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海啸

2017-03-28

海啸是一种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虽然海啸发生的频率不高,但是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带来的灾害可以说是极具毁灭性的。那么,你知道如何预防海啸吗?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预防海啸的措施,以供参考。

预防海啸的措施

有一种能预防海啸方法缓解海啸冲力的方法,它是在已有的海岸边用水坭修建大堤来予防的基础上,其特征是用合成材料制造成一个大水袋墙,放在离海滩50-80米外海水中,用孔布网组成一面防海啸墙,用合成材料制造成一个大的水气袋,上小半是气袋在水面上,下大半水,浮在海水上的部分可以设计成各种,动物、植物、人物、艺术等景观,牵引绳弹簧减缓冲力,以上装置用金属倒叉固定在海底下,留出船通行的距离,用一种测试海底地震震动装置,用外套隔离海水装置腐蚀,将有线网信号传送给地面装置进行分析,快速传送海滩警报器,警报信号分三种,提前预报海啸,让游人有安全感。

1、地面强烈震动。可能由海洋地震引起,不久可能发生海啸,因为地震波先于海啸到达近海岸,人们有时间及时避险。

2、潮汐突然反常涨落。海平面显著下降或有巨浪袭来时,必须以最快速度撤离岸边。

海啸基本介绍

海啸,是指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

海啸在外海时由于水深,波浪起伏较小,不易引起注意,但到达岸边浅水区时,巨大的能量使波浪骤然升高,形成内含极大能量,高达十几米甚至数十米的“水墙”,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

海啸在海洋的传播速度大约每小时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邻两个浪头的距离可能远达500到650公里,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并形成极具危害性的“水墙”。

海底50千米以下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最易引发破坏性海啸。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

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因此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