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相关论文范文_中医养生研究论文范文

2017-03-10

中医养生学是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相关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相关论文范文篇一

《 浅析中医养生智慧 》

摘 要:《黄帝内经》讲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只有在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以"经典"养生方法,点滴积累,持之以恒,才能令体质强健,年过百而动作不衰也,真正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关键词:四季养生 饮食养生 情志养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寻找益寿延年等养生之道。世界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不同,其养生之道也不相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渊流长,千百年来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本文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医养生之道。

一四季养生

春季养肝

《黄帝内经》上说:"春三月,此谓发陈。"意思是说,春季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晚睡早起,衣着宽松,适当的散步,使精神轻松愉快,保持体内的生机。不要过分劳累或发脾气。

因为春季人体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中医认为,春季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容易流鼻血。

养肝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 保持思想的清静。不要过分计较钱财,不追求虚名,减少人际关系中不愉快的纷争。尽量避免七情过于激动而影响思想清静。

夏季养心

夏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情绪应该保持愉快,不要发怒,要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心伤气。

《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中医认为"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表现出来就是人的情志活动,而人的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但统一在心,为心神所统师,因此,心的思维之神对情志之神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心情致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只有在心神先伤或心神活动失调,各脏之志无所统制和协调的情况下,才能分别伤害五脏。

秋季养肺

《黄帝内经》上讲:"秋三月,此谓容平。"意思是万物在秋季成熟,自然景象平定收敛。秋季由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的阳气随之内收,因此,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存的阳气,凡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养生都不能离开"秋收"这一原则。

《黄帝内经》认为,肺与秋季相应,肺与秋气相通,肺旺于秋,秋天肺的气血最充沛,功能最旺盛。秋季天气寒热多变,寒凉之气及秋燥之气极易伤肺,发生感冒、咳嗽等证,所以秋季养生,重在养肺。

秋季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的作息应该是早起早睡,以保持神志的安宁,来减缓秋季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早睡,可以避免秋天晚上凉气伤肺;早起,可以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之太过。

冬季养肾

冬三月,从立冬到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这个季节人们应当注意保护阳气,养精蓄锐,做到早睡晚起,等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

《黄帝内经》指出:"逆冬令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此处的少阴指肾。中医的肾不同于西医,指的是肾的整个功能系统。肾主藏精,是人体阴阳的根本,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应于冬时。中医认为,人体的能量合热量来源于肾,肾的机能旺盛,生命力也旺盛,肾机能衰弱,生命力也衰弱。在冬天,如果能使肾保持正常的封藏生理功能,就可以适应严冬季节的气候变化,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二、饮食养生

中国古代名医扁鹊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也就是说天下之大,只有食物才是我们每天必需的,而药只能用来救急之需,正所谓的"民以食为天"。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亦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都表明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调配好食物且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但可以补益精气,延年益寿,还能祛除疾病,正所谓的"药补不如食补"。

然而,现代人却不同,片面地食物的色、香、味,偏食、滥食或暴饮暴食的现象普遍存在,生活规律反常,晚上当白天,白天又当黑夜,可谓是逆天而行。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三情志养生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将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但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

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中医科学理论认为,"千般�难,不越三条"(《金匮要略方论》),即六淫、七情、饮食劳伤。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毒侵入人体而引发的疾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所伤所引起的疾病;饮食劳伤,是指饮食不节,起居不慎等引起的病变。

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或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对任何人、事、物,都不是无动于衷、冷酷无情的,而总是表现出某种相应的情感,如高兴或悲伤、喜爱或厌恶、愉快或忧愁、振奋或恐惧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或心情,在正常范围内,对健康影响不大,也不会引起什么病变。《黄帝内经》里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时高兴、喜笑,有时发怒、有时忧愁、有时悲伤,好像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有时候下雨、有时候干燥一样,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内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太过,则能导致人发生多种疾病。

健康长寿是人们的共同心愿,美好的梦想,但要达到这个目的,并非易事,必须有正确的养生之道,正如《黄帝内经》所述:"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亦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所以,只有在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要防微杜渐,并以"经典"养生方法,点滴积累,持之以恒,才能令体质强健,老当益壮,年过百而动作不衰也,真正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中医养生相关论文范文篇二

《 浅论中医养生保健 》

【摘 要】科学运用中医来调养身体,可以减少疾病,精力充沛,保持健康。本文对中医养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重在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注重起居保健养生,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

【关键词】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合理饮食;遵循规律;有益健康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品味的提高,从而对养生保健和预防越来越关注。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生命和调养身体的意思。中医认为养,就是保养,调养和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长的意思。中医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知识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身体,使身体不受疾病的困扰,同时增进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对人体科学悉心照料后保持健康成长,中医养生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可以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仅如此,还可以减少疾病,让我们精力充沛,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医养生进行学习和探究。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美德一直是我们修身律己的法宝之一。中医养生最宝贵的也是养德。古代医书中早就指出,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和颐养生命的主要条件是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不仅如此,道家学术理论也认为养生保健的关键是德育方面。所以,不管是古代医书还是道家理论,他们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论述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美德。纵观历史,只有拥有美德的人,他们大多数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

2 中医养生关键在于运动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中医理论下的运动养生是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经验。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相当于药用价值;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只有物流畅通人体的血液才将促进代谢,发挥卫生保健的作用,加强身体健康,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平时应该坚持锻炼,要适时适量的运动,尤其是弱势群体,更应该坚持锻炼,适量的锻炼不仅能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且还能强壮骨骼关节,改善消化,增强我们的意志力。运动的形式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自身素质特点,对运动的形式、运动模式有一个合理的选择,如散步、慢跑、体操、骑自行车、广场舞等。

3 要保持情感和心理健康

人的健康和情绪的波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愉悦的心情,良好的精神风貌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和预防疾病的能力;相反,抑郁的情绪,和极端的心理波动会在某种程度上损伤人的健康。由中医养生原理我们学习到,人的喜、怒、悲、忧、恐等极端的情绪波动直接影响身体上与他们相对应器官的健康。因此,中医的这些情绪和健康的观点多年来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因为极端悲愤而一病不起的事例,所以中医早就总结出“百病生于气”的说法。我们要想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最重要的就是要调节自己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健康,遇事要平心静气的去分析,而不是极端的不良情绪,这样一来,必定会有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

4 合理搭配饮食有益于健康

中医饮食养生是根据传统的中医理论,人类饮食的调整基于科学营养、卫生、饮食禁忌,合理平衡摄入的食物,科学的方法加上传统的中医理论,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效果。如果不合理搭配食物,有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的后果。所以要想让机体有强大的抵御和预防疾病的能力,必须严格的搭配饮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充分的说明了吃的重要性,在平时的饮食中,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这样机体才会吸收到所需的营养。中医饮食养生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4.1 合理饮食既强身又防病

科学合理的搭配饮食,可以让机体得到充足的所需要的营养,这时就需要我们了解不同食物提供何种不同的营养成分。科学的搭配饮食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还能预防疾病。如喝绿豆汤可以预防中暑;用葱白生姜可以预防伤风感冒等,都是通过饮食来预防疾病的案例。

4.2 合理饮食既益寿又防衰

中医认为抗衰防老和延年益寿的关键是科学的饮食。医书中曾记载“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所以,我们在选择食物使要有的放矢。在日常生活中,切记不可暴饮暴食或者挑食,偏食,这样一来会导致机体营养不良。饮食要有所节制,要定时定量,合理的饮食对身体大有好处。

5 注重起居保健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关键环节是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我们的生命也是一种有规律的物质形式,他也在有节奏的运动着,同时也遵循着自然之道。所以,我们的起居是否有规律将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大致不同,身体的结构也略有差异,因此,我们要因人制宜,合理科学的安排自己的起居生活。

总之,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注重养德,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享受生活,促进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注重有规律的运动,坚持锻炼,预防和治疗疾病,强壮骨骼关节,改善消化,增强意志力,促进身体健康长寿。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增强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身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从而预防疾病,增进健康。要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科学营养,避免不当饮食、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影响健康。合理搭配饮食既强身又防病,合理搭配饮食既益寿又防衰。注重起居保健养生,要养成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建立一个合适的生活环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大海.漫谈合理饮食[M].北京:中国健康卫生出版社,2010.

[2]史考利.运用中医理论保养生命的研究[J].健康教育,2010(11).

[3]郭芙德.浅谈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J].健康大视野,2009(07).

有关中医养生相关论文范文推荐:

1.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2.有关中医护理论文范文

3.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4.浅谈中医美容论文范文

5.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

6.健康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7.中医晋升职称论文范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