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儿时风俗的散文

2016-12-02

我知道的风俗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辈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民族文化传统,今天在这里想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家乡的习俗。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怀念儿时风俗的散文。

怀念儿时风俗的散文:怀念儿时的年味儿

大人盼插田,小孩望过年。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了,当然不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意。放鞭炮,看舞狮,演戏法,吃大鱼大肉。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过年。往事如烟,随风带走的记忆又回到眼前。

“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孩要炮,老人也要一顶新毡帽……”这是村里一个读了古书的老先生教我们唱的,我们都管他叫花子先生,据老人们讲,他家祖上在朝中做官,一代清官,三代叫化,如今家境冷落,人到晚年还单身影只,沦落街头。每到过年,他就挨家挨户送一幅对联、道一句祝福,人们看他可怜,也就给他三毛五毛钱。我家兄弟姐妹六个,人多劳力少,是生产队出了名的超支大户,家里穷得叮当响,美美的吃上一顿肉便成了一种奢望,于是,天天盼着快点过年。

大年三十清早天还未亮,我被一阵阵鞭炮声吵醒,村里有些人开始吃早团年饭了。在我们乡下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风俗,吃团年饭不能落到别人后面。无论家里怎么穷,这顿年饭一定要丰盛,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一大早,父亲将一块煮好的大块腊肉和整鱼放在中堂家神前,洗净手后毕恭毕敬点上三柱香,然后将大红灯笼挂在房廊上,贴好大门春联后开始办年饭,一家人忙的不亦乐乎。

望着煮得烂熟的大块腊肉和这么多好吃的,这可是一年中难得吃上一次的大餐,馋得不想离开,围着锅台团团转。“小孩子外面放炮玩去,等哈回来呷年”。母亲笑着驱赶我们兄弟几个。弟弟比我眼快,偷偷从锅里抓一大块腊肉一溜烟就不见了人影儿。

除夕夜断然是不肯早早入睡的,我拉着弟弟,一口气跑到街上。街上气势非凡,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我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逛完下街逛上街。啥?耍狮灯的来了!你看,狮头左摆右扭,看上去非常凶,可当它在八仙桌上钻来钻去的时,我又有点担心,万一摔下来了怎么办啊!后来又想了想,那么聪明的狮子怎么会呢!但还是有点想不清白,这狮子是生活在山上,过年咋就跑到大街上来了呢?咋就不咬人了呢?

“哥哥,哥哥!花灯又来了啰!看花灯哟!我们去那边看吧!”弟弟大喊了起来。只见一对人马手里举着花灯,蜿蜒数百米,如一条条巨龙,听老人讲,这是荣家湾什么家族来王巷子玩家门。原以为花灯只有到了无宵十五才有的看,大年三十夜还有这么大规模的花灯看,真是难得,这太让我喜出望外了!顺着锣鼓和长号的声音拼命向街巷方向挤去。 各式各样的花灯,美极了。不断变化着花样,一下子变成:“新春快乐,”一下子又是“拜新年。”我也记不清变了多少种字,反正只记得当时锣鼓喧天,悠扬的锁呐笛子声送入耳膜。更别提那些玩灯笼故事的男男女女们传来的的宛转歌喉了,“划龙子船哪嘛哟哟,划得快哪嘛呀荷哟……”那声音悦耳动听,婀娜多姿的舞蹈看得人们眼花缭乱。我们尽情地欣赏着,胜似梦境之迷离,那个蚌壳精被大花脸丑角惹得人们开怀大笑。

夜深了,街上的人渐渐少了,尽管如此,我还是舍不得离开,弟弟拉着我,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家里,爷爷还在火塘边等着我们,一大盆木炭火把屋里照得通红,年夜三十是必须要烧大火的,且要一直坐到天明,这叫守岁,是祖辈传下来的习俗,寓意来年日子红红火火。

围着火塘吵着闹着要爷爷讲古(讲故事,我们小时老人说是讲古),但是讲古之前先听爷爷告诫:明天是大年初一,小孩子说话要挑好的说,不吉利的话千万说不得的,遇到熟悉人和乡里乡亲,要说“恭喜发财,拜年罗”。然后开始讲故事,从薛仁贵征东到薜刚反唐,唐三藏西天取经到杨门女将…… 直到迷迷糊糊进入梦境。

这就是年味儿,儿时的年味儿,一点点地从父亲脸上的皱纹里,从噼啪作响的火中渗透出来,洋溢在你的周围,铭刻在我的记忆里——那就是过年的感觉。

怀念儿时风俗的散文:怀念儿时的端午

又是一年端午节,尽管国家已把它上升为法定节假日,期间一家人可以聚在一起,品尝着美味佳肴,徜徉于山水之间,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但现在的端午节在我的印象中,却如同过往云烟一闪而过……每每此时,脑海中总会想起儿时的端午,那份天真烂漫简朴热闹的场景,如同昨天在眼前闪烁,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儿时我在鲁中地区偏僻的农村老家度过,心情是单纯的乐天的。印象中,农家清新淡雅,绿意葱葱,天蓝水清,炊烟袅袅,到处充满着诗情画意。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作为物质条件异常窘困的家庭来讲,这天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吃到母亲亲手包的粽子了。我清楚记得,母亲把采摘来的粽叶,用清水洗刷干净后,再放在开水里烹煮一下,因为这样蒸出的粽子香味会更浓。初五早上,母亲起个大早,把一大盆已经泡了一夜雪白的糯米,用她苍老的双手,将宽大的粽叶三下两下卷成了漏斗状,舀起一两勺糯米将其填满,然后将上面的叶子盖住,把带着粽叶的漏斗轻轻折好,将棕叶撕成的绳子一头咬住,另一头用手把粽子捆住,再打一个漂亮的十字结,不一会一个小巧精致的粽子便包好了,我们则静静地站在一旁,想象着粽子出锅的情景,口水几乎顺着嘴角要流了下来……只见勤劳的母亲把包好的粽子,一个一个整整齐齐放在大锅的篦子上,点燃柴草,然后拉着风箱,发出“咕哒,咕哒……”的声响,开始做饭了……我与哥哥姐姐不离母亲左右,看着蓝色的火苗填着锅底,粽子的香气随着蒸气四溢,我们高兴地拍着手,不停地说着笑着跳着……这时,我用童真的目光看着母亲,天真地说道,“娘,粽子啥时候能吃呀?”娘一边拉着风箱,一边笑着用手点着我的鼻子说道:“你这只小馋猫,过一会就好了!”终于粽子在期盼中出笼了,大家你一个我一个,扒开清香的粽子皮,“呵呵,呵呵……”吹着热气,像饿虎扑食般贪婪的吃着,不一会一锅粽子便风卷残云,母亲只好再整下一锅了……

端午节这天,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有在门前两侧挂艾草的习俗,而且小朋友还要吃红皮鸡蛋。据说这不仅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还有就是为了辟邪,家家户户图个吉庆祥和的缘故吧。我清楚记得,放学后我像快乐的小鸟,蹦蹦跳跳拿着母亲给我煮好的鸡蛋,用红纸染红以后仍然舍不得吃,穿梭于人群中四处炫耀,甚至与小朋友们做碰鸡蛋的游戏,这不三下两下不一会鸡蛋便会碰得“粉身碎骨”,没有办法只好自己狼吞虎咽把鸡蛋消灭掉了……

端午节这天,最有趣的当属小朋友们带香包了。我带的香包有桃心、猴子和葫芦样式,那些都是母亲亲手制作的。因为娘不仅有一双灵巧的双手,而且还有一个勤劳节俭善良的性格。每次给别人做衣服剩的边角料舍不得扔,一块一块积攒起来,放在一个小布袋里,等到快过端午节时,她便拿了出来一一摆在炕上,东拼西凑把碎布剪一剪缝一缝,往里头塞进混合了香粉的棉花,再一针一线逐一缝好,于是一个双色的丝绸桃心或一个圆圆胖胖的绒布小葫芦就这样做好了。最有趣的是母亲给我做的小猴子,看着母亲用红绒布缝一个小圆球,再缝一个抱手抱脚的小猴身子,然后把两者巧妙的缝到一起,加上一条五色丝线做成的长尾巴,非常有意思。

怀念儿时风俗的散文相关文章:

1.怀念童年的优美散文

2.杨绛优美散文:怀念石华父

3.悼念妈妈散文

4.悼念父亲散文

5.怀念高中的散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