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治疗及预防原则
足癣(俗名“香港脚”、脚气),系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发生,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到对侧。那么,脚气治疗及预防原则都有哪些呢?下面跟小编来了解下脚气治疗及预防原则的详细内容吧!
脚气治疗及预防原则
一、概念
足癣(俗称脚气)是由真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常在夏季加重,冬季减轻。儿童相对少见,青春期以后发病率增加,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
二、病因
本病是由真菌(致病菌90%以上为红色毛癣菌,其次为絮状表皮癣菌、须癣毛癣菌等)所引起的。足部多汗潮湿或鞋袜不通气等都可诱发本病。皮肤癣菌常通过污染的澡堂、游泳池边的地板、浴巾、公用拖鞋、洗脚盆而传染。
三、临床表现
本病根据皮损表现可分为三种:
1、水疱型 在趾间、足底、足侧发生针头至绿豆大的深在性水疱,疱壁发亮、较厚、内 容清澈,不易破裂,水疱融合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露出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的糜烂面,可继发细菌感染。水疱自行干燥后形成白色点状及环形鳞屑。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和瘙痒。
2、角化过度型 为片状红斑,伴角质弥漫性变厚、粗糙、脱屑,表面覆有鳞屑,边缘尚清楚,中心纹理比较显著,触之有粗糙感。在足跟部形成较深的裂隙和鳞屑,疼痛出血。可向足背发展,形成有鳞屑的斑片。
3、浸渍糜烂型 又称间擦型。趾间皮肤浸渍发白,基底湿润潮红,糜烂渗液,与念珠菌所致的指间糜烂相似。足的病变常发生在第三、四趾和第四、五趾缝间。由于该处皮肤较薄嫩,
相互紧密接触,不透气,易潮湿,局部皮肤浸渍发白,呈腐皮状,揭开腐皮见鲜红色的糜烂面甚至裂隙,伴渗液,继发细菌感染、化脓,形成溃疡。有时发出恶臭,瘙痒难忍。
四、诊断
本病的诊断比较容易,根据上述的临床表现及真菌镜检或培养可确定诊断。
五、治疗
病情轻者,一般采用外用药物治疗。水泡型和角化过度型脚气可采用抗真菌的软膏治疗,其中以足清霜最为常用,治疗周期务必长,坚持一个月至两个月,可防止其复发。浸渍糜烂型的先使其糜烂面干燥后才能采取上述方法治疗。病情较重者可采用外用加内服药物治疗,具体内服药物治疗可去当地正规医院皮肤科治疗。
六、预防:
1、 穿通风、透气的棉质袜,每天更换清洗。
2、 避免穿不透气之球鞋,最好要有两双鞋换穿,凉鞋是最好的选择。
3、 不与他人共穿鞋、拖鞋及袜子。
4、 脚底、趾间痒尽量不要用手抓,防传染于手指。
5、 治疗勿自动停药,通常应在自觉好了后,继续用药数周,最好是能做真菌检查及培养,连续三星期都是阴性才算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