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及学习体会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根植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及学习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
山水画简称“山水”,是中国画一大画科,是描写山水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汉三国时山水画已经萌芽,南北朝以后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
一、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平面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深层的构创。中国山水画创作追求是意境,就是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八大的山水画在立意、为象上的突破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他以空灵流动的构图,简约含蓄的笔墨,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统一,他以山水寄情,通过融入情感的景色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心绪,画面产生了苍凉凄楚、感慨万千的深远意境。艺术境界的这一虚空要素,代表了艺术家的宇宙意识,为中国山水画家所继承。
(一)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
国画大师李可染曾说过:“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作品有意境,才能有韵味,才能令人回味,对于意境的营造可以说是山水画家毕生都要追求的艺术境界。意境就是情与景的交融,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二)意境是中国山水画审美的理想境界
意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主张“以意为主”,强调“表现”,要求表现于描述中,使“意造境生”,令“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通过“摄情”和“写貌物情”来达到“摅发人思”,凭借有限的视觉感性形象,在虚实结合中诱发联想和想象,使观者在感情化的不尽之境中,受到山川、自然的感染,悟其“景外意”以至“意外妙”。
(三)意境影响着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中国山水画不同于作诗,不是用语言、文字、格律来表达的,而是付诸线条、笔墨、色彩、构图以及用视觉审美感受来体现其具体形象而给人产生的艺术魅力,用创造意境来表达含义。意境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作者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在唐朝被称为“山水第一”的画家李思训为唐玄宗画一掩障,成后,玄宗情不自禁,赞曰:“卿所画掩障,夜闻水声,通神之佳手也。”在善于“心造”的画家的笔下,“尺幅而有泰山河岳之势”,“片纸而有秋水天长之思”的意境。
二、中国画山水画的创新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门类,在整个中国画艺术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二十世纪中后期,无论从题材或是技法和形式不仅更加开阔、更加丰富,并有突破性发展。如张大千、刘海栗、林风眠、吴冠中、刘国振、黄永玉等以及一大批中青年画家,他们把形式的探索和生活真实结合起来,以中国美学思想陶铸新的笔墨,从而赋予笔墨以新的时代色彩,同样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二十世纪山水画发展的另一重要流派,即“改革派”。历史从来是属于一直前行的开拓者,二十世纪前半叶的山水大师们已经交出了历史赋予他们使命的完满答卷。
(一)时代的改变,创新成为需要
清大家石涛有一名论为“笔墨当随时代”。时代不同了,环境亦有改变。近年来,由于社会形态方面的变革,作为旧的农业社会经济和浓厚封建色彩文化下产生的传统中国山水画赖以发展的时空都已消失,完全传统的中国画观念、评议及表现形式已被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人文环境和现代化生活节奏所替代。传统的山水画表现方法不能一劳永逸含概永远。显而易见,创新成为需要,新时代成为画家探求、表现、创新的动力源泉。
(二)观念的改变,创新成为必然
时代的发展,改变了自然,传统的美学理念不会、也不能永远或是唯一。从古老的“凝神遐想、妙语自然,到南朝画论家宗炳的“澄怀味象”,再到唐代画论家张彦远的“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张澡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直至明代王履在《华山图序》最后提炼到极至简明精髓的公式:“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都无疑脱离不了老、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传统民族美学轨迹。人类进入新的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使世界各民族各种新的美学思想的大沟通大交流大融合已成为现实。总之,山水画的传统是不能抛弃的,挖掘、学习、研究、继承是我的基本态度,创新和发展是永远的主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三、如何创新山水画
近年来,山水画无论从题材或是技法和形式不仅更加开阔、更加丰富,却没有突破性发展。一个时期,肯定传统、弘扬传统成为主流,非传统即为旁门左道,即不入流,唯有传统的院体派才可称为正统,才可登大雅之堂。而另一时期,又否定传统,说传统公式化、程式化,毫无艺术价值而言,学传统即是死路一条,而只有创新才是唯一出路,翻来覆去,争论不休。本人亦在此谈些浅薄之己见,以助商榷。
(一)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他们认为对传统山水画的变革要有一个基本态度和出发点,这就是继承中国画传统,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近百年来,黄宾虹、齐白石、李可染、傅抱石、石鲁等山水画大家在继承和变革山水画传统基础上取得的成就,说明山水画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仍然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如何发掘山水画传统的精粹,使其服务于新的时代精神,仍然是每一个从事山水画创作的画家的重要课题。“温故知新”的观念,即学习传统全为了创造新意。重要的是要从总体上把握传统的精神本质,以宏观的立意去体察传统的博大和精深。另外,学习传统应该以现代精神为价值取向,以画家的个性创造为主体,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二)融合西方艺术的创新
20世纪国门重新开启后,中国画不同于以往的最大特征,莫过于中西艺术空前的碰撞与融合,导致了一种新生的中国画形态――融合派,在山水画领域,融合派掀起了极其壮观的艺术波澜。当代山水画,无论在时空表达的广袤性还是形式表现的丰富性上,均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写实、表现、抽象、象征以及形式主义、观念主义等等或溯源于本土传统或借鉴于西方经验的诸多审美取向,随着都市化程度迅速提升,国际性交往日趋活跃,信息传媒和艺术资讯高度发达的大趋势,呈现出越来越自由与多元的色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众多的画家们的艰辛探索。在新的世纪,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的国际地位必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定将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与欣赏,她将以自已民族风貌自豪地走向世界。
对中国山水画的学习体会
1 临摹大师,学习传统
谈到临摹,这是学习中国山水画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只有掌握这种方法,才能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中国山水画的内在,其自古以来的笔墨技巧和造型表现是我们作为晚辈应该一直研究的课题。在临摹中国山水画作品之前,我们要对画家生平等一系列资料进行大体的了解,然后要以一种认真且耐心的态度投入到大师的精神世界中去,用眼睛,用手,用心灵去观察,去理解,也去感受大师在创作这幅作品时的心境是怎样的,还有笔墨造型之间是如何经营与处理的。
何为大师?在《辞海》中有一条是这样解释的:是指“有巨大成就而为人所宗仰的学者或艺术家。”在这里我们要学习前辈们所流传下来的成就,那就是他们的作品。谈到临摹的作品,我们要适当选择每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且最为杰出的名家名作,这样才能在临摹中学习到传统的绘画理念,得到大师所流传下来的巨大财富。以我个人之见,有以下大师之作可以临摹研究,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南宋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元代倪瓒的《雨后空林图》,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图》,清代石涛的《飞瀑奇峰图》等等还有很多,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临摹掌握。
在学习中我们也应做到对历史的尊重,对大师作品的尊重,刻苦钻研,提高和培养自己对新旧事物的观察认识和理解能力。每位成功者的背后都会付出艰辛的努力,每位画家的背后也都会有这样一层一层的台阶,我们经过查阅后可以清楚地看到,每段时期的每位前辈所走过的成功之路也是艰辛坎坷的,但之所以会成功,除了坚忍不拔的信念之外,还有众多大师的足迹也同现在的我们一样是踩着前辈的脚印一步一步走上去的。举一个例子来说,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一作品,在构图上应该就是受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影响,其作品在高山的顶部多画树丛,同范宽作品的构图非常近似,不同的是作品主峰的构图是稍偏向左边,而且山石堆叠错落密布,使构图富有层次感。再看作品的近景部分,左边的清水泉石,还有右边的山间小路,以及画面左右两边的山石树木,都有向画面中心走向的趋势,使构图开合有序,重心突出。另外,画家也可能吸收了郭熙作品《早春图》中的虚实处理。作品中山与山之间的白云,不仅使画面有了完美的分隔,而且对留白的掌握,显得略有层次,这样画面里的山石分出了前后主次,也使得画面更加饱满更加厚重。这一切说明李唐在学习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探索和研究了新的画面构成,推动了当时中国山水画在构图上的发展。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开创了前人无法想象的物质世界,超越了前所未有的生活状态及社会观念,但我们却无法与前辈比拼他们所拥有的精神世界。千百年的佳作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来,不是因为它年代的久远而闻名于世,而是前辈们的呕心沥血,与大自然相拥,创作及其精神世界相融合的至美境界让我们敬佩。所以说,临摹是重要的前奏,我们不可缺少,临摹古人、临摹前辈、临摹大师,这是我们学习好中国山水画的必走之路,也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2 对景写生,抒情造境
写生是学习中国山水画的第二个阶段,也是山水画创作的本源。第一阶段的临摹已经对山水画的笔墨表现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掌握,写生则是锻炼与培养我们在大自然中对景对物的观察能力,同时又能把观察到的结合造型与笔墨作于画面之中。“‘师造化’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到自然中去,到山水中去,面对自然感受体验客观存在。”这段话是我的老师卢禹舜先生说到的。把大自然中看到的景物写到画面上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经营去组织的,画面的构图和虚实变化,以及对笔墨、留白的处理也都要经过个人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的。在大自然中写生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过程,仰望天空,面对巍峨的高山,倾听河流,俯察品类之茂盛,一切思绪都在高度敏感之中,无论你在画面中是在勾、皴、擦、点、染,还是有泼、积、破、焦墨,这都是你当时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对笔墨的真实理解,这一刻可能不是准确的,不是完美的,但却是宝贵的,有价值的,也许在以后的作品创作中会受到当时某一情景或画面的启发而成为作品中的一大亮点。
大家都知道,古时前辈们对于临摹书本是几乎没有的,他们练习最多的也许就是对景写生吧,可以想象得到,清晨太阳还未升起,他们便拿着画具走进深山,带着对大自然的向往和探索的心情去写生创作,一幅幅经久不衰的经典力作就这样创作出来了。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对大自然的认知,有了认知,才会有感情,有了感情才会让我们去抒情,抒发了感情,我们才能造镜。
总之,写生作为学习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过程,我们应该多感悟多体会多磨练,把第一阶段学到的方法通过自己的理解与升华带到大自然中去,这时当你把真情实感与笔墨结合于画面中的时候,你会立刻感受到巍峨的高山有了生命,潺潺的流水有了神韵。
3 独立创作,借物写心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创作也是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对生活的体验,创作离不开生活。大自然是山水画创作的客观存在,它的存在影响及决定了画家们的创作,创作的灵感是源于我们对大自然的写生及探究,平时写生积累的素材是对后期创作做的最关键的准备,当你走进大山里把视野中所看到的山石、树木、河流等物象的生存状态及形体结构记录下来的时候,就是你对后期创作铺垫的最好的台阶。中国山水画是注重意境的,而意境则是源于生活的,同样是看一座山,可能有的画家会对山的面貌或内在的感受有不一样的见解,也就是画家对生活感悟的升华,思想的延伸。主观意象后通过笔墨的形式加以表现,让欣赏你作品的人感受得到你的言外之意,从中受到感染,陶冶或是启发,使思想得到提高。
画家们所要表达的“意”,并非脱离了客观存在,而是客观存在与实际相结合,与大自然的美相结合,与画家的情思相结合,与大自然和画家交融的精神世界相结合,这个“意”其实已超越了大自然的美,升华了我们的思想,他是有生命的,所谓“物我合一”,这就是山水画家在创作时独特的一点。我的老师卢禹舜先生说过“构思、立意、成象是有理性的过程,而表现是从有理性到无理性再到有理性的过程。”在我们创作时,构思是随着自己思想的改变而改变,也许一次写生归来对大自然又有了新的感受与新的见解,于是拿起毛笔开始创作,在脱离了形式化与写生的过程中,我们大胆创作,笔随心动,一笔又一笔,构思与画面意境相结合统一,有理性和无理性双重存在,创作出一幅幅有形、有情、有意的山水画作品。
学习中国山水画,就是要从临摹到写生再到创作,同时也要加上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思考,由量的变化到质的变化过程是艰难的,但质变后的飞跃又是快乐的,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构图及气韵是与时俱进的,我们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与对大自然的不同认知,创作出一幅幅属于自己的中国山水画作品。