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的养殖技术
林蛙肉质细嫩,鲜美可口,营养丰富,从雌性体内提取的林蛙油具有润肺养阴、补肾益精、补脑益智、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美容养颜、抗衰老等独特功效。因此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林蛙应该怎么样养殖呢。在养殖林蛙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接下大家就跟小编一起学习学习林蛙的养殖技术吧。
林蛙养殖技术
林蛙对温湿度的要求
在东北,林蛙的整个冬眠时间有5个多月,在漫长的冬眠期内,林蛙机体将秋天贮存的营养逐步转化并贮存到卵泡内,为蛙卵的发育和蝌蚪生长初期提供营养,自然情况下在冰层下越冬的温度约1~3℃。从产卵到变态,温度从冰雪融化到28℃之间都能发生生命过程,但28℃是最高极限温度。而在陆地生长阶段,年降雨量平均在600~1300毫米,平均气温在3.5~4℃,夏季林下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地表温度不能超过32℃,土壤表面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最佳。
林蛙的食物
林蛙不同的生长阶段对食物要求不同。蝌蚪时期,以浮游生物为食,在人工管理时,也可补喂蛋黄、动物血、鱼粉、豆渣和植物性饵料。变态前后到幼蛙,以大型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为食,包括圆形跳虫科、菱蝗科、粉虱科、蚁科、小甲虫类、小菱蝗、短星翅蝗虫、黑背蝗若虫以及微型甲虫如孤甲、跳甲、小步甲等。在陆地上的蛙,主要捕食森林内的昆虫、软体动物、环形动物等,如叶蝉、蜡蝉、蝗虫、蟋蟀、蝼蛄、金龟子、鳞翅类、蝇蚊、蚯蚓等。
林蛙的养殖方式
养蛙方式大体上分为“封沟式养蛙”和“集约式养蛙”两大类。二者的主要不同处表现在林蛙的陆地生活阶段上。封沟式养蛙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结合林蛙的自然生长,加强人工管护的一种养殖模式。吉林省从1986年起大力推广封沟式养蛙模式,技术成熟,已被广泛采用。而集约式养蛙则是把林蛙圈定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不同程度的高密度仿生态饲养,食物来源全部或部分靠人工饲喂动物蛋白饵料。分半封闭、全封闭等多种方式。有很多专家学者及有识之士一直在研究和探索这种养殖模式,偶有成功的典型,但在技术上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暂不到全面推广阶段。
林蛙的卵前准备
林蛙从卵到蝌蚪再到变态大约两个多月时间都是在综合饲养池中渡过的,因些必须做好准备。一要对池进行检修,同时把池清理干净。二要使清理好的综合饲养池经过最少7天以上的日晒杀毒。三是在灌水前的10~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综合饲养池进行全池消毒,用量标准按池面积计算,生石灰每平方米用量100克左右,漂白粉每8平方米用量100克左右。用过生石灰7~10天后,漂白粉3~5天后才能注水使用。四是向池中及时注水,以利于池水自我净化,再经过日晒,自然增加水温。为减少病害,在综合饲养池用完以后,一定要将其中的水排放干净,做到池干露底,接受太阳的曝晒,然后再经过冬季的冷冻,就能消灭许多病原微生物。
林蛙养殖技术
林蛙病的防治
1、红腿病:该病由病毒引起。病蛙腹部及腿部肌肉呈点状出血,肌肉呈红色,活动迟钝、拒食。防治方法:将病蛙捞起,放在10%~15%的盐水中浸泡5~10分钟,两天后可治愈;还应对池水消毒,即先把蛙移入另一池中,再用万分之一的硫酸铜溶液全池喷洒。
2、肿腿病:该病因腿部受伤后被细菌感染而引起。病蛙腿部水肿呈瘤状,影响摄食,致使蛙营养不良而死亡。防治方法:把病蛙腿部放入30×10-6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5分钟,同时喂服四环素,一日两次,每次半片,连服两天。
3、胃肠炎:本病主要由于蛙摄食了腐败变质的饲料而引起。剖开腹部可见胃肠有充血发炎现象。防治方法:每日清除残料,池水每隔2天换一次;每隔半月用 (1~2)×10-6浓度的漂白粉水溶液全池泼洒一次;每天喂酵母片2次,每次半片,3天后可见效。
4、水霉病:蛙体受伤的伤口感染水霉菌引起本病。可用1%的紫药水涂患处。
5、气泡病:因不洁池水有机质大量发酵所产生的气泡被蛙吞食而致。病蛙腹部膨胀、腹朝上,不能游泳,最后死亡。防治方法:每隔2~3天换一次水,同时清除池水沉淀的饲料残渣。
6、脱皮病:因缺乏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引起,病蛙背部或大部分脱皮充血。防治方法:饲料中适当加些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林蛙油的加工
将成年雌蛙用麻绳贯穿头部上、下颌,成串地悬挂在通风处阴干,避免受冰冻、雨淋。干燥后剥取其输卵管,即为林蛙油。加工林蛙油时,应防止炙烤、水烫或摔伤,以免影响油的质量。雌蛙晾干后,50个一串,腹向里,背朝外,自一头卷系成一小把,再顺序装麻袋。为了防止受潮、发热、生虫、发霉,应放置在通风处贮存。每年5~6月份,可加工剥油,剥油时,将干林蛙铺在木板上,喷洒温水,湿透后用麻袋闷上,经6至8小时,即可剥油。剥油时,使林蛙腹部向上,掰开取油,除去黑子(卵细胞)晒干。把油晒干后投入垫有油纸的木箱、缸、坛、白铁桶等容器内,加以密封,忌入高温、潮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