的特点。明代基于散茶的兴起,“废团茶兴散茶”,使得冲泡过程不仅方便而且大大增加了饮茶时观赏的艺术性。茶具也各有讲究,不仅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工艺有了新的发展,还出现了不同石质粉末烧制的粉彩茶具,除了青瓷、白瓷茶具外,还产生了彩瓷、珐琅彩等茶具,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茶人在饮茶中有意识的追求自然美和环境美相结合,也体现出人们饮茶的艺术性。不同的朝代,有着不一样的饮茶方式和冲泡方法,这充分证明了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饮茶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2茶文化与茶艺教学密不可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国茶叶生产历悠久、品类繁多,外观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具特色,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它们每一类茶都有不同的冲泡方式,这就与各类茶的茶文化、历史渊源密不可分。茶艺教学中实训冲泡固然重要,但只有我们对茶文化及其各类茶的历史渊源有了了解,才可以说茶艺表演是有灵性的,才能真正做到学习茶艺过程中“人、茶、水、器、艺、境”的完美结合,学会用境泡茶,用境去喝茶。例如:我们玻璃杯用绿茶,玻璃杯中的绿茶透着鲜亮精致,清饮一口,有一种微微的苦,不经装饰,简单本真的滋味。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困扰,如果你懂了绿茶,那么也就不会在意生活中的困扰,因为正是有了他们,才能证明我们充实的活着。我们利用玻璃杯还原了茶叶本真的味道。一杯茶如果缺失了内涵,尽管你用了最精湛的技艺,但是对于一个茶艺师来说也是失败的,茶要真,生活也要真。我们常用紫砂来冲泡普洱,因为普洱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保存才能散发浓香,正如紫砂壶的特性一样,需要岁月的沉淀,才能读懂自己,才能使我们在冲泡中内心平静,才能感知到原本及容易漠视的东西。其实不仅是茶,还包括茶艺冲泡的各类茶具、我们在茶台前冲泡的每一个动作,它们都与我们的茶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凤凰三点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春风拂面、白鹤沐浴等等;再如中国茶文化和民间习俗的渊源,云南大理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青年人在创业的道路上应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也是茶艺教学中茶文化与冲泡的典型事例,还有各地因不同民俗形成不同的饮茶方式等等举不胜收,可以说茶与茶文化密不可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发展,生活就是茶,茶就是生活。学习茶艺要始终以茶文化为中心,将人与茶相结合,才能在每一次的冲泡过程中真正将茶人与茶融入到一起,才能够以茶为媒,沉潜涵咏,静心顺气地与心灵对话。

参考文献:

[1]熊素玲.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简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2]苏叶扬.中国茶文化中的雅与俗[J].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乐饮编著.中国茶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