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率论文

2017-03-18

就业率指就业人口与16岁以上总人口的百分比。凡在指定时期内届满一定下限年龄,有工作并取得报酬或收益的人;或有职位而暂时没有工作(如生病、工伤、劳资纠纷、假期等)的人;以及家庭企业或农场的无酬工作者,均计算为就业人口。今天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大学生就业率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大学生就业率相关论文: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始于2007年4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并最终到实体经济危机的蜕变。不仅如此,次贷危机从美国传染到全球,引发全球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并导致全球就业萎缩,中国就业市场也受到冲击。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随之成为时下大学校园里即将毕业大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2009年,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

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据教育部数据显示, 2004年为280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1.3%;2005年为338万,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为495万,毕业生就业率水平在70%左右。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新高——达到610万人,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据悉广东2月份大学生的签约率仅仅为3%。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今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

在金融危机下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寻找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那么这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究竟有多大?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真的就这么难吗?当代大学生该如何应对?下面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可以说,这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关键是看教育部门能否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收集和发布就业需求信息,是国外大学的一贯做法。就业信息发布得充分、及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作出合理的选择。国内高校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在主动性、系统性、有效性上,显然存在不小差距。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真的就这么难?其实不然,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及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主观因素(就业心态等)

1) 就业观念—

部分学生认为本地企业不如发达地区好,有种好向往发达地区的趋势等不准确的就业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学生,家庭的就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

2) 薪金期望—

部分学生对薪金的期望过高导致难就业。

3) 工作经验—

一些部门在招聘时常常会要求应聘大学生有“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刚从学校走出来,何来工作经验?”,不少大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对于在校大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并非一件难以办到的事。大学生在校学习之余可以找一份兼职(可与自己所学专业相一致),在毕业一年时间中亦有半年的实习时间,学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

4) 职业生涯规划—

“你对自己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有没有一个很好的构想?”,记者问。“现在没有什么想法,想着毕业后我想先不参加工作,准备考研吧”,“会从事跟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某项工作吧”,大多数的学生会或是以“考研”盖过自己的职业规划,以考研来缓解自己的就业压力,或是会的的比较模糊,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我认为每一个大学生要提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很好的规划,这样在大学学习期间就会有明确的目标和一定的目的性。朝着自己规划的方向一步一步地迈进,对最终很好的实现也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的。

5) 对面试技巧的掌握程度—

面试也是一门学问,掌握了一定的面试技巧无疑是会对我们的面试起很大程度上的帮助作用的。所以建议大家在面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你在有才能,没有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没能在面试时让面试人员“识得”你,也是无用啊!

【2】客观因素

1) 用人单位的选择标准—

不同的用人单位固然有不同的选择标准,我们在应聘时要审核自己的条件是否符合招聘单位的用人标准,这是必需的。

2) 国家政府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

国家政府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这就要求择业大学生的关注了,或许会有潜藏的机遇吖。

3) 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高校一般都会以选修课程、讲座的形式对在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就业是有一定帮助的。

4) 学校教育—

学生会在学校为之提供的社会化教育环境中不断积累生活阅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了解、认识社会,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从而使心理不断走向成熟。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学校的校风、人文环境、教学模式等对大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5) 社会环境—

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激增、经济发展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差异、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上仍存在任人唯亲和不正之风等。

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

一、供需差: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就要求社会要不断扩大就业。

二、选材刁:

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迎合企业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专业同: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四、薪酬低:

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假招聘:

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为什么那么难??

【主观原因】

1.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

下降的原因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生源总体水平下降与教学质量降低已逐渐形成共识,而现在在高校里有多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多少大学生把时间浪费于恋爱游戏中等等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整体下降。

2.大学生及家长错误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缺乏创业精神。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做一个好员工。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主创业。

3.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迅速放缓,而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 09年第一季度GDP的增长6.1%,这必然会不利于就业需求的增长.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相当数量的企业为减少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纷裁减冗员,甚至停产,其作为吸收大学生的热点行业功能剧减弱,致使大学毕业生流向趋于多元化。

4,受以前大学生就业的错位影响,由于以前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操守,在就业期间,没有履行应有的义务,只把企业当成为面向更高职业的跳板,使企业在付出培训代价后,没有收获应有的成果,使大部分企业对应届大学生有缺乏应有的信任,造成企业和应届大学生间有条诚信的代沟!

【客观原因】

1. 大学扩招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队伍迅速增大,用人单位有了充分选择余地,这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扩招同就业难之间确实存在关系,中国大学生表面上看起来过剩了,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学生总量过剩,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其实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还相当大。

2. 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而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长期没有得到调整,导致落后地区的产业没有得到发展,发达地区的产业滞后,最终导致发达地区因为产业原因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少。

就业形势严峻,首先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将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再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大学读书,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有保障的观念。最后,来自农村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

那么大学生应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应如何应对呢?

有了问题就一定有相应的对策:

【国家对策】

1.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

2.国家需要考虑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能够直接产生效果的措施就是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

3.国家可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专插本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

4.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和中小型企业创业的扶持,增加就业岗位。

5.在金融危机前国家一直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所以今后一段时间里加大银行贷款力度,降低贷款利率,进一步激活社会需求资本,激活实业的投资,从而达到增加就业岗位的目的。

6.要落实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保持就业增长的原动力。

【学校对策】

学校要切实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导作用,高校要对大学生就业进行适当的引导,加大对大学生职业操守的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要帮助学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学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的调整,要根据市场的需要设置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紧跟市场经济的步伐。

【学生对策】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1. 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准确给自己定位,要认识到越偏远的地方越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要有地域上的歧视。同时增加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再适当地补充相关专业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在大学期间要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格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筹码。

2. 学生还要提高实践能力,要学会把书本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从而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就业成功率。,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将来打造全新的自我。

3. 在一个岗位、一个单位工作几十年的事情,在现在的社会已不复存在了。不断改变生活环境、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的特征之一,而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则是谋求改变的前提。所以,作为现代人需要的是终身学习,而作为大学生这种品质尤为重要。

当代大学生要如何提升就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呢?

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个部分。专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以及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而市场能力取决于他们向雇主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特别是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环境。

在专业能力方面,以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代表的态度型资产是大学生专业能力中的关键,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代表的知识技能型资产是专业能力的基石。

在市场能力方面,为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大学生必须要了解现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力市场的总体供求数量信息和结构信息,要了解职位具体的职责要求,要了解自己个人就业能力的水平,同时还必须改进自己的展示能力。所谓展示的能力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如何把自身的各种资本、能力的信息传递给市场,让市场明白自己的价值。如何把自己所拥有的专业能力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者测试的方式表达给市场。

最后,我想论一下另一个热点问题: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个别单位“宁选武大郎,不选穆桂英”,女大学生求职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焦点,备受人们所关注,但除了时常口诛笔伐的性别歧视外,是不是还存在着其他的原因呢?

就现实情况而言,女大学生在职场处于弱势地位甚至受到歧视待遇,跟男女生生理上的差异和承担的社会角色不同有很大的关系。一般而言,目前用人单位对文凭的需求多数还是定位在本科上,一些单位偏向于男生,其一是因为男生身体素质比女生的身体素质强,能单独出差或独当一面,其二是因为男生比女生更愿意吃苦,更愿意下到基层去工作。这也是目前报考公务员或基层选调时男生明显多于女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当中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女生们的“城市情节”困扰着她们的就业取向。不管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女生,还是大二、大三的女生,其中很大部分人都比较“心高”,希望自己能够留在大城市里工作,不愿下到省会以下的城市工作,当然也更不愿意下到更基层的乡镇去工作。即使是在男生们想回去都回不去的现在,一位刚大二的女生仍夸口说:“毕业后打死我也不回去。”

除了上面这些较为客观的原因之外,更致命的是现在的很多女大学毕业生不了解就业信息,求职技巧差,存在依赖心理。据一项调查表明,很大部分女生对就业信息关注程度不够,平时很少把心思放于此,更不用说留意捕捉。还有的女生甚至连简历怎样制作,应该包括那些内容都不知道。这些状况的背后就是女生们普遍具有依赖心理,求职的主动性不高。她们都将自己的就业希望寄托在家长、老师和学校的身上。期待家长能给自己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期望学校和老师能够给自己推荐一份比较好的工作。当男生们全面出击,主动奔赴各家招聘单位的时候,很多的女生甚至还在为自己是不是主动去人才交流中心或人才市场看看作心理斗争。这种等和靠的心理,不但延迟了她们就业准备期的到来,也让他们错失了很多就业的机会。而就用人单位而言,真正明确有性别要求的用人单位最多占5%,其选人的最关键因素还是实力,也就是说,“只要你(女大学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和男生一样或超人一等,即使你是女性,一样能找到比男性好得多的工作,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

当代女大学生该如何应对?

首先,选准自己的职业切入点和发挥好自身优势。在求职之前,确立一个正确的大方,充分考量人才市场,了解哪些工作适合自己,不要死盯住一个行业或一个职业不放。更要适时地调整就业的门槛,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求职难度,如果自己将门槛定得过高的话,反而适得其反。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比如女生普遍具有温柔、细腻的性格;感知能力较强,形象记忆较好,想象力较为丰富;尤其在语言能力上比男生更具优势,在阅读、手工制作等方面也比男生略高一筹。要将这些优势转化为职场上的胜势。

其次,要有足够的信心,克服怯场的心理。很多女生的能力并不比男生差,关键就是在应聘的时候怯场。当招聘的负责人提出问题与应聘者交流的时候,很多女生都局促无言,而男生则要游刃有余得多。

第三,求职时要迅速转换社会心理角色。从学校每天去教室、图书馆学习到每天去单位上班,这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绝不仅仅是一次归属的改变,还意味着求职者自身社会心理角色的转变。我们要清楚应聘不是应试;老板不是老师;公司不是学校,前者比后者人际关系复杂得多;职场不是商场,职场的出入远不像商场那么随意。第四,学校和社会应该开设一些针对女大学生就业的课程,辅助女生更好的就业。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虽然引起了社会相关人士的关注,但并为得到普遍的重视。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除了教书育人之外,也应当尽全服务学生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就业是一个长远的规划,不管是女大学毕业生,还是男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之前都要对自己的未来作好规划,看清自身的能力和潜力,量体裁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