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啸怎么形成的 印度洋海啸的形成原因

2017-04-28

印度洋海啸也称为南亚海啸,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这次地震发生的范围主要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消亡边界。是什么原因导致印度洋海啸的形成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印度洋海啸怎么形成的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印度洋海啸形成的原因

印度洋海啸是地震引发的,而地震是地壳板块运动所造成的。在目前的情况下,人的活动还不能对地壳运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海洋当中就更不可能了。 震源: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板块断裂导致大地震.是太阳,太阳黑子大爆发,太阳黑子大爆发是有周期性的,每当太阳黑子大爆发对地球有很大影响,常有地震,(海啸是地震所至)洪水,气候异常发生。

印度洋海啸的地震级数

当地地震局测量到的规模为6.8,但香港、中国大陆及美国量度规模8.6,其后美国全国地震情报中心修正规模为9.0,此差距可能导因于测量误差。这是自1964年阿拉斯加耶稣受难日地震以来最强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来规模第二大的地震。历史上最强的地震是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震级为地震矩规模9.5。

震源位于3°19′N95°51.24′E / 3.317°N 95.854°E / 3.317; 95.854,苏门答腊岛西160千米水下30千米深处,这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频发区域。地震本身(排除海啸)传遍到孟加拉、印度、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和泰国。

科学家重新检测地震结果发现规模实为里氏规模9.3级。这代表着地震强度为原先预估的2倍以上,成为史上第二大地震。周四出刊的英国《自然》周刊,科学家分析地震仪低频率资料发现,地震规模实际为9.3。由于里氏规模规模是以对数计算,9.3的规模为9.0的2.5倍。

本次地震成为史上第二强震,仅次于1960年智利的9.5大地震。此外,中国科技大学地震学家倪四道领导的团队,也侦测发现,南亚大地震持续达500秒,智利大地震则只有340秒。科学研究报告指出,2004年南亚大地震,将海洋板块由苏门答腊往北切出长达1600千米的裂缝,是原先预估的4倍。

美国西北大学地理学家史坦因和欧卡尔表示,由于地震释放出强大压力,理论上,此区域在400年内都不会再出现相同震度的地震,或是海啸。然而在印度洋南部,又是另一个故事。在2005年苏门答腊地震和2007年苏门答腊地震前,这群科学家即已精准的预测,此区域仍有发生大地震和海啸的机率。

印度洋海啸的地质影响

转速变快

地球形成后由于月球等星球引力作用下,转速不断减慢,地核在地球内部受外部引力影响要小,地核的外核又是流体态,所以地核的转速要比外部地球体快得多。地壳、洋壳底部的金属层就相当于线圈(前文中地磁的生成与磁极反转),由金属构成的地核与地壳底部相当线圈的金属层相互运动,产生了地磁。地球磁场对我们地球上的生命有保护作用,它阻挡太阳风、宇宙射线等带电粒子的辐射,将其引向两极,形成极光。

那么为什么大地震会使地球转速加快呢?因为固体内地核的外部是流体状的外核,没受到震动时滑动阻力很小,速度的变化是层状分布的,层与层之间相互摩擦阻力很小,一旦有地震波传来,不同速度的层面出现凸凹使阻力明显加大,摩擦力大增,震波越大这个作用越明显。使地核的较高的转速通过地幔传到其外部地球上,而使地球转速有加快的倾向。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事情,内地核把速度传给了外部地球体,内地核的速度就要降低,内地核虽然密度很高,质量很大,但它的体积比外球体小得多,质量恐怕要差几十倍,地球加快的幅度要精确测量才可觉察,但地核减速是明显的,这样就会造成磁场减弱。这个减弱不象前文中谈到线圈改变那种减弱,这个减弱是永久的,所以说地球转速加快是个大坏事。地震我们还无法控制,但是我们人类不要人为的制造地震,只要地震波传到外地核就会加大地核转速减慢的程度,区别是程度不同,小得多了也要产生大的效果。搞大能量级地下核试验的人们恐怕不知道这个道理;何止是放射污染这一方面害人呀。从减弱地球磁场这方面也是害人不轻啊。有学者指出此次海啸加快地球自转速度,令每日时间缩短300万分之一秒

循环完整

虽然是次南亚地震及海啸造成重大的人命伤亡以及影响,但地质物理学家德特里克表示:“地壳板块运动令地球回春。”

古生物学家沃德曾在《罕有的地球》一书中指出,地壳循环这个过程在其它星球并不常见,然而这个过程对复杂物种的进化很重要。

大部分地质学家认为,地壳板块运动创造出地球的原始海洋及大气层,因为火山喷出大量水气、氮气、二氧化碳及其它气体。另外,很多生物学家亦指,地球第一样生物很可能是源自火山裂缝旁的深海。

专家施莱辛格表示:“地球的板块运动能让地球循环变得完整,对维持地球气候稳定十分重要。否则,所有二氧化碳都会消失,地球会变成冰球。”

自转轴偏移

新华社罗马12月29日电(记者杨爱国)意大利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大地测量学专家朱塞佩·比安科日前在南部城市马泰拉表示,26日发生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强烈地震以及由此引发的海啸产生的威力巨大,导致地球自转轴线的“位置发生了偏移”。

据意大利媒体29日报道,比安科说,设在马泰拉的空间技术研究中心得到的初步数据显示,地震和海啸导致地球的自转轴心自东向西出现了“平移”,轴线平移距离约为5至6厘米。他还表示,该中心的技术人员将在未来两周内对上述数字进一步分析。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将在未来数月内对这次海啸给地球运动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同时重点观察地球自转轴线偏移对地球引力场是否产生了影响。

同时,美国宇航局下属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地球物理学家理查德·格罗斯说,在当地时间26日印度洋发生地震的瞬间,印度洋底的一个地质板块被另一个所挤压而向下沉,地球的质量向地心集中,进而导致地球自转周期缩短了3微秒,地球轴心也倾斜了大约2厘米。

但是科学家也认为,由于地球的自转周期经常发生细微的变动,印度洋大地震对其影响可能是短期的,也不会太显著。比安科说,这次地震和海啸对未来气候的变化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意大利全国科研委员会下属的比萨地质科学和地质资源研究院主任皮耶尔·马内蒂则表示,这次地震海啸引发的问题值得关注,但人们不必惊慌失措。

能量释放

9.0级地震释放的能量超过了美国一个月所消耗能量的总和,或是伊莎贝尔飓风持续70日所释放的能量。每单位的里氏地震矩代表31.6层地层褶曲释放的能量,相差两级就相差1000倍以上。一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对于6盎司TNT炸药;9.0级地震大约相当于7.5颗美国最大的核弹(约2500万吨)头释放的能量。借由质能方程推算得知9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1000kg(2200磅)物质内部的能量(相当于反物质中和),它足以为地球上的每个人煮沸10000升的水。

尽管如此,释放的能量对地球自转仍然是影响甚微的,虽然没有精确数据,但在理论模型上这次地震可能使地球上的一日缩短了3微秒。无论如何,因为月球的潮汐作用每年会使地球一日增长15µs,所以这次地震对地球的自转影响很快就可抵消。同样的,这次地震也可能导致地轴"摇摆"2.5cm(1英寸)。不管怎样,原来就有的钱德勒摇摆有时可以达到15米。

依据一个广泛采用的地震模型,苏门答腊西南方的一些小岛已经向西南移动了20m(66英尺)。苏门答腊北部顶端位于缅甸平原(南边是苏门答腊平原)的地区可能也向西南方移动了36m(118英尺)。无论如何,其他的地震模型则认为移动是垂直方向的而非水平向的。

余震和之后发生的其他地震

安达曼岛在稍后的几小时里报道了有在里氏震级5.7至6.3的大量余震发生。在尼科巴群岛也有类似报告,其中有两次余震震级达到了里氏7.3级。

南极洲附近的麦觉理岛(Macquarie Island)附近的无人居住区在本次地震三天前发生了里氏8.1的地震。

中国云南楚雄和双柏间也于2004年12月26日下午发生里氏5.0地震。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日14时25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西海域(北纬5.2度、东经92.3度)再次发生7.0级地震。震中距海岸约320千米,距印尼9.0地震震中约410千米。

尼西亚驻马来西亚大使Rusdihardjo表示,印度洋海啸的重灾区、印尼亚齐省的死亡人数可能超过40万人。据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Bernama)报道,大使说,在很多受灾地区,搜救人员迄今还没有前往执行救援任务。他指出,印尼政府通过空中监测发现,米拉务(Meulaboh)、Simeulue岛和TapakTuan等地不存在生命的迹象。印尼苏门答腊岛西海岸边上的一些小岛甚至被完全淹没,已经消失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