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汉语言文学的论文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继承弘扬民族诸多历史成就的标准性指导媒介,对于改善学生基础性人文素质、审美技能有着较强的辅助功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汉语言文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汉语言文学的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就业指导创新
一、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准。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本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各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仍不能准确定位,很多高校仍以传统的专业知识为主,没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也没能和市场就业需要相联系,导致毕业生和社会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将重点放在专业课程上,如中外文学、古代汉语等,而对符合时下潮流并且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如公关礼仪、现代办公技术、网络编辑学等则没有开设,这种课程设置虽然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有好处,但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方向的选择则形成了很大的障碍。
(三)教学方式滞后。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学科建设当中,但是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由于学科内容的原因,课堂上很难形成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味的理论灌输使课堂变得沉闷乏味,造成教师积极授课,而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了很大的约束。
(四)评价标准单一。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党员录取、优秀学生评选以及奖学金的评定等都是依据学习成绩,而对于交际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则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二、就业导向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教学方法的措施
学生就业能力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明确的就业方向,为学生就业指明方向,在教学方法上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力争使汉语言文学这一传统专业在新形势下发挥新的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焕发新的活力,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实行。
(一)鼓励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让学生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对就业有导向作用,可贯穿于整个大学过程中,以讲座、宣讲等形式丰富学生对就业的认识,使他们的就业能力更专业化、系统化,教师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对其进行评估和指正,帮助学生把自身个性特点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帮助他们调整就业心态和误区,从而实现顺利就业。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范畴,从就业和创业两方面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在丰富理论内容的前提下扩展学生的就业渠道。课堂是就业能力培养的主渠道,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辩论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要做到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使他们的个性和潜质都能得到挖掘和展现。
(三)营造校园文化就业氛围。校园就业文化的构建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可以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将就业内容融入到活动当中,如开展就业宣讲、职业规划畅想、模拟职场环境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汉语言专业素质,还可以通过成立学习小组,如写作小组、采编小组、讨论小组等,既活跃了学习氛围,又提高了专业能力。还可以充分动员社团的力量,提高对未来职场的适应能力。
(四)发挥社会实践的导向作用。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最直接途径,为此,高校要加强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大力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首先,学校可以建立稳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基地,和与该专业对接的文化传播机构和企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场景。其次,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既让学生提前预知就业的环境,又锻炼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最后,要充分利用毕业实习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到新闻媒体等企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增进学生对单位的认识,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工作。
有关汉语言文学的论文范文二:汉语言文学学科界定及课改
一、理工类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所面临的困境
理工类高校普遍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之时,正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面临就业压力急于改革之际,文秘、新闻、传播、广告,一波又一波的中文类新兴专业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剥离而出,在这样的背景下,理工类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从设立之日起就面临着两个困境:
1.面对就业市场,理工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解决普遍面临的就业压力。目前,就业率成为衡量一个专业优劣的主要尺度,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大学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研究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定期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引导高等学校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始注重对高校各专业就业率进行的专门调查和教学评估。在这种形势下,能够迎合目前社会需求的专业往往成为高校的强势专业和热门专业,而那些社会需求量较小、核心知识不明显、对口职业较少的专业逐渐成为冷门,汉语言文学专业正在此之列。据统计,“2009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为0.63万人,2007届失业0.7万人,2008届失业0.84万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连续三届(2007~2009)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1]麦可思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2],这对于刚刚兴办的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2.面对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理工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现代大学史上最早创办的专业之一。自1910年北京大学实行分科教学设立中国文学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已经有百年时间,是中国高等教育专业体系中设立时间最长、专业建设经验丰富、课程体系完备的基础专业之一,在各级各类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中都是基础专业和核心专业,师资力量强大、办学经验丰富,已经形成优势传统。而理工类高校无论是在办学历史还是师资力量上都与上述两类高校存在差距,例如,缺乏汉语言文学专业图书资料积累,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学术水平不高,办学经验不足等等。在这种情况之下,理工类高校,尤其是非211的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在早已形成优势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的夹缝之中,拓展专业领域,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是关乎其存在可能性与合理性的重要问题。上述两个问题其实质是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这两个方面决定了理工类高校培养的中文人才能否适应与满足社会需要,能否走出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困境,在与综合类高校和师范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竞争中能否脱颖而出、后来居上,为此,我们应从学科定位和课程体系建设两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理工类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定位
学科定位是决定理工类高校创办汉语文文学专业成败的核心问题。传统汉语言文学专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于培养研究性和综合型人才,毕业生的就业除教师和新闻出版以外,大都从事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等工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社会分工细化程度的加剧,社会对专门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剧,而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人文专业,不具备很强的应用特性,学生不能把课堂学习的知识直接转化为技术技能应用于职业领域,因此汉语言文学专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但是这不意味着社会不需要汉语言文学的人才,恰恰相反,根据表1可以看出,语言应该能力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行业中均是处于前三位的核心知识。由于在法律、管理、经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欠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许多相关行业中缺少竞争优势。这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中文人才需求也发生了转变,除了“传统的博学多识和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基础之上,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与合作能力等也成为人才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指标”[3]。
市场经济对中文人才的需求倾向于综合型、复合型、应用型,而大众化又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长期趋势,在这种形式下,“研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多样化是完全必要的”,对“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第一线工作的岗位性、操作型人才等等,应当具有明显不同的培养质量要求”[4]。因此,理工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实现从知识传授到实践能力培养的转变,而在这一方面,理工类高校有着独特的优势资源,它特有的各类应用型、技术型专业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中文人才,提供了充分的师资力量和知识背景。因此,理工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是培养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能够从事文秘、管理、宣传等实际工作的,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中文人才,它有别于传统的师范类大学和综合性大学进行的研究性教育,更强调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为用人单位培养以写作能力为突出能力、懂经济、懂法律、懂新闻、懂文秘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的应用型中文人才。中文素养与中文职业能力的统一是理工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独特价值所在,它既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又不会丧失专业优势,这一点让理工类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既能应对就业压力的挑战,又能在具有传统优势的综合性高校和师范类高校面前凸显后起之秀的特色和优势。
三、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山东科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最核心的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长期以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即学科课程一直集中在文学和语言类课程上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上,选修课则是为对专业课的延伸和深化,如民间文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等。这种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口径狭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理工类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由于向应用型与综合型的偏重,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既在课程设置上压缩基础专业课程,大量增加技术型、应用型课程,但是盲目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化,轻视中文素养的培养,会导致本专业学科优势的丧失。因此,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中文为主,设置科学合理、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山东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兼具文、理、经、管、法、艺术等学科综合性院校,于1995年设置文秘专业,2006年设置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校和学院围绕课程设置进行了多方面的调研、论证、探索与改革,初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将原有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以中文为主、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中文人才奠定基础。
1.根据培养目标,设计新的课程群。按照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趋势和要求,充分利用我校和学院的学科优势,增加经济类、法律类、文秘类、新闻类的课程,逐步形成“中文”课程群、“文秘”课程群、“新闻”课程群、“经济管理”课程群等,体现未来社会对中文人才“宽口径”的专业素质的要求。
2.改进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文学类、语言类和写作类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该学科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这些基础课既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体系,也是一种价值体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所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综合的学识上,更体现在精神品格、道德素养和审美能力等人文修养层面。所以,“宽口径”并非用应用型课程挤压专业课,而是在重视其核心地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改变过去以理论为主、重知识传授培养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目标。对于文学类课程,教师应该积极追踪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改变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局面,将文学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与现实、社会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用知识指导人生、认识社会、提升自我。对于语言类课程,改变过去只重理论和语法的现象,重视学生语感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如今,社会对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有效的口头沟通’是大学生最重要工作能力”[2],国家职业汉能力测试(ZHC)如今也越来越引起社会重视。对于写作类课程,理工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各企事业单位的文字处理工作,因此根据就业需要增加了各类应用文课程的写作训练,如:文秘写作、涉外文秘写作、财经新闻写作等,突出专长。另外,还外聘记者、编辑为学生授课,以其实际工作经验传授写作技巧技能。
3.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力量,根据就业需要,设计模块教学。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将专业基础课在前五个学期年内完成,前五个学期集中学习文学、语言、写作三大类的专业基础知识,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写作等,夯实专业基础。到第六个学期开始开设专业技术课,并分专业方向教学,设置为两个模块———新闻方向和文秘方向。学生除了要学习秘书学概论、新闻学概论、公共关系学等公共专业必修课,还要在新闻和文秘两个方向任选一个方向,修够6个学分的课程,培养学生宽口径的专业技能。
4.鼓励学生选修理工类课程或第二专业,开阔视野、活跃思维。理工院校设立中文专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利用独特的专业背景和学科优势,我校是以工科见长的学校,计算机、建筑、经济等专业师资力量强大,鼓励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就业需求选修工科类课程或第二专业。有计划地邀请理工类学院专家教授为学生做前沿技术类、自然科学类等的讲座,参加18学时的讲座记1学分,以此丰富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活跃思维,为学生奠定理工类知识背景。据相关调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不仅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而且逐渐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5]所以,培养具有理工科专业知识背景的中文人才,是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可行之道。
5.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较少,“高校最应该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不够”[2],所以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强化实践教学,一方面在学校机关各处室、地方报社、电视台和机关单位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除了传统的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期间的实践活动,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到上述基地实习。另一方面,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摄影摄像、驾驶培训等技能训练等。
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必须面对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面对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的背景,完成由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和转变,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的必然要求。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中文人才为目标的理工类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正迎合了时代需要,但是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目前并没有形成可资借鉴的成功办学模式。就目前的就业市场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依然就业率较低的专业,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依然处于探索时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关汉语言文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2.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
3.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4.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5.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6.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