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就业案例 有关残疾人就业的案例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今,我国的残疾人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与改善。事实证明,残疾人——这个有史以来被世人标签化、特殊化的群体的就业状况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乐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残疾人就业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残疾人就业案例篇1:
40出头的宋成林,过去一直靠卖菜和“打小工”生活,饱受了劳作之苦。2005年一次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他痛失右手,这使他一度悲痛万分,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村里的远程教室正在播放养猪技术讲座,画面上那工厂化生产的一栏栏大肥猪让人看了都眼馋。他心里暗自嘀咕,看来这养猪也是个不错的致富门路!
2008年10月,他开始创业,选中了本村一块空壳荒地,就拿出多年卖菜的积蓄,不足部分,再向信用社贷一点,共筹资30多万元,新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微生态发酵床现代养猪场。次年3月,他投资5万元从江苏购回123头杜洛克仔猪,头一个月,生猪势良好。没想到在5月初,仔猪就开始发猪瘟,一下子病死70多头。但他并没有灰心,多方查阅资料,最后在县畜牧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了原因。于是,他坚持科学养猪,定期打防疫、消毒,终于救活了50多头仔猪。这件事使他深深地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及时地订了“科学养猪”等方面的书,挤时间学习。
有了科技作保障,宋成林的养猪事业很快发展状大起来。2009年到2012年,从一个存栏只有50头,年收入不过2万元的小型养猪户,逐步发展成了一个拥有固定资产50多万元,存栏生猪300头、母猪25头,年出栏100多头、收入达10多万元的猪场,成了本村有名的养猪“状元”。
残疾人就业案例篇2:
杜兰女士,一个听觉受损的应聘者,她向创新网络公司(Creative Networks)申请了一个客服的职位,她要求一个手语翻译用于指导和岗前培训课程,这是应聘过程的一个必要步骤。创新网络同意最多提供200美元的补助来找一个翻译,并且建议超出200美元之外的部分,让杜兰找一个朋友或亲戚来做翻译。
不幸的是,200美元还不够上一次指导和培训课,杜兰自己也不能找到一个翻译。尽管后来杜兰上了指导和培训课,但大多数课程内容是口授的,大多数教材的内容她都不能理解。当然最后杜兰的申请被视为无效,她没被录用。
于是杜兰向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提出就业残疾人就业歧视申诉,随后,EEOC向联邦法院向创新公司没有为残疾人提供合理的便利条件和未录用残疾人两项指控。
残疾人就业案例篇3:
甲厂是国有福利企业,招用了残疾职工,大部分已有二三十年工龄,也达到男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的条件,甲厂要求市人力社保局按国发[1978]104号文的规定,办理退休。但市人力社保局答复说,因为他们是先天性残疾或工作前就已残疾,不能按104号文件办理。这样处理正确吗?
市人力社保局不同意他们退休的意见是正确的,依据就是国发[1978]104号文。此文在对工人的规定中已明确,必须是“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见第一条第三项)才可以退休,也只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才可以退职(见第五条)。
残疾人既然能在福利工厂(或其他单位)工作,一般说明他们并没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因此退休或退职条件(包括年龄)应当和一般职工相同。如果今后他们符合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这一关键条件,当然可以按照104号文办理退休或者退职。
残疾人就业案例的相关搜索内容:
1.残疾人创业案例
2.残疾人就业创业案例
3.残疾人就业创业故事
4.残疾人创业成功案例
5.激励残疾人创业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