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白屈菜的功效与作用

2017-06-15

白屈菜为罂粟科白屈菜属下的一个种,别名:地黄连、牛金花,那么你知道白屈菜的功效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准备的中药白屈菜的功效与作用,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屈菜的形态特征

白屈菜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含橘黄色乳汁。主根粗壮,圆锥形,土黄色或暗褐色,密生须根。茎直立,多分枝,有白粉,具白色细长柔毛。叶互生,一至二回奇数羽状分裂;基生叶长10-15cm,裂片5-8对,裂片先端钝,边缘具不整齐缺刻;茎生叶长5-10cm,裂片2-4对,边缘具不整齐缺刻,上面近无毛,褐色,下面疏生柔毛,脉上更明显,绿白色。花数朵,排列成伞形聚伞花序,花梗长短不一;苞片小,卵形,长约1.5mm;萼片2枚,椭圆形,淡绿色,疏生柔毛,早落;花瓣4枚,卵圆形或长卵状倒卵形,黄色,长0.8-1.6cm,宽0.7-1.4cm,两面光滑,雄蕊多数,分离;雌蕊细圆柱形,花柱短,柱头头状,2浅裂,密生乳头状突起。蒴果长角形,长2-4.5cm,直径约2mm,直立,灰绿色,成熟时由下向上2瓣。种子多数细小,卵球形,褐色,有光泽。花期5-8月,果期6-9月。

白屈菜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捣汁涂;或研粉调涂。

白屈菜的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

此药有大毒,中毒严重者可能引起死亡,所以服用此药时一定要尊重医嘱,且勿抓瞎乱吃。

白屈菜的功效与作用

镇病;止咳;利尿;解毒。主胃痛;腹痛;肠炎;痢疾;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咳嗽;黄疸;水肿;腹水;疥癣疮肿;蛇虫咬伤。用于胃炎,胃溃疡,腹痛,肠炎,痢疾,黄疸,慢性气管炎,百日咳;外用治水田皮炎,毒虫咬伤。

①《中国药植志》:治胃肠疼痛及溃疡。外用为疥癣药及消肿药,以生汁涂布之。

②《山西中药志》:下心火,退烧解热,消炎杀菌,镇痛镇静。

③《四川中药志》:治肝硬化,皮肤结核,脚气病,胆囊病及水肿黄疸。

④《陕西中药志》:治毒蛇咬伤,止疼消肿。

⑤《北方常用中草药》:有镇痛,止咳,杀菌,利尿,解疮毒之功。治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腹痛,泻痢,咳嗽,肝硬化腹水。

白屈菜的附方

①治水肿黄疸:白屈菜、蒲公英、商陆、臭草根,茵陈。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肠胃疼痛:白屈菜、丁香、乌贼骨、浙贝母、胆南星、冬瓜仁。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顽癣:鲜白屈菜用50%的酒精浸泡,擦患处。(《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疮肿:鲜白屈菜捣烂敷患处。(《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胃痛,泻痢腹痛,咳嗽:白屈菜五分至二钱,水煎服。(《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稻田皮炎,毒虫咬伤,疥癣:白屈菜捣烂外敷或制成浸膏涂患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