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励志篇章,励志名人故事

2017-02-27

相信有很多小伙伴都喜欢在自己有空的时候找一些名人励志篇章故事来看,那么名人励志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励志篇章:恰到好处

我已经有了一定的年纪,但绝对不管自己叫“大叔”。是的,确实该叫“大叔”,或者该叫“老爹”了,毫无疑问就是这样的年龄,可我自己不这么叫。若问什么缘故,那是因为当一个人自称“我已经是大叔啦”的时候,他就变成真正的大叔了。

女人也一样。当自己声称“我已经是大婶啦”的时候(哪怕是玩笑或者谦虚),她就变成真正的大婶了。话语一旦说出口,就拥有这样的力量。真的。

我认为,人与年龄相称,自然地活着就好,根本不必装年轻,但同时也没必要勉为其难,硬把自己弄成大叔大婶。关于年龄,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尽量不去想。平时忘记它就可以。万不得已时,只要私下里在脑袋尖上回想一下就够了。

每天早晨在盥洗间里洗脸刷牙,然后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脸。每一次我都想:唔,糟糕,上年纪啦。然而同时又想:不过,年龄的确是在一天天增长。呃,也就是这么回事吧。再一寻思:这样不是恰到好处吗?

虽然不是那么频繁,但走在路上时偶尔有(大概是)读者向我打招呼,要跟我握手,还告诉我:“很高兴能见到您。”每一次我都想说:“我每天早晨都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脸,每一次可都厌烦到了极点。”在街角看到了这样的面孔,又有什么可高兴的呢?

话虽这么说,呃,倒也并非全是这样。假如这个样子多少能让大家开心一点,那我就非常开心了,哎哎。

“恰到好处”成了人生的一个关键词。长相不英俊,腿也不长,还五音不全,又不是天才,细想起来几乎一无是处。不过我自己倒觉得“假如说这样恰到好处,那就是恰到好处啦”。

这不,要是大走桃花运的话,只怕人生就要搅成一团乱麻了;腿太长的话,只会显得飞机上的座位更狭窄;歌唱得好的话,就怕在卡拉OK里唱得太多,喉咙里长出息肉来;一不小心成了天才的话,又得担心有朝一日会不会才思枯竭……这么一想,就觉得眼下这个自己不也很完美嘛,何况也没有什么特别不方便的地方。

如果能不紧不慢地想到“这样便恰到好处”,那么自己是不是已经成了大叔,就变得无关紧要了。不管多大年纪都无所谓,无非就是个“恰到好处”的人罢了。常常对自己的年龄左思右想的人,我觉得不妨这样思考。有时也许不容易做到,不过,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名人励志篇章:那些年,我们在巴黎看秀的日子

那些年,我们在巴黎看秀的日子

10年前,有个怀揣时装梦想的女孩,一腔热情来到巴黎,想要看巴黎时装周上那些传说中的秀。

那是2002年的10月,她32岁,只能勉强称之为“女孩子”。第一次来到巴黎时装周,第一次走进秀场时很没有底气,不知道该怎么跟那些看起来趾高气扬的时尚人说话,不知道该穿什么衣服才得体。那时很少有品牌把位子给一个中国媒体的时装编辑,为了一张站票要跟品牌公关磨很久,实在连站票都讨不到的时候就早早到秀场门口候着,看能不能找到个熟人让自己“蹭”进去。女孩很羡慕那些坐下来从容寒暄着看秀的编辑,秀场很嘈杂、很拥挤,保安总是黑着一张脸,呼来喝去:不要挡路!

女孩在秀场里发现这一行其实并不“年轻”,和国外时装编辑比起来,自己还真的可以叫做“女孩子”。坐在第一排的那些如雷贯耳的人物都已在时尚场至少驰骋20年,资深编辑看着扎着马尾的她总是问:“你是来巴黎读书的中国学生吧?”

女孩不熟悉巴黎,每天在地铁里奔波着到各个秀场,在地铁里好开心,因为经常可以看到刚从秀场下来赶往下一个秀场的模特们。偶尔品牌选在一个地铁不直达的生僻地方,女孩就慌了。头一天晚上在地图上圈好大概位置,下了地铁就狂跑,有时因为没有按时到场被保安拒之门外。她只好眼泪汪汪地听着秀场音乐踮起脚尖努力往里看……在时装周上的那些顶级设计师们的谈吐,那些创意无限的展览展示,那些或简单或华丽的霓裳,让女孩感受到了时装的魅力和力量。

女孩想尽办法要看巴黎时装周。前辈跟她说时装文化是建立在欧洲文化基础上的,若想做好这一行要先补上欧洲文化这一课。公司没有费用每一季都送编辑去巴黎看秀,于是女孩把积蓄都花在欧洲旅游上,把假期都定在巴黎时装周前后。每季的时装周大概都是七、八天,女孩几乎每次都是第四、五天时开始发烧。因为秀场外面冷得要穿大衣,而里面又热得想穿短袖,一站一整天,忽冷忽热,就发烧了。

后来找到一家温州夫妇开的中餐厅,一发烧就去那家餐厅,老板娘给女孩下一碗榨菜肉丝面,吃得鼻涕眼泪都下来就能好很多,第二天可以接着去跑秀场。榨菜肉丝面吃了很多次、很多季、很多年,温州夫妇后来成为女孩子在巴黎的好朋友。

几年后,女孩对巴黎很多角落都耳熟能详,有自己心仪的书店、广场、小设计师店铺,最爱马莱区和拉丁区。心里开始有了自己的巴黎。

后来,女孩有了座位,坐下来看秀的感觉真好。再后来,她的座位一排排向前,直到第一排。她不用再搭地铁,整个团队七八个人有编辑记者摄影摄像,专车集体浩浩荡荡去看秀。即使没收到请帖也不用担心会被保安拦在门外,品牌公关们早早地在门口等着重要媒体的到来,人没到短信电话已在催。她早已不是“女孩子”,秀场内外有很多人叫得出她的名字和她熟络地互相招呼,经常有在巴黎读书的留学生在秀场门口等着她,问她:“可以帮忙带我进去看秀么?”

每当此时,她恍然,好像看到若干年前的自己。这不是电影,这个女孩就是我—ELLE时尚主编晓雪。

名人励志篇章:我是工作爱好者

作者:苏庆华

工作,对于你的意义是什么?对这个问题,100个人可能会有100种答案。有没有把工作当做自己人生的全部,当做自己生命中最感兴趣的事的人呢?有!这种人往往会被冠以“工作狂”的称号,对于有“工作狂”倾向的人来说,工作常常是价值的同义词,因此他们工作越多,感觉越美妙。

“工作狂”的特质在李冰冰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是娱乐圈公认的“拼命三娘”,但她却不愿意被人家称为“工作狂”,而更愿意被称为“工作爱好者”。因为在她看来,“工作狂”和“工作爱好者”两者之间是有本质差别的:“工作狂”往往并不一定热爱自己的工作,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某种心理解脱;而“工作爱好者”则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能获得巨大乐趣,认为工作是人生价值的体现。那如何才能成为“工作爱好者”,而不是“工作狂”呢?

回顾李冰冰的演艺之路,一般人都想不起来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走进公众的视线的,《少年包青天》、《天下无贼》还是《风声》?或许都不是。她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国内一线女星,并向国际明星的门槛迈进。

在中国的娱乐圈,李冰冰的特点并不突出:论演技比不上周迅,论运气比不上赵薇、章子怡,论炒作不如范冰冰,论才气似乎也不如徐静蕾。但目前来看,她却是这些明星中走得最稳的一个。她为什么可以做到?或许下面这句话是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每天尽职尽责地工作,一万年太长,在工作上我只争朝夕。私底下我是个很‘宅’的人,把工作当成乐趣。多少年没休过假,我都已经忘了。当工作变成习惯,突然休息会有不安全感。”“我真的认为能力有限、努力无限;你真想去工作,就努力去做。”“我要做一颗恒星。而能做到持久就要靠自己的实力和业务,这是大家对你折服的最好方式。我做不到一夜成名,属于‘老牛拉车’的慢热型,没准儿80岁的时候我还在‘拉车’呢!”“我是一个真的很要脸的人,不等你去要求我就很努力。我是个自己能把自己压死的人。”“任何人从事的工作都是一座最宝贵的钻石矿,只有最勤奋的人才能挖到属于自己的钻石。”给你带来机会,每天都有新的挑战,坚持是一种态度;最后的胜出靠的是长期的努力和敬业精神。

在李冰冰看来,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无论你做这个工作做了多长时间,你都必须保持对这份工作的兴趣,并且勤奋、永不懈怠;另外,要珍惜在工作上与你合作的每一个人,包括你的老板和团队成员。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在这份工作上爆发出你的潜力,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

如果在内地的娱乐圈排一个“劳模榜”的话,那么李冰冰一定排在第一位。作为圈内有名的“365天全年无休女劳模”,李冰冰用勤奋赢得今天的地位。

演艺圈里对李冰冰评价最多的也是“勤奋”,这个评价既是褒义词,同时也可能是贬义词。但她不在乎,“我不介意,‘勤奋’我听了很舒服”。

在拍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时,李冰冰不慎从马上跌落下来,马蹄踏在了她的踝关节上,而这只脚在多年前拍摄《紫蝴蝶》时曾经受过伤,这让剧组的工作人员大惊失色,但她却像没事人一样继续参加拍摄。没过多久,由于长期劳累和坠马受惊,她突发气胸,被直接送到附近的医院抢救。医生建议她至少休息一个月,但入院不到24小时,她却要求出院。因为在她看来,休息一个月会把她闷坏的,她已经习惯了天天工作的状态。

这只是李冰冰工作中的一个意外场景,但却是她工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中国的影视圈里,李冰冰并不具备太多的传奇性,她没有一夜成名的机会,也没有制造话题的兴趣,甚至连清晰的定位都没有,她只凭借“勤奋”这个词来打天下,就这样在娱乐圈“笨鸟先飞”了十多年。

因为勤奋,拍《功夫之王》时,戏份并不多的她却早在半年前就苦学英语,把所有的英文对白背得滚瓜烂熟,还专门请了英文老师陪练。

因为勤奋,在参加华谊兄弟的股东会议时,李冰冰表示:“我之所以能成为明星股东,其实是这个产业核裂变的结果。创业板算是一个二板市场,门槛比较低。”这些专业的术语出自一个明星之口,让在座的人都很惊讶,甚至连她的经纪人都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学的这些专业知识。

因为李冰冰对待工作的心境是快乐的,所以即便再苦再累她也会觉得是一种乐趣——视工作为乐趣,人生就是天堂;视工作为痛苦,人生就是地狱。工作本没有意义,是人类赋予了它意义,它才变得有意义。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单调乏味还是充实有趣,往往取决于我们对待它的心境。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