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励志短篇散文3篇

2016-12-02

胜利不是战胜敌人,而是提高自己。我们只要每天进步百分之一,那就是成功。人生就是需要一些这样的励志文字和励志日志伴随我们一路前行,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2016励志短篇散文3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2016励志短篇散文:寒门学子

那天已经很晚了,弟妹打电话说,侄女不想去上学了,原因是爸爸妈妈一没钱二没人,就是上了学毕业了,也没什么用,问我怎么办?

我能怎么办?我又不是上帝?心里虽然如此想,嘴上却说:

“让我想想再说吧。”

电话挂断,心里却莫明地生出一团怒火!再有钱的人,他们也没有三头六臂,再有势的人,也是从一个卵子开始成长起来的!再卑微的人,也要有养活自己和家人的能力!为什么只会羡慕别人,而不去自己努力?

关于侄女上学的事,弟妹没少咨询我。侄女学习不好,却还不知道自己努力,话里话外总是嫌弃:自己的家庭不好,自己的爸爸妈妈无能。

开始我说让她去读护校,她嫌辛苦。后来我说,上大学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学什么并不重要,你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后来她就打电话告诉我,说自己喜欢做幼儿教师,因而春季招生的时候,她就报了幼师,然后出去打工,高考结束了,才发现今年的高考题目很容易,她的很多同学,都考进了相对理想的学校。她又开始后悔自己,没有参加夏季高考。

其实我知道,她并不真正喜欢幼师,因为她不是那种能歌善舞、能言善辩、活泼好动的孩子。她只适合做护理或者一线操作工人。但因为不甘心在家干活、又害怕学护理辛苦,她就说自己喜欢幼师!非常喜欢!

为什么很多寒门学子,不是选择自立自强,而是把自己不满意的一切,都归结于自己的出身和家庭? 归结于自己本来已经辛辛苦苦、却依然一心一意为儿女奔波劳作的爸爸妈妈?我觉得我们每个寒门学子,都应该感谢邓小平,是他恢复了高考,才让我们拥有了一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

记得在培训班里,有一个小孩子,他学习很差,而且没有一点好习惯。但当我告诉他,要如何努力的时候,好几个孩子告诉我:

“老师,他没有妈妈。”

“没有妈妈的孩子多了,没有妈妈的孩子,才应该更加努力!” 但那个孩子很特别,他可以一下午都坐在位置上,而且手里永远都不闲着,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肯写一个字。

后来,费了很大的功夫,才让他写了几个字,那字写得简直就是不堪入目!我不知道这样的孩子,是怎样上到了三年级的! 放学的时候,遇到来接他回家的姑姑,她姑姑告诉我,他十二天就没妈妈了,爸爸也离家出走了,他是跟着他奶奶长大的。让我多费心,希望他能学习好一点。

看着他姑姑恳切的样子,我很难告诉他真相,只好说: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非要学习好,他能每天快快乐乐,已经很不错了。” 回到家里,找出女儿的字典还有好多练习本,准备送给他,希望自己的帮助,能让他有所改变。到了学校,他已经坐在位置上,不抬头也不说话,一心一意、只专注于他手中的一些卡片。

我蹲下来,看着他的脸问他:

“你玩这些东西有意义吗?”他没有立刻回答,却问我:

“老师,你有妈妈吗?” 我点点头,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想改变这样一个孩子,谈何容易呢?在他心里已经根深蒂固地认为,他现在的一切,都是因为他没有妈妈才造成的!却从来都没有考虑,在自己人生的路上,他能做什么!

每个人都喜欢积极上进的孩子!越是寒门的学子,越要有一点雄心壮志啊!你的家庭不好、你的父母无能,但你的父母给了你生命、给了你健康,上帝给了你同样多的时间,同样多的头脑、同样多的手足,你为什么不自己努力呢?报怨和嫌弃,能带给你什么好处吗?为什么每天乐此不疲?

有钱有势的人家,也不是天生的,他们也是通过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的努力 ,才走到现在的样子!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凭空得来的!你只看到了人家的光鲜亮丽,你没有了解人家的艰辛艰难!

生命,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它只会一如既往地前进,同样的风景、同样的遭遇,却造就了不同的人生结果,这大多还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好的出身和家庭,是能带给人很多便利,但医院里,并不会因为出身好,家庭富有,就任命一个毫无经验和学历的人,去做主治医师!我倒是听说很多勤学苦练的孩子,早早就被用人单位录取的例子!

这个世界,永远钟爱知道自己努力的孩子! 所以,所有的寒门学子,一定要自己努力!

2016励志短篇散文:你为什么还不够幸运

很多成功人士在走过红地毯,站到颁奖台上,谈到自己的成功时,往往爱说“其实,我很幸运——”,台下的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就真以为“他很幸运”,也最爱听这句话。当然,这样认为的好处是:自己不够成功,是因为不如成功人士幸运,并不是能力不够,如果自己也像他那样幸运,也是可以站上去的。这样一来,自己不够成功的不平衡感没有了,自己不够努力的内疚感消失了,心情像阿Q一样又愉快起来。但睡一觉醒来,回想起昨日成功人士所获得的荣耀,再看看自己的苦生活,顿时又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就又变得闷闷不乐起来。

千万不要相信成功人士那句话,那是一种自谦。或许是因为看到了更大的局,像牛顿;或许是为了戒骄戒躁,像毛主席;或许是为了怕你们羡慕嫉妒恨。实际情况是:幸运绝非偶然!正像歌曲《真心英雄》中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除非是富二代、官二代,每个成功人士其实都走过一段异常艰辛甚至血泪斑斑的道路,只是很多人并没有向外人说起而已。正像我们上中学的时候,看着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好像也不怎么用功,其实他们回家就是“头悬梁,锥刺股”。

幸运的人都至少做了三件事,如果你没做这三件事,就知道自己为什么还不够幸运了:

第一件事是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象一下,你站在十字路口,想坐上一辆能够让你快速到达终点的公交车,看着公交车来回穿梭,你决定上哪一辆呢?如果你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地,那么,哪一辆都无法载上你,你只好在十字路口徘徊。“如果你不知道去哪里,往往你哪里也去不了。”那些总是事业没有起色的人,那些总是错过结婚对象的剩女,你之所以抓不住机遇,无法跳上一辆让自己快速前进的公交车,其根本原因是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所以,先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才会识别机遇,才不会错过幸运;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无法识别机遇,就会与幸运失之交臂。

第二件事是为想要的东西做好充分的准备。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比如一份心仪的工作、一个心仪的伴侣,但当它们来到我们面前、触手可及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心仪的工作和伴侣也心仪我们。这时候,我们会后悔当初没有为它做些什么,但后悔又有什么用呢?“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没有准备好,自然也就得不到垂青了。所以,不要总是谈梦想,梦想谈一次,明确一下就够了,重要的是为了靠近它而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埋头准备,“唯有埋头,乃能出头”。学校每年都有出国留学的机会,如果你英语足够好,机会就是你的。问题是:你英语足够好吗?

第三件事是勇敢地去争取。很多时候,我们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事到临头,却不敢积极主动去争取,前怕狼后怕虎,患得患失,结果机遇被别人抢走了。大学时我暗恋过一个女生,但害怕被拒绝,迟迟不敢表白,直到有一天,看到这个女生和一个比我要差得多的男生在一起,我才后悔莫及。这世界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在毕业多年后的同学会上告诉她:“其实,那个时候我很喜欢你——”说这些还有意思吗?只能让伤感更伤感,让后悔更后悔。职场也是一样,当我们看到多年前一起共事的同事,如今人五人六,然后酸溜溜地说:“其实,那个时候我也想去,可惜被你小子捷足先登了。”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当初你干什么去了?职场拒绝意淫,想要,就要大胆地说出来!

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还不够幸运了吗?总结一下,就是:

第一,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你不知道想要什么,无法识别机会,所以错过;

第二,不是你不知道想要什么,而是你没有为想要的做好充分准备,所以它来了,你抓不住;

第三,不是你不知道想要什么,没做好充分的准备,而是该勇敢争取的时候,你不够勇敢,所以你也没抓住。

我这样讲,其实是不招人待见的,你可能也很不爱听,但好听的往往不真实,而真实的往往不好听。人只有诚实地面对自己,才能不断进步。你是希望知耻后勇、不断进步呢,还是希望自我麻醉、原地踏步呢?

还是那句话:成功绝非幸运,幸运绝非偶然!

2016励志短篇散文:一个穷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钱的?

文野31岁那年,买房后第二年,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变”。

这一年,他在心里对自己的定位,从穷人变成了有钱人。

“一些人哪怕有钱了,心里也永远甩不脱穷的影子。”这是我曾经在《阶段性胜利》一文中提出的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有另一种情况的存在:过去是穷光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地一路奋斗,终于成功地脱离了穷人阶级。这种逆袭故事今天在网上俯拾皆是,为广大尚未脱贫的网友喜闻乐见。

但这一过程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务状况跨越某一个门槛。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对于这一过程尤其好奇。它反映出的是一个牢不可破的信念——对负面图式的长期认同——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这真是不可思议!如果你曾经尝试改变一位减肥者,让她相信自己“已经很瘦了”,你就知道这有多难。

我现在要写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位完成了双重转型的“逆袭者”。他是第二位与我约谈的网友,男性,35岁,谈话目的是“愿意公开自己的人生经历,让更多人从中吸取正能量”。他同意我将这一段谈话内容登出。文野是他本人要求的化名。

我们在一家咖啡馆见面,谈了一个多小时。其中大部分时间是文先生讲述他不平凡的奋斗历史,老实说,有点沉闷。作为亲历者本身,自然每一处转折都觉惊心动魄,但网上同类的故事实在已有些泛滥,文先生的经历并没有多少特异之处,听来颇觉审美疲劳。说句抱歉的话:一听开头,大致就能想到结尾。刚到北京时如何,后来如何,现在又如何,无非是虎落平阳,咬牙坚持,绝处逢生,时来运转诸般桥段。——这段谈话是年前的事,到我写文章的这个时候,已经有许多细节没印象了。

真正让我感到兴趣的,是他在2010年发生的那场转变。

他在前一年买了房,花光了他多年来的全部积蓄,背负了少量的公积金贷款。那时他当然已经不是一个穷人。但他打完款,看到自己重返三位数的账面余额时,仍然感到如坠深渊的眩晕。这种眩晕,我很熟悉,是深烙在一个穷人心底的恐慌。

“我买第一套房的时候,朋友都祝贺我,说行啊,这下你不用愁了,房子都买下了。我心想:屁!你他妈的站着说话不腰疼,看我没钱了,还说风凉话。”

而到2011年,他就辞了职,用房子抵押了一笔钱,跟人合伙创业。

“那时候老大也就几个月,老婆有点产后抑郁,心理压力大,不敢跟我说,半夜偷偷抹眼泪。丈母娘都来劝我,说这样对奶水不好,让我缓两年。我就跟老婆谈了一次,算了一笔账。我说现在这份工作辞了,但是这个薪资水平的,我随时都能再找。一年旱涝保收,这个数总是没问题的。所以投入这笔钱你怕什么?大不了我回头工作三年补回来就是,这风险我承担得起。千金散尽还复来,我心里不是没数。”

(具体数字我记得不清楚了,大概是年薪三四十万,投资了一百来万吧。)

这番话让我极为震惊。我想,我听到的恐怕是这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中,最不平凡的一段!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一次置业,一次创业,在钱上的态度就有了天壤之别。一个穷到骨子里的穷人,过了短短两年,就敢于一掷千金,胸有成竹。——这得中了多大的彩票才培养出这样的底气?我来了兴趣,问他那两年发生了什么。

他说就是老婆怀孕,生孩子。事业方面并没有显着的变化,也没有飞来横财。

“但是你好像一下子有信心了很多?”我问。

文野思忖片刻:“有吗?可能吧。我就是觉得自己其实挺能挣的。”

“觉得”这个词用得很贴切。我是一个穷人呢还是一个富人?这不完全是一道客观的数学命题,倒不如说更接近于一种主观感受。有的人年收入超过百万,还觉得离财务自由遥遥无期;也有人明明还欠着(投资人)一屁股债,却自我感觉坐拥金山银山。这个世界上不乏存款百万的穷鬼,也有住出租屋吃盒饭的霸道总裁。——与我们通常想象的不同,一个人并不会随着他财富或收入能力的简单增长,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将“屌丝”的帽子扔掉,换上“高帅富”的金字招牌。感受的转变另有玄机。

我问他“挺能挣”的感觉是怎么出来的。

“明摆着的事实啊:我那时候一个月的薪水就有两万多,还不算项目提成。在当时就算是很能挣了。这都是我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文野显然没理解我的意思。

“问题是,09年你买房的时候,收入差不多也有那个数量级,对吧?”

文野点头:“稍微低个百分之十的样子,差不多。”

“但那时候你还很心虚,看到存款没了会很焦虑。你没觉得自己能挣。”

文野回忆09年(包括之前)的心态。没错,那时他还是一个穷人。收入虽然也不低,但是钱都存进银行里,多花掉一点都心疼。只有在看到账面的数字增长时,才会感到沉甸甸的一阵安心。“可能因为那时没买房吧,心里没底。”他说。

但我认为不止是如此。就拿买房这事来说,那时有很好的机会,他只要申请多一点的贷款就可以早一年买房,但他没有行动,白白让房价涨了不少(换作现在,他绝不会错过08年的时机)。嘴上说存钱是为买房——道理上也确实如此——但从行动来看,已经具有了购房实力,却还是一拖再拖,攒了又攒。我觉得,这就不能说因为没买房而心里没底了,倒是因为心里没底才不敢买房。说到底,还是“穷”。

这么说起来,文野也感慨:“还好09年出手,要是再拖一年,就买不起了。当时就是头脑一热豁出去了,房价开始上涨了,不买不行。这样逼了自己一把。”

他想起来了,刚买房的那一段,日子很不好过。每天都在担惊受怕。

怕什么呢?文野笑着摇头:“都是一些很蠢的想法,没有逻辑。”

但对于这些“没有逻辑”的想法,我格外有兴趣。按照认知治疗的理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没有逻辑”的假设和信念中,区别只是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意识到,我们可以不必受其摆布?在我的再三要求下,文先生颇为不好意思地说:

“我那时候就觉得,手头要是没有五位数的存款,就会遇到什么危险一样。”

他端起咖啡,自嘲地笑,努力掩饰住自己的尴尬。我没有笑。我觉得这个想法一点也不“蠢”:就在几年前,我自己也会这么想!我也是穷人出身。我猜很多穷过的人,都曾经有过类似心态。仿佛身家性命都系在那个数字上,稍一牵动就心惊肉跳。不敢消费,也不敢投资。当然,理智上知道那不是真的。但由不得理智做主。

“我明白这种想法。我读研究生的时候,靠杂七杂八的兼职养活自己。钱挣得不少,但总是不敢花。我会担心:万一存款花完了,又找不到新的工作,那岂不是会饿死?安全起见,我必须留足三个月的生活费才行。那是我给自己的缓冲期。”

文野眼睛一亮:“没错!对我来说起码要半年!”

我们哈哈大笑。突如其来的共鸣让文野放松了不少,好像遇到了同类。在彼此的启发和附和下,我们又找到更多相似的,穷人特有的,“没有逻辑”的信念:

“每个月都有花钱计划,一旦超出计划一点就感觉要完蛋。”

“挣到钱总觉得是这段时间运气好,总担心以后不可能这么顺。”

“所以也没有胆量贷款。万一哪一年断供了怎么办?”

这时候我才隐约地接触到那个原来的他。那个二十出头闯北京,不舍得租房,只得在单位里沙发上过夜的穷光蛋。从一见面开始,文先生就是一个神采奕奕的商务人士,笑容温和,待人得体,举手投足中满是自信。这是一个被命运眷顾的人。虽然他反复提到过去的落魄,但直观感觉上,我还是无法把他和“穷人”联系起来。

他现在完全理解了我说的转变是怎么回事。他说:多亏了那一年买房。

“你才会真正发现以前担心的东西,根本是不存在的。”

有一个寓言说:一只鸟从小被关在笼子里长大,后来就算出了笼子也不会飞。因为在它的头脑中,已然有了一只看不见的“笼子”。照这个比喻,这只鸟当真想飞起来,就必须先尝试着突破“笼子”的屏障。拿自己的身体,甘冒风险,小心翼翼地,闯荡想象中的禁区所在。舍此别无他途。在认知治疗中,这叫做行为实验。

所谓行为实验,就是在生活中,把我们原先坚持的信念变成一个假设,再尝试以实验证实或是推翻。譬如有人以为:我做事必须一丝不苟,别人才会喜欢。——真的么?不妨做一个实验:故意犯一次错,看看结局如何?一试之下,许多不合理的信念自然就会土崩瓦解。这道理说来简单,实践起来却极为不易。首先,实验设计必须温和,小步试探,就像整个人跳进温泉之前,需要先拿手试一下水温。其次,实验设计要有针对性,找准心里最真实的恐惧,针锋相对地发起挑战。令狐冲破冲虚道长的剑招,认为“要找出破绽,只能直击最强的一点”,颇有相通之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这实验必须亲身尝试,亲力为之。他人的经验无法替代。哪怕信誓旦旦地保证:“这件事大家都试过了,结果千真万确!”甚至理智上已经洗脑成功:“我知道这个信念错了,就不用再试一遍。”——从行为改变的角度看,全都是无意义的。令狐冲那时不能冒着绞断手臂的风险,直刺剑圈中心,就不能产生切身的感悟。

所以文野是在情急之下,开启了一场“失去存款会怎样”的实验。

像是被猝不及防地扔到一个陌生地带。好在他发现自己担心的事一件也没发生。

最严重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已经岌岌可危了。他的存款一度跌到过三位数。但还好,等到发薪日他就活了过来。什么危险也没有遇到——说来可笑,就这么点破事,折腾了他三十年,本质上荒谬得让人失望。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对于金钱的感觉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挺能挣”,开始客观地评估自己的经济能力,开始买一些自己原来不会买的东西。一次又一次地,他还会因为存款上的波动而困扰,但程度已经越来越轻,而愉悦的感觉日渐增强。他逐渐开始觉得,钱本该是一个流动着的东西,唯有运转起来才能产生价值,存款太多反倒说明不能物尽其用。

行为实验一旦开始,哪怕只是最温和的一小步,也会逐步自我强化,构成一个正反馈的循环。文野的例子刚好说明了这一点。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已经很难理解自己最初究竟在焦虑什么。他最后一次逼自己,是2010年底买车(北京实行摇号前夕),财务状况再度陷入冰点。但他已经有过一次经验了,这一回很快就振作起来。这让他更加明确了对钱的态度。之后不久他就创了业,后来又贷款买了一套房。

他创业了两回,中间又工作了一年。现在他仍然没多少钱——以存款和现金流而论。“有吃饭的钱就够了,买东西刷信用卡”。他有两套房,有自己的公司,还在不同的项目里拥有不少股份,其余的资产则以股票、信托、比特币等形式存在。“没统计过值多少钱,算个总数也没意思。”我问他:“一千万应该是有的吧?”他笑笑:“光两套房子就一千万了。”对于一个依靠存款的人,这是无法想象的数字。

我当然不是说,文先生的发家全是因为产生了心理上的突变。在这篇文章里,我没有写到他的勤劳、坚强、隐忍、智慧、诚实、以及经验技术,包括这个时代提供的各种机遇。这些才是他赚钱的根本。但是另一方面,这些赚到的只是客观的钱。一个占有大量金钱的人,却未必一定能“有”钱。我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