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7-05-12

海东市是中国青海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青海省东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海东市政府工作报告,希望对你有用!

海东市政府工作报告篇1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圆满收官,海东发展实现新跨越

刚刚过去的20xx年,是我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作为,逆中求进,圆满完成了市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呈现出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4.4亿元,同比增长11.2%,居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611.39亿元,增长20.33%,居全省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7%,居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05亿元,增长11.5%,居全省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7亿元,增长25.9%,总财力达到222.52亿元,增长20.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全省调控目标,物价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坚持转型升级和提升效益并重,经济转型迈出实质性步伐。特色优势作物面积占总播面积的85%,油料和蔬菜产量均占全省的 41%。省级规模养殖场达414家,规模化养殖程度达45%。海东工业园区建设势头强劲,实施重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57项,完成投资38.44亿元;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累计入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2项,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入驻企业122家,专利授权52件。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22.1亿元和253.8亿元。旅游人次和总收入分别增长10.6%和26.8%,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6%左右。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始终将抓项目、促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继续保持投资高位增长态势,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实施项目1552项,确定重点项目191项,完成投资376.5亿元,有效发挥了重点项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撑和拉动作用。交通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完成水利投资18.4亿元,电网投资27亿元,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265亿元。全年招商引资到位市外资金183.8亿元,增长18.3%。生态海东建设势头强劲。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打造“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生态海东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天保、三北、公益林建设等项目造林19.8万亩,封山育林11.1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经济林建设4.5万亩,湟水河流域南北山重点区域造林2.08万亩,单位GDP和工业增加值能耗实现“双下降”,湟水河民和桥出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 83.3%,全市空气优良率达79.2%。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升。坚持走“小财政办大民生”的路子,全市民生支出达167.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 80.5%。城镇新增就业9362人,转移输出劳动力55.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6.3亿元。建设城镇保障房12421套,入住10565套,建成农村“两房”2.67万户。大力推进精准脱贫,落实扶贫资金5.8亿元,实现脱贫9万余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373元,增长10.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到8196元,增长9.2%。市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民生十件实事”全面完成!

各位代表,经过20xx年的艰辛努力,我们取得了好于预期的新成绩,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圆满收官。回顾过去的五年,是我市改革发展史上艰难而又辉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宏观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各种困难增多的严峻形势,我们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乘势而上、创新发展”的总基调,紧紧抓住东部城市群建设、撤地设市等历史机遇,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攻坚克难,主动作为,奋力拼搏,开创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

过去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质量效益不断改善的五年。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73.3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384.4亿元,年均增长16.2%,增速位列全省第一;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2407元增加到20xx年的26531元,占全省平均水平的比重由51.45%提高到64.31%,相对差距缩小了12.87%;全市总财力由2010年的70.8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222.52亿元,年均增长25.3%,高于全省增速11.3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4.76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21.7亿元,年均增长35.5%,高于全省增速13.7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效益和质量明显提升;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43.2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6.33倍,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拉动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0年的39.9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80.05亿元,年均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3256元增加到20xx年的23373元,年均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4574元增加到20xx年的8196元,年均增长15%,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三次产业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影响日益彰显,综合竞争实力不断提升。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五年。我们顺势而为,推动实现撤地设市和乐都、平安撤县设区,构建了“两区四县”城市格局,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开启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纪元。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编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国土空间利用规划、城市核心区总体规划,出台了《海东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完善了城乡规划建设和国土管理制度,理顺了管理体制。将乐都、平安同城规划、同步建设、组团发展,确定了四县特色化城市功能定位,坚持“产城一体、产城融合”“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发展方向,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核心区规划面积达到 20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增加15平方公里,新增各类建设用地11万亩。地下综合管廊、道路桥梁、给排水管网、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高铁新区等一大批住宅项目基本建成,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三级综合医院、“两馆五中心”等公共服务项目进展顺利,一批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城市组团正在形成。将“两化”发展从全市统筹协调发展的大局综合考量,与沿湟四县(区)同步建设。集镇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形态初步具象,城市功能逐步提升,集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成功跻身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示范城市行列。城镇化率达到40%,较“十一五”末提升12个百分点。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建设新农村374个,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作为正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和青藏高原的门户城市,海东正向产城融合的新型城市大步迈进。

过去的五年是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五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0.7:38.9:40.4调整为20xx年的 13.8:50.2:36,农业高效发展、工业化加速发展、服务业深度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呈现。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一区两核四园”农业园区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黄河彩篮”现代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投入运行,基地建设和运营成效得到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示予以支持和推广。大力发展现代生态牧场,建立了山区资源立体式综合开发利用及生态循环农牧业示范典型,培育家庭牧场4590户,开工建设现代生态牧场15个,在全省率先探索出了现代农牧业循环发展的新路子。油菜、马铃薯制繁种、富硒农产品、牛羊育肥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走向全国。海东在全省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工程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工业增速年均增长23.4%,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16亿元,年均增长33.3%,一大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海东工业园区已具雏形,园区功能及主导产业更加明晰,信息、环保、新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物流商贸、现代服务等新兴产业体系初具形态,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61.5亿元,产业投资326.18亿元,康泰多功能锻压机组试车成功,仙红食品、汉能薄膜、江源铁塔等项目建成投产,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已入驻企业80%。临空综合经济园、乐都工业园、民和工业园和互助绿色产业园发展势头良好,循化清真食品(民族用品)产业园和巴燕·加合经济区升格为市级经济区,具备大规模承接项目建设的条件和能力。“一区四园两个集中区”工业格局开始释放活力,步入快发展的崭新阶段和大招商的黄金时期。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1%。深度挖掘河湟文化、积极推进核心景区提档升级,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环境不断优化、旅游产品转型扩面,“大美青海·风情海东”知名度显著提升,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361万人次,年均增长 14.7%,实现旅游总收入89.6亿元,年均增长25%;物流业日益壮大,青藏高原国际物流商贸中心成为全省现代国际物流重要基地,青海海吉星国际农产品集配中心列入商务部跨区域农产品流通重点项目,北山石材城建成运营,闽龙物流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交通运输、房地产、金融、住宿餐饮、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取得实质性进展。

过去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取得重大突破,城乡发展能力持续提升的五年。一批关系海东未来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使用或取得重要进展,完成基础设施投资 627.95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8.3倍,大大提升了海东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交通建设日新月异,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开通运行,海东西站、海东站、民和站等站场投运,我市步入高铁时代。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912公里,较“十一五”末增加10.18%,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4公里,较“十一五”末增加43.66%。大力加山至循化、循化至隆务峡高速公路,民小一级、川大一级、扎碾二级、西宁绕城环线二级公路(海东段)开工建设,全面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水利建设纵深推进,河西沟、文祖口水库和湟水北干渠等一批水利项目加快实施,解决了4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修建各类堤防355.3 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7平方公里。能源建设阔步前行,开工建设750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及改造110千伏变电站15座;城农网改造工程顺利推进;“两化”天然气输气管线项目启动实施;高效优质完成了涩宁兰输气管道海东段重大安全隐患改迁工程,打造了“全国政企合作油气管道隐患整改工作典范”。信息建设步伐加快,宽带海东、4G网络全面推进,全市城镇区域、重点集镇和周边农村实现4G网络全覆盖,光纤宽带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藏高原首个规模为3200个机架的大数据中心建成投运。

过去的五年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的五年。“三绿”建设成效明显。持续推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草地“三化”和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启动实施南北山绿化工程,完成造林4.34万亩,单项绿化面积规模创全省之最,天保、三北等生态工程持续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 32%。深入推进湟水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完成互助、平安、民和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和一期提标工程,完成乐都PPP模式4万吨污水处理厂土建工程。大力推广交通清洁化,中心城区30辆天然气公交车上线运营,50辆纯电动公交车即将投放。抑尘、降耗、压煤、控车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全面落实,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市区环境空气优良率逐年提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大检查,水源地保护、矿山生态恢复、砂石厂、粘土砖厂等环境突出问题有效整改。完成 468个村庄绿化、395 个村环境整治和445个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的建立,“平安经验”在全省推广。保质保量完成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新增耕地5.8万亩。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五年。公共财政对民生事业的投入达到80%以上,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就业再就业等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累计新增就业4.4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80.4万人次。“拉面经济”提升为省级发展战略,我市群众在外省市开办的拉面店达2.24万家,从业人员16万人。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农村“两房”建设的大力推进,使全市33.6万人的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乡居民分别达到3.85万人和5.84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358元/月和2345元/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并实现市级统筹。“金保工程”信息化试点圆满成功,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居民医保基金银行代扣代缴试点工作,发放社会保障卡位居全省首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就医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在全国推广,互助县被确定为创建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互助县人民医院被评定为全省首家县级三乙医院。人口计生服务项目全面落实,“康福家”行动扎实推进。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6.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0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0.5%,全市首所大学——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开办。无线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提高到95%和99%。成功举办首届河湟花儿艺术节,持续举办国际攀岩赛、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河湟国际射箭邀请赛等文体品牌赛事活动。建立精准识别扶贫机制,落实扶贫资金18.9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8倍,贫困发生率由“十一五”末的40.8%下降到“十二五”末的16%,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6.5万人。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纵深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的五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新步伐,行政体制等多领域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在全省完成市级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率先在全省清理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后保留到100项以下;率先在全省推行市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率先在全省完成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率先在全省完成县(区)事业单位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市场监管三局合一改革创造新经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累计发展市场主体5.39万户,较“十一五”末增加1.13倍,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迸发。投融资模式不断创新,全省首个以PPP模式建设的乐都污水处理厂列为国家级示范重点项目,全省首个医疗卫生领域PPP项目市儿童诊疗中心顺利落地。建成全省首家市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启动农村“六类”产权抵押融资工作,累计发放贷款7000余万元。新增银行业金融机构11家,引进设立青海银行海东分行,全市首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乐都三江村镇银行开业运营;与浦发银行联合组建政府性平滑基金30亿元;首次发行企业债15亿元,融资渠道的拓宽和融资力度的加大,为接续发展蓄积了后劲。组建海东城投公司、投资公司、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市水务集团、公交集团等企业,为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稳步推进公安改革,出台便民利民措施30多项,服务水平得到新提升。市、县(区)不动产登记局和服务中心全部挂牌,不动产登记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低保一体化改革试点。对外开放持续扩大,积极融入国家开放战略,成为“一带一路”旅游发展联盟城市,与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缔结友好城市,承办亚欧国家丝路论坛和秦商大会,搭建了对外合作交流的新平台。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得国家批准,成为青藏高原首个海关保税监管场所,将为促进全省国际贸易发挥重要作用。

过去的五年是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高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弘扬“马上就办”作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切实加强“三基”建设,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建设廉洁政府,建成全省首个智能化、全方位、一体式12345市民服务热线系统,应答民生诉求,排解民生之忧,全力打造政府公共服务品牌,广大干部的实干意识、服务意识和担当意识明显增强,作风明显转变。我们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共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70件,政协委员提案74件。“六五”普法深入开展,大力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许可制度。依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得到加强和改进,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3966起,办结信访案件4966件,受理、查处治安案件17218起。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民族宗教工作成效显著。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创建“平安海东”取得阶段性成果。

我们全力支持国防建设,军地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人民防空、优抚安置工作扎实推进,外事侨务、科协、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取得新进步,通信、地震、气象、统计、档案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海东发展跃上新台阶,迈入新阶段的五年;是应对新挑战,谋求新突破的五年;是激发新活力,铸造新业绩的五年;是顺应新形势,构建新环境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省直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人大、政协监督支持帮助的结果,是广大干部职工和各族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和所有参与海东发展的建设者、创业者,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宗教界,向省驻市各单位、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成绩来之不易,创业蕴含艰辛。五年来,我们既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牢固树立了发展第一意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放在突出位置,以强烈的使命感承担起全省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的历史重任,让加快发展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形成集中精力抓发展、一心一意谋跨越的生动局面。我们牢固树立了改革创新意识。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努力在理顺财政体制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农村金融服务体制、农村产权制度、供销体制等改革方面大胆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行政体制、商事制度、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投融资等多领域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和办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改革红利充分得到释放。我们牢固树立了民生优先意识。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优先位置,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努力办成一大批民生实事,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各族群众。我们牢固树立了统筹发展意识。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市本级,市级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统筹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县级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将海东工业园区和城市核心区同规划、同建设,产城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们牢固树立了生态统领意识。把生态文明作为海东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循环经济先行区建设为引领的绿色发展方向更加明确,迅猛推进“三绿”建设,成功跻身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奋力打造生态海东已成共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和顺应全市各族人民的新期盼,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就一定能够在新的起点上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各位代表,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还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经济结构、产业格局和发展质量不优,产业偏重、规模小、耗能高等结构性矛盾依旧存在,转型发展任重道远;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配套还不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居民收入还不高,进一步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群众持续增收能力不强,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目标压力大;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行政执行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抓服务、抓项目方面力度还不够,一些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状态、基本能力与形势要求和人民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不回避、勇于担当不退缩、有效解决不推诿,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厚望!

二、科学规划“十三五”,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在海东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根据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制定了《海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现已提请大会审议。下面,我就主要内容作简要说明。

(一)《纲要(草案)》编制的主要考虑

科学制定好“十三五”规划,需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个发展”理念、“六个坚持”基本遵循和省委“131”总体要求、“六个更加注重”基本原则,以及省委省政府对海东的“五句话定位”,主动把握、适应、引领新常态,科学客观分析制定“十三五”时期我市的发展思路、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谋划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确保 “十三五”规划具备较强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为此,我们在编制《纲要(草案)》时,充分考虑了我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一是将“五个发展”理念作为行动的先导。把“五个发展”理念贯穿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提出要集中力量打造改革创新的新高地,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着力构建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绿色产业,加快建设对外开放新平台,确保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适应我市当前发展阶段性特征新变化。紧扣发展趋势和机遇,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以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又以破解难题明确发展目标,提出发展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促进工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服务业层次和水平的具体举措,明确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三是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的基础上补齐短板。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在整体部署基础上突出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注重在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等短板上多用力,加快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领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内外联通、布局合理、高效便捷、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民生领域提质扩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纲要(草案)》规划的总目标

《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必须坚持的总目标,就是力争实现“三个突破”、 推动“五个转变” 、实现“一个同步”。明确了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民生福祉、创新驱动4大类27项指标。这里主要对总目标加以简要说明。

一是关于“三个突破”。即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上实现新突破。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走出一条具有海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产业体系,在优化经济结构上实现新突破。立足海东土地富硒富锗、气候冷凉,适宜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做精一产;吸纳和利用西宁、兰州两个省会城市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发展要素,做优二产;培育旅游产业,加快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国际物流商贸中心、“教育城”“医疗健康养老城”等项目,做强三产。统筹民生事业,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三五”时期,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势必倒逼我们加快改革步伐,我们必须自觉将改革信念和创新思维贯穿于推进社会治理服务全过程,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增强治理能力,推动各项改革继续取得新突破。

二是关于“五个转变”。即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粗放低效型向集约循环高效型转变;发展动力由投资拉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由温饱型向富裕型转变;生态建设由生态保护型向生态文明型转变;治市理政由政府单向集中管理向现代治理体系转变。“五个转变”体现了海东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要达到的新高度,目的是通过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到“十三五”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动力以及社会治理方式等由低效率、低层次向高效率、高层级的跨越式转变。

三是关于“一个同步”。即确保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年翻一番。从我市来看,去年我们的GDP就实现了翻番目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目前距翻番目标还相差3947元和1262元。20xx年,我市人均 GDP为全省的64.3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1%,到2020年,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意味着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将达到 5.9万元和2.6万元左右,完成这样一个目标,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综合分析海东外部需求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因素影响,我们认为,GDP年均增速 10.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GDP基本实现同步增长,是一个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时也是留有一定余地,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目标。未来5 年,我们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三)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纲要(草案)》围绕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文明、改革开放等领域,从八个方面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的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要举措。一是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达到50%。加快乐都、平安核心区建设,促进两区快速融合,积极培育互助、民和两个新兴城市,扶持推进循化县城、化隆县城和群科新区建设,进一步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2020年完成20万左右农业人口的有序转移。全面完成19个美丽城镇和600个美丽乡村建设。加快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二是着力构建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绿色产业。发展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工业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形成“一区六园”新格局,努力打造一个千亿元、三个五百亿元、两个百亿元产值产业基地。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来培育,通过打造景区景点,提升餐饮、宾馆服务水平,切实用旅游产业带动服务业提档升级。三是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共享水平。重点解决好就业、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施精准脱贫,全力实施“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补短板、夯基础、强支撑,确保全市17.5万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解决各县(区)生态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就业等问题。加快教育发展和改革进程,组织实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六年行动计划”,落实十五年免费教育政策,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继续深化医改综合试点,不断提高居民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到2020年,建成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是集中力量打造改革创新新高地。开创创新发展新优势,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初步建立适应创新驱动战略要求的创新体系。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防范融资风险,全面落实企业成本“六降”措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和民生改善,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设立青海省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基地,推动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五是积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创建和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优化国土空间利用格局,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和城市开发边界线,到2020年,保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0.15万公顷、基本农田不低于16.74万公顷。扶持推进重点营造林工程,统筹城乡绿化,突出重点区域景观绿化,加强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形成重要生态安全 “绿屏障”。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75%以上。六是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交通保障能力,形成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 “五纵六横”公路建设格局和以铁路、航空为补充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强化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加快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形成横跨南北、纵贯东西、覆盖全市的支撑海东可持续发展的大水利格局。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构建电力、太阳能、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等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把我市的现代化建设水平推向新的、更高的阶段。七是加快建设对外开放新平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与沿线国家和国内沿线城市的人文交流,加强经贸合作,着力构建西向开放、开发黄金通道。建立面向中亚等丝路沿线国家的电子商务网络。全面运营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着力打造内陆自由贸易区,将我市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对外开放合作的新高地。八是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推进“三基”建设,使全市基层组织明显加强,基础工作明显进步,基本能力明显提升。全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弘扬青海精神,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推进平安海东建设,健全突发应急处置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推进法治海东建设,加快司法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总之,《纲要(草案)》规划部署“五大建设”的方方面面,统筹衔接行业规划和地区规划,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和民生期盼,科学描绘五年发展宏伟蓝图,既鼓舞人心,又实事求是,必将成为全市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行动纲领。

三、着力抓好今年工作,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今年是“十三五”起步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次、十一次全会、市委一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省委“131”总体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乘势而上、创新发展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重生态、惠民生、防风险,更加注重产业培育,更加注重城乡一体,更加注重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福祉,更加注重社会治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市,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良好开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生产总值同步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城镇新增就业9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1万人次, CPI、单位GDP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省上下达的控制指标,空气优良率保持在75%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益。抓住关键环节,综合施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产品创新。重视装备制造、电解铝、铁合金、水泥等传统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引进、研发、推广和应用。推进青海中关村高新区等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申报各类专利120件以上,专利授权达到60件以上。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把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成全省创新创业示范区。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引进电解铝下游产业,延伸电解铝产业链,充分释放电解铝产能。铁合金、水泥行业以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为重点,发展高纯硅、合金硅等特种硅铁,开发高性能特种水泥。完善九通、博强、甲鼎3家铁合金集团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乐都水泥行业整合和互助县小酒厂整合。加快开发光伏玻璃、导电膜玻璃并提高产能。启动建设互助塘川石膏产业园,发展中高档石膏制品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使新型产业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多措并举化解过剩产能。对“僵尸企业”停止财政补贴和贷款供给,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联合,提高规模效益和抗风险能力,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腾出能耗、资源、资本和市场空间。推进住房供给结构调整。在积极消化现有存量房的同时,优化房地产产品结构和质量,大力发展高端养老产业,培育商业和旅游地产,完善海东作为我省副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负担。认真落实降低税负、融资、物流等普遍性减税降费政策,坚决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全面实施营改增,落实资源税从价计征政策。加大票据贴现力度,设立企业“过桥”融资转贷资金,帮助企业降低信贷成本。加强电力、运输等要素保障,降低企业生产、运输成本。引导企业强化综合成本控制,提高盈利水平。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特色、高效、有机和品牌农牧业,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畜产品供给体系,确保一产增长5%左右。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依靠科技支撑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着力推动粮油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服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发挥投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持把加大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持之以恒扩大有效投入,不断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放大效应。高起点谋划编制项目。瞄准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立足产业基础,着力在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生态建设、新兴产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高标准谋划编制一批打基础、管当前、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完善重大项目调度制度,对乐都、平安地下综合管廊及管网改造工程等94项前期项目进行调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3至5月达到建设条件。大力度推进项目建设。全年实施各类项目1201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4亿元,增长15%。交通方面,全力以赴抓好重大项目的协调服务,解决好西成铁路、乐化高速、民小一级、川大一级、扎碾二级等重点项目征地拆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做好官亭至哈城公路、西宁南绕城高速东延段、平安至乐都城市快速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年内开工建设。全年交通投资达到110亿元以上。水利方面,加快实施民和河西沟、平安文祖口、牙扎、循化夕昌水库和公伯峡、李家峡南北干渠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互助松多、乐都杨家、民和满坪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配合做好湟水干流供水、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二期和湟水南岸扶贫灌溉等省级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乐都大麦沟、互助柏木峡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高度重视水源地保护和建设,启动实施全市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统筹做好城乡供水工作。全年水利投资达到20亿元以上。能源方面,佑宁750、高寨 110千伏等输变电站工程建成投运,开工建设小寨330千伏开关站、群科新区、南凉和西营110千伏输变电站工程,改扩建石家营、积石峡、加合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城农网升级改造,电网投资17.7亿元以上。抓紧推进装机容量490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做好光伏入网方案,抓好光伏项目落地的各项建前工作,确保尽早开工;加快推进循化、化隆两县天然气输气管线项目。全方位拓宽融资渠道。出台《加快海东市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促进金融业逐步成为我市支柱产业。从政策性、金融性、社会性融资等方面着手,扎实做好融资工作。加强政银企对接,努力扩大信贷资金总量,全市存贷比力争达到60%,较上年增长10个百分点,全社会融资规模达到352亿元,增长15%。进一步增强各县(区)和海东工业园区政府融资和市场化融资能力,衔接好新旧债务关系,促进债务良性循环。积极引导企业利用短期融资券、票据、企业债等方式筹集资金,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大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争取力度,确保专项资金到位比上年增长15%以上。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强化诚信奖励、失信惩戒机制,努力打造诚信海东。多举措加大招商力度。进一步增强招商的目标性、针对性,坚持以招大引强、延伸产业链条为主线,瞄准适合在海东落地的项目,紧盯不放,引进一批重大项目,提升引进项目的质量和层次,不断壮大产业集群。确保全年引进市外资金增长15%以上。

(三)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推进特色农业增产增效。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新动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打造循环农业发展新业态。继续扩大“两优八特”规模,推进蔬菜、果品、肉类、冷水鱼及富硒农产品等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夯实品牌农业发展基础。依托“粮改饲”工程,进一步扩大饲草种植规模,提高产量,拓展规模养殖空间,种植饲草115万亩,加工转化率达到30%。依托现代生态牧场和家庭牧场建设,促进“农畜联动,草畜并举”,扶持发展家庭牧场1500户,推进20个现代生态牧场建设,建成运营平安索尔干、循化喀纳斯等5个生态牧场。大力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引擎。全面推进海东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互助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其他各县(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快“黄河彩篮”现代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年内全面完成基地一期建设任务,启动建设二期项目,建成乐都通力、民和中川两个基地和“黄河彩篮” 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将“黄河彩篮”基地建成高科技、高产出、高效益的现代菜篮子工程的典范。实施好《海东市富硒产业发展规划》,在平安建设市级高原富硒产业示范园区,结合全市富硒土地资源集聚区,全力打造富硒产业品牌。围绕创新技术、人才、资金、建设四大机制,建设好民和总堡、马场垣、乐都引胜沟、互助塘川、平安白沈沟等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打造农业科技新优势。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以返乡大学生等为主,培育适应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尽快组建“黄河彩篮农产品营销公司”,加大对品牌农产品的推介营销力度。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智慧农业为模式,建设以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为主的电商营销体系。努力将我市打造成全省生态农业的先行区、循环农业的示范区、高效农业的样板区。

(四)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着力增强产业支撑能力。紧紧抓住省政府促进开发区(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围绕工业园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目标,继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培育市场主体,增强产业支撑能力,推进园区加快发展。加速完善基础设施。突出产城融合发展,完善园区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平西经济区南片区实现道路全配套、管网全覆盖,新增道路10公里,北片区加快交通路网建设,尽快达到“七通一平”条件。分期启动平北经济区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乐都、互助、民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和生产配套能力,为企业入驻创造良好条件。将化隆巴燕·加合市级经济区和循化清真食品(民族用品)产业园纳入海东工业园区统筹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力促两个园区尽快形成规模。海东工业园区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轻工产业。组建“青海海东轻工融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建立轻工业贷款和资本金借款绿色服务通道,支持我市轻工项目及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白酒酿造、包装打印、生物医药及保健品、矿泉水、清真食品、民族服饰及用品等产业。加快互助绿色产业园、循化清真食品(民族用品)产业园、化隆群科新区绿色(清真)产业园建设发展,把循化、化隆两个清真产业园合并发展,形成全省清真食品(民族用品)产业园区,打造成具有区域影响力和高原特色的现代化清真产业中心,为我省清真食品用品展览会做好支撑。加快实施产业项目。抓存量经济,力促西部水电、万康铝业、青稞酒等现有企业增产增效。抓增量经济,切实帮助解决企业生产运行中存在的资金、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力促康泰多功能锻压机组、庆丰铝业、铁塔制造、仙红科技、昂思多矿泉水等企业稳定生产;保税物流中心启动运营;聚光电池模组、管廊设施制造、上海华王新型包装材料、3D打印石膏油墨及模块化低碳建筑生产基地、西海牧场青藏高原牦牛有机产品综合开发等项目建成投产;房车制造和房车旅游全产业链、拉面展示、原料加工及配送基地、黑枸杞螯合钙为主的多联高端保健品加工、仙红科技二期等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做好比亚迪锂电池配套材料项目的各项服务,确保年内开工建设。

(五)发展壮大第三产业,持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物流、科技服务、健康养老、旅游休闲、会展、家政等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提速增效,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文化旅游。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第一次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完成《海东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着力打造“一圈三廊道四板块”空间布局,积极塑造 “极地门户·青藏首站”品牌形象,提升“大美青海·风情海东”知名度。力争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积极打造青藏高原旅游集散中心和青藏大客厅,启动循化中国撒拉族绿色家园创建5A级景区工作。全力培育喇家遗址、土族风情、黄河风光等四位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加快瞿昙寺、柳湾彩陶、撒拉故里、波浪滩生态旅游观光园、互助北山等景区景点建设,提升星级酒店、餐饮服务、标识标牌、旅游服务中心、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大力发展体育赛事和休闲产业,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组织好海东市丝路花儿艺术节、国际攀岩赛、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河湟国际射箭邀请赛等系列文体赛事活动。利用“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客源互动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与韩国、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升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发展生产服务。实施好青海海吉星国际农产品集配中心项目,做好全方位服务,为顺利建成和尽快投运创造条件。以青藏高原国际物流商贸中心为引领,加快红星美凯龙、闽龙、三田、德天等物流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建成投运。实施“互联网+”行动,促进信息产业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电子商务终端服务网点,实施好互助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推进农副产品交易中心、重点集镇专业化市场、农超对接、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等项目建设,完善城乡商贸服务网络。深挖市场消费潜力,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商贸企业和品牌店,落地市核心区和重点城镇,促进消费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深入推进政府购买健康养老服务工作,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在乐都区规划建设全省健康养老基地,承接我省高海拔地区干部群众居家养老,配套完善生活服务设施,进一步扩大消费范围。

(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东部城市群战略。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尽快衔接批准《海东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市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海东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和各县(区)控规编制进度,不断提升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进一步完善城镇规划体系。推进海东市城市规划区涉及互助县部分乡镇区划调整工作。加快海东市“多规合一”进程,稳步开展互助 “三规合一”试点工作。推进空港地区各类交通和航空运输的有机衔接。加强海东市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城市地理空间信息“一张图”管理。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实施城镇基础设施项目380项,总投资690亿元,完成投资279亿元。推进乐都、平安城市核心区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供水、供气、供热、供电等问题。坚持新城区建设与旧城区改造并举,建成城市道路12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17公里,加快实施海东大道1号桥、铁路并线等项目,新开工体育中心、南凉遗址公园等项目,确保核心区完成投资60亿元以上。开工建设平安至乐都城市快速路,加速乐都平安城区融合发展。启动海东市党政机关驻地搬迁、办公用房建设和化隆县党政机关驻地搬迁工作。推进美丽村镇建设。实施好官亭、丹麻、高庙、群科、街子、三合、瞿昙等美丽城镇建设,加强旅游景点、边界集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完成120个美丽乡村建设任务。严格执行海东市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着力打造特色凸显、功能完善、秩序井然的集镇和生态环境优美、特色产业发展、宜居宜游的乡村新形象。强化城市管理服务。认真落实《关于开展城镇清洁环境行动的意见》,健全完善三级政府四级管理 (市、县区、镇、社区),以区(县)为主的城市管理机制。成立市、县(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制定城管执法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开启海东“智能城管”工作,全面提升海东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水平。扎实推进互助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各项工作。

(七)树立生态立市意识,加快推进生态海东建设。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坚持循环经济、绿色发展方向,奋力打造生态海东品牌。力促“三绿”建设取得实效。坚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建管并重、巩固成果”的原则,以造林绿化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三绿”建设。实施造林绿化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完成人工造林 21万亩,封山育林16.8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12.78万亩。稳步推进南北山绿化工程,巩固绿化成果,实施好南绕城高速公路海东段高标准景观绿化、平安边家滩、乐都朝阳山山体森林公园等项目。持续深化重点流域治理。实施“碧水蓝天行动”,抓好湟水河、黄河等重点流域和水域生态综合整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湟水河水质持续向好,重要河流及库区水质保持优良。持续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实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中水回用、污水管网、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等项目,乐都、群科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完成官亭、巴燕、瞿昙、街子污水管网等重点流域治理工程和乐都、互助、民和3个尾水湿地工程,确保湟水河出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3%,黄河大河家断面水质达到二类。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油品、煤炭和建筑施工及拆迁场地监管,年内奖励淘汰黄标车 1800辆以上,完成沿湟四县(区)“三无楼院”煤改气和所有加油站、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任务,对水泥、铁合金、碳化硅等重点行业实施工业烟粉尘污染治理,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空气优良率达75%以上。实施“家园美化行动”,巩固深化铁路、公路沿线和景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省市督办环境重点问题的整改。

(八)深化改革推进创新,不断激发发展生机活力。着力推进经济、社会事业和民生等领域改革,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落实好市级“两个清单”制度,加快建立县(区)“两个清单”。稳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巩固和扩大“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成果,促进市场主体繁荣发展。加大对政府管理资源的监督力度,建设工程招投标、土地招拍挂、政府采购等有形市场,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围绕社会资本可参与的42个PPP项目,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力促在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公共交通、生态保护等领域推出一批非公资本进入的示范项目,撬动更多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健全市、县、乡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步伐,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做强政府公益性担保公司,放手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抓好公安“五个领域”改革,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入推进互助县威远镇扩权强镇试点。稳步推进司法、医药卫生、教育、文化、科技、水利、供销、生态环境、创业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依托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积极打造内陆自贸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与中亚、中东等地区的交流合作,缔结友城关系。落实与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达成的共识,推进落实两地政府间互访和贸易合作,实现互惠共赢。积极对接和推进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与海东工业园区的友好合作事宜,在吉尔吉斯斯坦举办海东商品博览会,为海东市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奠定基础。

(九)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着力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始终把民之所盼、民之所望作为施政所向,确保财政对民生的投入达到75%以上。大力实施精准脱贫。尽快建成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信息平台和精准脱贫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对贫困人口精细化管理、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贫困农户精准化扶持,打好扶贫攻坚“组合拳”。按照“八个一批”的要求,统筹脱贫攻坚与特色产业、劳务输出、易地搬迁、生态保护、资产收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以及民族地区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扭住关键,精准发力,将脱贫攻坚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全力促进就业增收。落实创业促就业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培训促就业力度,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良好环境。完成各类技能培训1.6万人(次)以上,实现新增就业9600人以上。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继续打造 “金秋采棉”“枸杞采摘”等特色劳务品牌,确保劳务收入稳定增长。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落实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责任制,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持续稳定。完善金保工程信息化和社会保障卡应用系统,充分发挥好“一卡通”的便民、利民作用,做好社保基金风险防控。关注弱势群众,不断提高社会救助能力和水平,在低保扶贫一条线的基础上应保尽保。大力发展康体养老产业,全面实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确保高水平的养老企业参与养老服务,力争在全省做出示范。强化执法检查,切实维护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并实行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上半年,全面启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六年行动计划”,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城乡教育“一体化办学”水平。创新体制机制,省市共建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好“全面改薄”、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等项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稳步推进综合医改试点工作,做好互助县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培育工作,着力提升县级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快实施市三级综合医院、市儿童诊疗中心、民和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等项目。落实好全面二孩政策,加大对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的扶助。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群艺馆及电视传输中心。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促进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法治海东建设和平安海东建设,依法加强寺院管理,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妥善应对重大突发群体性事件。推进公安基础设施和科技信息化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禁毒工作,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努力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强化食品药品等安全生产监管,健全应急体系建设,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减少一般事故,防止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倾心排解民忧诉求。坚持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继续梳理一批疑难积案,明确包案领导、化解时限。突出市、县(区)联动机制,加强市民服务热线系统的完善和运营,倾力排解群众诉求。全力稳控物价涨幅。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职能,认真落实稳控物价长效措施,价格涨幅控制在合理区间。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我们将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坚持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科学履行职责,努力建设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服务政府和法制政府。优化政府服务。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减少审批、优化流程,真正实现市场主体“法无禁止皆可为”。突出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职责,努力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强化行政权力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及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加强作风建设。强化政风行风建设,提振政府工作人员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以 “钉钉子”精神全力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形成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敢于创新的时代风尚。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违规必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深入贯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各项规定,把更多财力用在急需的民生事业上,更好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今年市政府将继续为人民群众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年内实现179个贫困村摘帽,4.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二是加快拉面经济转型升级和扩面增量步伐,重点打造100家品牌连锁店,新增拉面馆1000家,继续加大对拉面经济的信贷支持,用信额度达到4亿元。三是加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落实低保提标政策,将城市、农村低保年人均标准分别提高到4800元和2970元。在对困难残疾人给予生活补贴的基础上,对重度残疾人再给予每人每月 100元护理补贴。四是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1万套,农村“两房”2.6万户。五是推广“平安经验”,在200个村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机制的建立。六是在400个行政村建设“文化进村入户”、广播电视无线数字覆盖、全民健身工程和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七是对全市所有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十五年免费教育。八是提高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水平,实施好福利中心、养老示范基地和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项目,将高龄老人生活月人均补贴标准提高20元。新增机构养老床位700张。九是新开通公交线路6条,改造农村客运线路8条,购置新能源公交车和定制客运车100辆,方便群众出行。十是加快农村公路提标升级改造,打通断头路,完善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新改建农村公路1500公里。以上十件实事,是市政府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一定把实事办成办好,向全市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各位代表,新常态孕育新希望,新常态要有新状态,新的责任和使命要求我们坚定信心,激情干事,奋发有为。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努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海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下一页更多关于海东市政府工作报告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